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汉霞
于我而言,结识金霞母女,是生命的馈赠;于金霞母女而言,人生中所有的过往,皆为生命的馈赠;于读者而言,小寒这本名为《礼物》的诗集,也是生命的馈赠。
一
若干年前,当一个脸上还没有完全褪去婴儿肥的小女孩站在我面前时,我没有料到,我会看着她,走过15年的光阴。
那年,她只有5岁,淡定地站在妈妈身边用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很安静。后来,她开始给我写信,字写得很端正,叮嘱我保重身体,如果生病了她就来给我送药,还画了几幅画送给我。
6岁的她,喜欢在我家小区里荡起高高的秋千,喜欢藏在我家流苏纱帘的后面,只露出半个小脑袋咯咯地笑。我抱着她照相,她一脸羞涩,眼睛闪着光芒。
她7岁了,对我说:“汉霞阿姨的名字不好听,我觉得溪桥阿姨的名字更好听。”我一脸灰暗,她面无表情。
她9岁了,离开保定老家去苏南,背着小书包头也不回地往前走,我看着她们,偷偷地流下眼泪。从此,我家成了苏州与保定的中转站,她们回来,经常会在我这儿住上一夜停留半日。
她11岁了,出门赶火车前,还在不紧不慢地蹲马桶,我在外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金霞刚开始还气定神闲,后来也有点沉不住气了。好不容易出来,她们抓起行李夺门而出。
她13岁了,牙齿上套了一圈铁箍,我们在肯德基吃饭。我和金霞在说话,她在旁边不声不响地玩着手机。
她15岁了,晚上睡在我家客厅看 《非诚勿扰》节目,和我侄女在热烈地讨论男嘉宾和女嘉宾,俩人叽叽咕咕笑个不停。我睡醒一觉出去,发现电视还在亮着,人已经睡着了。
她17岁了,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去苏州游玩,我们一起逛服装店,小寒试了几件衣服,淡淡地对妈妈说:“这三件,全要了。”金霞夸张地扶了下额头翻了个白眼,说了句 “Oh my God”,就把衣服全包起来付了帐,里面还有一件是送给我的。
她19岁了,高考结束后我们自驾山西内蒙,不知为何,娘俩在路上生气了。金霞和我说自己最近身体欠佳,情绪也暴躁,小寒一直宽容她。我们感叹,孩子真的长大了。
她20岁了,上了大学,寒假独自来北京学习专业课,我们一家三口为她庆祝生日,唱着中英版的生日快乐歌,小寒许愿吹蜡烛。恍惚间,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5岁的孩子,盈盈地站在面前……
我看着这个名叫蒋筱寒的女孩慢慢地长大,我了解她所有走过的路,她曾经的快乐与忧愁,她的痛苦与彷徨,她强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当我回首这15年,我不得不为生命的伟大而赞叹,为一个自由的灵魂而感动。
15岁时,她在诗中写道:“社会在吞噬着我/倘若社会是黑洞/我必是光。”
是你,宝贝,你就是光,击穿黑洞,照耀大地。
二
小寒的诗集,我是哭着读完的。
一个普通的读者,也会边读边赞叹:她的才气,她惊人的语句,她的灵动与可爱,她的叛逆与深刻,以及可能读不懂却觉得好的部分。
而我,却完全不同。我不想渲染悲情,因为她们不需要,我也不习惯。这娘俩有非凡的能力,能把略有点艰辛的日子,活成歌,过成诗。
鲁米有一首诗:“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形如虫蚁?”这对母女就是生而有翼的人,但她们从不匍匐前行,即使痛着也会笑着挺直身板,感谢生命的馈赠与成全。
小寒从5岁开始写诗,她幼年的诗句语言生动跳跃,妙不可言。
在麦地里,
有好多人的爱情
在里面扫荡。
那麦地里有好多爱,
那爱,把每一个麦苗
都传染上了。
——《在麦地里》
很难想象,一个9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短短几句,文字奇妙。让你不得不赞叹:小寒,就是天生的诗人!
