民族传统专业“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探究

2018-04-01 23:31:37许思毛彭峰林刘卫国焦豪杰莫艳华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武术实验教学体育

许思毛, 彭峰林, 刘卫国, 焦豪杰, 莫艳华(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 言

高校体育院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下简称民传专业)培养能从事传统武术、民族民间体育及传统体育养生等有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体育人才。在 21 世纪体育发展背景下,高校培养创新性体育人才符合时代要求,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性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1]。本研究依托我校体育基础实验室,根据广西乃至全国体育健康事业发展的要求,整合体育学院“中医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及“运动技术原理与分析”“推拿按摩”“体育康复学”等6门主干或特色课程资源,以体育学院2011级、2012级、2013级民传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构建适用于高校民传专业本科生的“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实践。

1 民传专业“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内容

体育学院为适应时代对多元化体育人才的需求,立足于服务广西并向全国辐射的教育发展理念,于2011年正式开办了民传专业。目前,我校是广西唯一的一所培养民传专业本科生的高等学校。

1.1 理论依据

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如阴阳理论等,同时也是中华武术的理论基础[2-3];武术本就有与中医结合的传统,有“武医不分家”之说[4]。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深化发展武术与医学为一体的教育,是实现武术与医学结合渗透即“武医渗透”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对民传专业学生实施“武医渗透”的教学,培养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民传专业高级创新性体育人才;其中“武医渗透”实验教学在此起到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

“武医渗透”实验教学的第一层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第二层目标是实现武术与医学相渗透,使民传专业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一来可运用于运动实践;二来结合传统体育的特色,更好地服务于体育健康事业。

1.3 实现条件

1.3.1软硬件建设

学校“体育基础实验室”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于2009年被评为广西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现有运动人体形态与结构实验室、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室、体质测量与评价实验室、运动适应机制研究实验室、运动技术分析实验室、运动医学实验室及运动心理实验室、计算机室等。除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实验所需的各种常规小型及大型精密仪器外,中心还配置了多套先进的运动康复训练测试系统、多台理疗仪,以及骨密度测试仪、便携式运动能力及激光测速系统、多导运动生物电分析系统、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等诸多特色的实验仪器。这些硬件设施很好地满足了“武医渗透”实验教学的需要。

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学及科研师资团队,包括3名专职实验教师、15名兼职实验教师,学缘结构科学合理。团队学历、职称梯度合理,其中博士3人、硕士14人、本科1人,教授4人、副教授11人(1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讲师3人。队伍中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其中包括2名访问学者,还有2人获得“广西高校或校级拔尖人才” 称号、1人获得“校级青年骨干教师”称号。队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技能的提升,除了有组织地参加实验技能培训外,更主要的是自身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实验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 另外,还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方法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

此外,为了在有限的实验仪器设备下能完成更多综合创新性实验,以及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实验过程及效果的“可视化”,还进行了虚拟仿真软硬件的初步建设。目前,本中心正在积极进行广西“体育教学实验可视化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申报及建设。

1.3.2教学方法

(1) 规范式实验教学方法。基础(医学)类实验教学是完成民传专业学生 “武术与医学相结合”教学任务的第一步实验教学。“武医渗透”实验教学中的基础类实验内容,是根据“中医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技术原理与分析”“体育康复学”及“推拿按摩”的教学大纲,结合“武医渗透”的内在要求,除进行常规性实验技能训练及基础理论的验证外,还开展诸如按摩、运动疗法、拔罐、艾灸及理疗等基本医疗保健技能训练,开展运动损伤诊断、急救及防治等相关技能的训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民传专业大学生医学知识相对薄弱,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利用标准化实验流程的教学课件进行讲解并示范,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然后认真练习(教师在一旁指导纠错),课后学生再利用标准的教学视频进行复习。通过基础类实验的规范式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武医渗透”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践行“武医渗透” 基本的正确技能,养成严谨学风。

(2) 启发式等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综合及创新能力培养而进行设置,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体,在本模式中具有丰富的内容,如“中医学基础”开设了 “中医保健手段在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中的运用”“中医保健技术创新”等实验,“运动解剖学”开设了“自选武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实验,“运动生理学”开设了“武术专业学生运动机能特征评定”实验,“运动技术原理与分析”开设了“自选武术技术动作的测定”实验,“体育康复学”开设了“自选某类人群运动处方的制定”实验,“推拿按摩”开设了“结合武术特点的按摩技术”实验、“自选按摩处方的设计”实验等。上述综合设计实验是由指导教师给出的方向性实验,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自行选择某个具体实验,在导师的“问题式”“启发式”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并完成实验。情景模拟、角色转换等法在“武医渗透”实验教学中运用较多,如模拟“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处理”这一情景,学生进行医生或病人的角色转化。

