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捣乱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2018-04-01 21:54:27
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赵某积木成因

钱 芸

幼儿生性活泼、注意力不够持久,而且非常淘气,经常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有的在课堂还经常搞一些恶作剧,比如突然用水把其他幼儿淋湿,或者把生活区、游戏区物品搞得一片狼籍。面对这些行为,有些教师采取“高压”政策,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或者直接与家长取得联系。这些方法固然有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容易压制学生性情,使他们对班级、对课堂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园对立。其实那些爱捣乱的幼儿是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教师需要从幼儿个体出发,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有效改善这些特殊现象。

一、幼儿捣乱行为的成因

【镜头一】在一次自由活动中,赵某自己玩了一会儿,觉得不耐烦,就去扯旁边小女孩的辫子,那个女孩没有理睬他,自己转身走开了。接着他又把旁边一个男孩搭好的积木给推倒了,那个男孩也没有理睬他,收拾积木到旁边去玩了。这时赵某周围已经没有人了,他就一人拿起水彩笔在积木上乱涂乱画,还用眼睛不时地偷偷看看教师,一副暗自得意的样子。

【成因分析】该幼儿的行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也许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只注重了教学设计的实施,或者是对其他幼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赵某感觉自己被冷落了,所以采用“捣乱”“作对”的方式,希望教师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镜头二】做完课间活动,教师带着幼儿排队回教室。在上楼梯的时候,赵某突然把前面的一个女孩推倒,并趴在这个女孩身上,后面的幼儿也一个个跟着起哄。幸亏教师当时制止,把他们一个个拉开,接着对赵某狠狠“批评”了一顿,但是赵某非但没有感到愧疚,反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在一旁洋洋得意。

【成因分析】结合赵某平时表现,笔者发现这种捣乱行为,更多是他对教师过多批评的一种逆反心理。由于赵某平时做事不细心,行为有点莽撞,加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而被批评也是家常便饭。这是其一。其二,教师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赵某的自尊心。因此他一有时间就故意捣乱,目的就是与教师搞情绪对立。

【镜头三】课堂上,全班幼儿都在听故事,内容是《梨子小提琴》。教室里非常安静,而赵某时不时地冒出一声“哇”,而且经常做一些发出声音的小动作,比如,把凳子往后挪,或者自己故意翻到在地。这样一来,教室里立刻就乱了,其他幼儿也跟着乱叫……

【成因分析】赵某这种行为,更多源于一种自我宣泄的心理需求。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毕竟生性好动,精力旺盛,有使不完的劲。而听故事这个过程过于安静,因此有点不适应,或者无法满足他发泄的需求。赵某对听故事并不感兴趣,自然也坐不住,因而他会采取这些方法,目的在于发泄过剩的精力。

二、应采取的对策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是完全相同的,尤其是对于这些爱捣乱的幼儿,更需要一人一策。如果采取“高压”政策对其训斥,或者进行消极的惩罚,效果不仅不好,反而有可能造成消极影响。对此,教师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持续关注这些捣乱幼儿,对他们的行为以及成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定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1.心中有爱,学会尊重幼儿。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除了教人知识,更需要心中有爱。只要有爱,就会发现幼儿的行为都是可爱的。教师要对幼儿宽容,对于那些爱捣乱的幼儿,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了事,而需要通过游戏、谈心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要面带微笑地与幼儿多聊天,多做游戏,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在了解过程中,唤醒幼儿内心的那份自尊,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成长。

针对镜头一赵某的行为,教师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的行为进行分析,明白赵某这种做法主要是吸引教师的注意后,可以对赵某说:“哎呀,赵某,你是不是不赞同其他小朋友的做法呀,那你有没有不同的玩法呢?能不能教一教老师?不过,你这玩具有点脏了,老师找张纸你给擦擦,好不好?”赵某一开始有点惊讶,后来又非常高兴地说:“老师,对不起!我刚才行为不好,不该扯小朋友的小辫子,不该推人家的积木。”这时教师说:“没关系,你已经认识到错误了,下次不犯就行了。知错就改还是一个老师非常喜欢的好孩子!”这样在谈话、游戏中对赵某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从而让赵某感受到教师的爱。

2.正面引领,强化个性教育。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小孩,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一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很不容易的。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对于幼儿教育来说,需要的是正面引领,张扬其个性,给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这对于爱捣乱的幼儿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当然,针对不同的幼儿,需要采取分层教育。对于一些精力充沛的幼儿来说,可以组织一些活动量大的游戏,保证他们活动的时间与强度,以便让他们过剩的精力得以宣泄;而对于缺少关注,渴望得到教师关爱的幼儿来说,教师就要尽可能与他们多交流,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要更长点。可以采取眼神、抚摸、微笑等方式,表示对他们进行关注,从而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没有被教师忽视。当然,在整个活动环节,教师要注意时间段的安排,尽可能让所有幼儿都有事做,尽可能减少他们等待的时间。

3.突出规则,培养契约精神。

一个有素养的公民,一定具备契约精神。而这不是后天形成的,更多是在幼儿时期培养的。大量实验表明,从出生到七岁是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最主要的教育就是突出规则,让幼儿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果任他率性而为,他反而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从而变得任性自私。因而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培养规则意识,让他们明辨是非。

比如,教师在一些游戏活动中,就经常性地、习惯性地引导幼儿一起来讨论这样的话题:孩子们,刚才好好的游戏,为什么进行不下去了呢?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游戏更好地进行下去呢?这种持之以恒的“说教”,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突出规则意识的教育行为。我们还通过组织大家一起制定简单的幼儿班级规则,告诉幼儿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具体游戏活动中,更需要告诉幼儿相应的游戏规则。当幼儿无意违反的时候,需要及时提醒,对达到要求的幼儿要及时鼓励,给予肯定。当然在肯定过程中,最好要说一下奖励的缘由,效果会更好。

4.善于发现,挖掘幼儿优点。

对于那些爱捣乱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某些行为固然有点不尽如人意,但是教师用发现美的眼光去看待,就会发现,这些行为当中仍有闪光点,仍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好奇心理是推动幼儿敢于探索、大胆实践的重要动力,同时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前提。有的幼儿“不听话”,表面上看是一种逆反心理,实际上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幼儿具有主见,不是人云亦云。对此,教师需要捕捉这些闪光点,并且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在合适的环境下充分展示出来。

比如上面案例中的赵某,虽然有点好动,也爱表现,但是比较勤快、热情,只要教师说开始收拾玩具了,他总会主动寻找积木往篮子里放。针对这一特性,教师可以请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早上来请他摆放桌椅、整理玩具与图书,中午的时候请他给幼儿分碗。这样在同伴的表扬中,他也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融于集体的愿望,自然其对立行为也会明显减少。

对于淘气的幼儿,作为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对这些幼儿的教育要反复,要善于发现幼儿反复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坚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顺利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不断在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上做到家园一致。

猜你喜欢
赵某积木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婚前赠与的首饰和手机离婚时需要返还吗
伴侣(2020年10期)2020-12-11 09:15:24
星钻积木
玩具世界(2020年4期)2020-11-16 01:06:10
劳动者可以不事先通知用人单位,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吗
妇女(2019年1期)2019-04-25 00:26:48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有趣的积木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4
玩积木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当代修辞学(2013年4期)2013-01-23 06: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