当童年渐行渐远,成长就意味着要直面现实中的许多变故,包括分离、迁徙、死亡等这些人生不可回避的课题。这些,都反映在她的诗歌里。很明显,在13岁之后,小寒越来越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文字建构自己的精神与灵魂天地,诗歌更加丰富与多元,除了有快乐的奔腾,也有痛苦的发泄、无望的诅咒、重生的力量,关注自己,也关注他人、社会乃至历史,文字有了更加打动人心的温度与深度,有了她对生命对这个世界的更为独特的理解。
这一切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这不加粉饰的文字,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饱含着泪水与欢笑,让读者随之疼痛与呼吸,这才是真正涤荡心灵的艺术作品,它用巨大的力量撞击着每个读者的内心。
小寒是个很独特的姑娘,她外表沉静,内心却汹涌澎湃。遇见美好时,她会写诗,在漩涡中打转时,她也会写诗,诗歌一首接一首地迸发。在深夜里,我和金霞经常隔空击掌,感叹这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怎样的能量,怎样的天赋异禀,对生命有怎样的理解,才能写出那么深刻而灵动的句子。她的诗,又常常在最后,来一句绝妙的收尾,戛然而止意味无穷。这是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一种对文字的超然的驾驭能力,处处透着活泼与自然,举重若轻又落笔无痕,无论是美好的或是黑暗的,她都能轻巧地把外皮剥开,呈现出最瑰丽的美及最深的洞。
他能从不同的人的肚子里,掏出不同的东西。
他掏到过糖果和毒药在同一个人的肚子里。
他停止寻找所谓幸福的东西。最幸福永远和最恶毒住在一起。
心上有个洞,遇见什么都想往里放,装满整座心房。
现在像早晨六点,又像晚上四点。可现在是午后十二点。
蒙纱的脸。
他好累,记不清晚晚梦了什么,隐约有人说,
思念就像猫身上的百万根猫毛。
——《他的国》
三
2015年冬日,北京的天很冷。
这一年,小寒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在北京学画。
绘画这条路,是小寒自己选择的,为此她放弃了文科,放弃了通过现场作文大赛取得的名校自主招生的资格。虽然她不擅长数理化,吃尽了苦头,从诗歌中就能感受得她的痛楚、挣扎与无奈,但这不代表她不能应试。在结束艺考准备文化课的最后两个月里,小寒的数学仿佛突然开了窍,成绩突飞猛进。而她大学所选择的专业,在幼时的诗歌中也出现过。艺术,是她的热爱与梦想。
诗歌与艺术本就同源,在诗歌方面天赋异禀的小寒,其绘画天赋也同样令人惊叹,她有极高的悟性及创造才能。15年来,我有幸看着一个小诗人的成长,也许,我还将更加有幸,能看到一个艺术家的诞生。
但是,即便是天才,后天的努力也至关重要。
上大学了,当大多数同学出去玩耍时,小寒却从不虚度光阴,读尼采、海德格尔,写诗,画画,做各种课题,她焕发出更加自由迷人的光彩。在做死亡课题时,她在北方零下十几度的温度里,在山上脱光衣服,与自然零距离接触。
诚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每一份收获,都与她的付出相匹配。从小寒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写诗就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若长久地坚持做一件事情,想不 “成功”都很难。
这里所谓的成功,并非世俗的成功,只是按照自己的内心,走自己的路。路上所遇到的盛典以及摘得的奖励,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她不会因此膨胀或患得患失,她还是那个天真纯粹、自然舒展的孩子。
也是2015年,小寒的姥爷过世了。
我像往常一样上完了下午的课
像往常一样约上朋友去楼下打水喝
像往常一样在走到门口的时候打开手机看一眼
像往常一样发给妈妈今天画的画
其实今天也很平常
妈妈发给我一段普通的文字我看了三遍
步子停在宿舍门口 被击中了一般
一瞬间所有的明亮都变成了黑夜
一切上升的事物都迅速下落
把地面四分五裂
耳机里的歌声在唱什么我早已听不见
车从头顶驶过我在桥下走
经过一个加油站
妈妈说,“姥爷下午一点多走了。”
这是小寒第一次面对亲人的死亡吧,她诗歌中蕴含着巨大的悲痛,但她在诗中并没有大力地渲染这种悲痛,只是沉静地诉说,文字的背后,道不尽的哀伤与痛苦。一如她的人,波澜不惊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汹涌澎湃的心。
诗歌需要丰富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人生的诸多体验、洞悉万物的能力,以及虽然被生活折磨得千疮百孔,却仍然用力地去热爱她的一颗有力量的心。就像小寒自己说的那样:“写诗的人,就是被生活任意宰割之后,还要写首诗去赞美她。”