(3) 虚拟仿真式实验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需要,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日渐成熟和完善[5]。仿真实验没有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必备器材,而是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条件技术实现各种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订的实验项目[6]。虚拟仿真实验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可视化”实验教学[7]。在“武医渗透”实验教学过程中,对虚拟仿真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如对“肩颈腰痛的康复治疗”“膝关节伤病的运动疗法”“运动性疲劳的综合恢复措施”等实验便采用了此法,在有限的时空内就“显现”了真实场景,这使得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较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实践式实验教学方法。突破只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实验的局限,根据民传专业的学生在运动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产学实践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在运动现场进行实验设计并完成实验。如进行过“中医阴阳理论在武术学习中的运用”“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作用”“武术专项力量训练实践”“中医治疗手段在武术运动损伤恢复中的运用实践”等实验。这使得学生有了切实的成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开放式实验教学打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的各种弊端[8],它不仅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而且是在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管理上的开放[9]。开放式实验教学是现代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10]。到目前为止,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医学、电子、物理、机械等各方面的教学中已经广泛采用[11-14]。民传及其他体育本科专业做为开设有医学类课程的特殊专业,也必然探索自身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15],也在逐步探索建立体育类本科专业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制度。在民传专业“武医渗透”实验教学的内容上,采用“必做”与“选做”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开放,“基础类实验”为必做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采用“必做”与“选做”相结合,“研究性实验”为“选做”实验,这避免了体育生在开放式教学中容易放任自流的弊端;采用统筹安排与自由选择想结合的方式实现实验时间的开放,具体做法是将已经预约安排好的实验及时间段通过网络公布,然后学生自由选择指定开放的时间段来做自己的实验,这也使得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于基础性实验,采用讲解、示范等手段进行规范式教学,而对于综合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情景模拟、角色互换及“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实现开放的教学方法。

1.4 操作程序

除大纲规定的“必做”实验外,“选做”的综合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来选定具体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具体实验具体对待,以人为本,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基础类实验的程序:实验预习;教师讲解、示范;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考核。其他实验的程序:假设实验情景,自主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考核。

1.5 教学评价

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及指标、评价方法。

(1) 评价目的。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情况,进而反馈于教学,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武医渗透”的体育与健康事业工作者。

(2) 评价对象及指标。主要以教师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两个主要评价对象。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及教学方法、手段等的应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及兴趣、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及实验报告撰写等环节。

(3) 评价方法。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主要有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及教师自评。通过对教师各种评价的有机结合,力争评价的公正、客观、准确,有助于教师及时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为铺,并以进步性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

2 民传专业“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2.1 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在民传专业“武医渗透”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内容、方法、技术手段等的更新发展要求,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加快了实验室软硬件的建设、完善了实验室功能;促进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使得体育基础实验室具备成立广西“体育教学实验可视化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基础;加快了“体育基础实验室”实验管理制度改革及开放式实验教学发展的步伐,促进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利用,并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2.2 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

要推进“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培养民传专业武术生参加医学实验、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那么教师就要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好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等措施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水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补充自己的各方面知识,能熟练运用实验室中各种新的实验技术、手段,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这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其中,近3年来共完成各级别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完成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3项,发表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10余篇,圆满完成了三届“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有关培训任务。

2.3 保障了民传专业文化课的学风建设

民传专业大学生(武术生)属于“单独招生“的特殊体育生[16],但做为新世纪大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民传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武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民传专业高级创新性体育人才,这一模式既注意相关医学知识传授,更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文化知识学习氛围、培养文化知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从民传专业学生在“武医渗透”实验课堂及基础理论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风逐渐改善;因此,课程考核及格率相当高。

2.4 帮助民传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武术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是中国武术届流传很久的说法[17];它高度概括了武术理论及武术健身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紧密关系[3]。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在对民传专业学生实现“武医渗透”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合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基础医学知识,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医促武”,起到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武术的作用。通过 “中医阴阳理论在武术学习中的运用”这一实践性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武术的精髓;通过技术动作分析等有关实验教学,使得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武术动作;通过“武医渗透”中其他内容的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懂得怎样更加合理地进行武术训练,及如何加快运动疲劳恢复、防治运动损伤而保障训练。

2.5 培养出了多元化武术人才

“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经过前期的理论构建及3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培养“武医兼修”的创新性高级人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开门红”。从前两届(2011级、2012 级)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就业流向呈“多元化”分布,既包括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体校武术教练、传统体育疗养师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又包括在企事业、公务员有关岗位上就业的毕业生,还包括了自主创业及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8.9%;其中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共4人(占总毕业人数的4.4%),或以品学皆优的表现被保送硕士研究生,或以优异考试成绩考上硕士研究生。在2014年、2015年两届“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上,体育学院武术健儿共获得6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在2015年“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暨2017年“夏季世界大运会“选拔赛上,取得了1金、1铜的好成绩,并取得两席2017年世界大运会散打项目参赛资格。此外,在科研活动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3年来,我校民传专业学生凭良好的科研潜质申请并获得了3项“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项目。

3 结 语

现代化的“武医渗透”满足了“武医不分家”的传承需要,“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民传专业创新性体育人才。“武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中丰富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民传专业学生在掌握相关医学知识的同时,个性化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实践效果说明,该模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桂然,张红梅,李 欣.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40-142.

[2] 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70.

[3] 程大力,王庆余.论传统医学与武术的双向渗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16(3):13-19.

[4] 华 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40.

[5] 王卫国,胡今鸿,刘 宏.国外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现状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214-219.

[6] 杜月林,黄 刚,王 峰,等.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26-29.

[7] 李亮亮,赵玉珍,李正操,等.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6-8.

[8] 徐曾春,胡 平.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82-85.

[9] 皮之军,李建海,于 敏,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27-29.

[10] 梁桂英,刘俊景.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63-64,117.

[11] 严晓红,刘少金,汪长华,等.半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对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4):13-14,17.

[12] 梁 丽.构建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17-219,242.

[13] 覃以威,李 丹,潘福东,等.开放式创新型物理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28-229,243.

[14] 刘吉轩,陈雪峰,訾艳阳,等.开放式机械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184-187,203.

[15] 赵文艳,魏亚茹,冷 超,等.哈尔滨市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4):61-65.

[16] 唐东阳,黄志勇,曾藕元.我国体育高考招生形式变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1):65-70.

[17] 郑光路.试论武术与医学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13(1):26-31.

猜你喜欢
武术实验教学体育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6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20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2016体育年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