四
即便是千里马,也需要伯乐的发现、保护与赏识。
金霞所赋予小寒的,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与自由。她们家里,没有电视,客厅就是书房,连阳台都有书架。10多年前,我也去过她保定的家,卧室里的书,也是一撂撂地满地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小寒爱读书成为必然。再加上金霞语文老师的视野,小寒从小读的就是国内外的大家经典。
给孩子留多少财富,都不如给她一屋子书和养成读书的习惯。
金霞给予小寒的,是真正的自由。
小寒的诗歌,不粉饰不回避,都是痛快地抒写,自由地表达。痛恨应试、反抗师长、月事来临、乳房发育、恋爱分手……这些被许多中国家庭视为禁忌的话题,在她们母女间,完全自由公开,金霞从来没有禁止过,只有疏,没有堵。她知道,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人精神发育的成长史。
在我们的家庭中,孩子的抗议多数会遭到无情的碾压,而小寒的抗议,总会得到尊重。这些年,成长的不只是小寒,金霞也在成长。即便是在大多数都认为 “最重要的时刻”——中考、高考,小寒同样读书、写诗、写日记、用手机,金霞从来没有强行剥夺过孩子的自由。
每个人都渴求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自由是尊重、是允许、是接纳、是理解、是成全。20年来,金霞给孩子空间,与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以支撑,保护孩子做梦的权利。一起读书,一起听音乐,一起看电影,一起玩耍,陪伴一个生命,重新走一遍童年、少年、青年,让孩子明白,她有一个伙伴,永远和她步履一致,能倾听她的心声,是她永远的支持者,关键时刻,她这个伙伴总会挺身而出。
给予孩子真正的自由,会养育出怎样的孩子,小寒就是一个明证——自信、舒展、真实、明亮。
那日,金霞送小寒上大学,她对我说:“她的人生自己负责,她要找什么样的伴侣,她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都由她自己决定。”
一个努力地活在当下,有着强大与坚韧的内心,不被生活所击倒,让劣境成为优势,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母亲,必将成为女儿的骄傲与榜样,因为有这样的母亲,这个虽为天才却“不合时宜”的女儿,才更加自信从容。
五
一个诗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打击,没有体尝过快乐痛苦,不关心人类,不热爱生活,很难写出动人且深刻的诗句来。
在应试夹缝里生存的这些年,的确打击了小寒,但同时也成就了她,让她内心变得更强大,更美好。可能有人会说: “应该感谢这些,如果换一种环境,没有这段经历,她会不会成为今天的蒋筱寒,那可不好说。”
关于这个问题,不妨读一节小寒15岁时写的诗:
当我终于在黑暗中打出一丝光亮,反而有些不习惯。
在暗中待久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光,不知所措。
我以为我不擅长的东西,我开始擅长了。
在我不擅长它的时候,我拼命在另一方面发展。
当我想重新找回拿起笔就思如泉涌的感觉时,已经减弱了。
这个长处在渐渐磨短。
以前的短处不再短,但我又不能保证它的长势越来越好。
真不愿到头来一无所有。
——《真不愿到头来一无所有》
是的,以诗人特有的敏锐与觉察,小寒怀疑过,思考过。
这么看来,无论面对何种处境,关键还取决于人。被厄运打击到沉沦、一蹶不振或者变态地与恶者附庸,这样选择,生活就成了牢狱。而直面现实,勇于思考,保持真实自我,身处劣境时,创造性地改变,用力劈开一道缝,成为那道光。那么生活,就是一块试金石。
那日,在北京搜狐举行的 《礼物》新书分享会,现场一个女孩讲述了与父亲的关系,询问小寒该如何与父亲相处。小寒说,她也对父亲有过诸多不满,比如不能理解她,不能倾听她,不能陪伴她成长,但她也非常爱父亲,珍惜父亲,她羡慕自己同父异母的小妹妹,父亲能一直参与妹妹的成长,不会有她这样的遗憾,但她却不嫉妒,而是为妹妹感到幸福,衷心地祝福他们。所以,有什么话,就对亲人说出来吧,不要留下遗憾。
我几次都差点控制不住自己,想跑上去抱抱她!
宝贝,可爱善良美好的小寒,不管你以后是不是诗人,也不管你日后成就有多大,我只希望,你能永远幸福!
金属之翼不再拘于大地
在我的面前,是一条崎岖的,
翅翼闪光的路。
我将投入最高的意志庇护:
“我用十年的努力,就是成为我自己。”
——《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