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他人建构”与“自我言说”中的皖北新农村形象
——基于安徽省黄咀村的实地调查

2018-04-01 23:31张雨
视听 2018年5期
关键词:媒介建构村民

□张雨

一、研究背景

从2005年开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指导意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用户7.53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09亿,农村网民占中国网民27%。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农村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的媒介引擎,在新农村形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当下新媒体的时代特质,笔者思索,新农村形象究竟是如何被建构的?其呈现方式是否真实合理?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与实地走访,试图找出答案。

二、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研究的黄咀村是安徽省蚌埠市一个相对落后的小村落,地处皖北。该村在2016年由原属地五河县被划分到蚌埠市,且由于该村位于淮河水道拓宽的地段,于2015年全部迁出,并于2016年秋入住政府统一规划的农村小区,此后与当地的另一个村十里城,组建为黄十小区。黄咀村共有520户,2100余人,全村主导产业种植业收入占全村收入的75%,除外出务工,基本无流入人口。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以“他人建构”与“自我言说”两个双向维度,真实还原新农村形象在新媒体语境中的社会呈现,从中探寻新农村形象在社会网络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他人建构”的新农村形象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他人建构”,主要由政府、媒体、社会三个要素组成,因我国媒体的话语建构基于政府赋权的基础之上,在这里二者统一为媒介建构。

1.媒介镜像下的新农村

(1)官方网站的新农村形象呈现

在蚌埠市政府网站民生新闻板块中,红色的字符、百姓的微笑、完备的服务,这一系列感官上,传播出全市积极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象。笔者在黄咀村隶属的蚌埠市政府官网,以“新农村”字样,共搜索到报道69条,其中正面报道52篇,中性报道16篇,负面报道1篇。

从报道中,新农村形象在当地媒体的媒介聚光灯下,多以正面、积极的形态出现,而且报道内容多数由政府部门提供,因此报道的语气官方化。有关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涉及乡村基层建设、引进外资、农村医疗、住房、环境、教育等方面。

此外,笔者又选取新华社安徽分社作为省级媒介的代表,以“皖北新农村”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报道共计85条,其中部分内容转自包括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等国内多家媒体的报道。经整理,在获取的报道中,有关皖北新农村的正面形象报道63篇、中性报道18篇、负面报道4篇,占比分别为74%、21%、5%。

(2)微博视域中的新农村形象

微博是新媒体环境下典型的新媒介代表,基于微博的开放性,可以获知不同人群,发布有关新农村信息的所有认知与感受。笔者在新浪微博全平台以“新农村”字样进行搜索时,微博量逾数千条,因量化分析过大,笔者选取了皖北作为地域界限,在搜索“皖北新农村”的微博中,共计27条,个人用户12条、媒体人1条、政府媒体机构14条。

其中,政府与媒体均以正面宣传新农村建设带来的诸多变化,而个体用户中,60%的微博认为新农村政策给乡村带来了全新面貌,如网络畅通、道路平坦;35%的微博表示担忧,新农村在形象整改的过程中,对原始建筑造成损坏,失去了传统质朴的民风气息;此外5%的微博则负面揭露,乡镇的形象建设是表面工程,基层贪腐造成资金缩水,部分工程无法完成。

如上来看,媒介镜像下的新农村形象基本以正面形态出现。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环境里,无论是官方网站,还是微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新媒体表达密度不足。

2.社会人眼中的新农村形象

为全面获知新农村在社会人眼中的形象,笔者在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布了一份问卷调查。以2017年8月5日—10日24点前为时间点,研究样本预收回300份,实际收取243份。63%的人对新农村的形象持贫穷落后的认知态度;只有11%的填写者认为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通过数据来看,新农村在社会人的印象中还是处于负面的认知形象。

(二)新农村形象的“自我言说”

本研究中的“自我言说”,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对农村形象真实客观的认知形式。正因为他们深刻见证着村落的前后变迁与生活习惯,这种自我情感和内心诉求的表达才更贴近现实状况。笔者从小曾在研究地居住过,而外公外婆等亲戚皆是当地原住民,这也为更深入了解村民真实情感和后期的访谈,提供了亲缘基础。故而笔者并未大面积地进行村民的问卷,而是对村子内的8位村民做了深度访谈,其中包括70岁的老人、40岁的壮年、20岁的学生。

令笔者意外的是,本以为落后小村庄的居民,在入住现代化的楼房小区后,应该是举村欢喜,但受访者中,90%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直观表达是不满意。在询问过程中得知,村民并非不认同国家政策对农村建设的倾斜与支持,而是无法应对建设过程给村民留下的一系列“难题”。经笔者数天的实地田野和深入的村民走访,有关蚌埠黄咀村对新农村的认知,如下所述:

1.变迁的图景:乡村生活的现实写照

“这里是美丽的淮河边一座寂静的小村落,世间的繁华与衰败仿佛与它不相干,它总是那样的沉静、安然。每天早晨,总是淮河船只的号角声把这个被世间遗忘的小村落从睡梦中唤醒,睡眼惺忪的它,就这样渐渐踏入了崭新的一天。这里就像一片枯叶一般被大树无情地抛弃了,从不曾被人重新拾起过,然而,它就默默地待在那里,呆呆地望着眼前广阔的淮河,静静地等待着,能有人把它重新拾起,哪怕只是一瞬,也足矣。”这是当地的一位语文老师对黄咀村写下的具有想象力的散文诗。文字描述出的黄咀村,虽然闭塞落后,但昔日村民的生活安逸且祥和。

笔者走访发现,现如今,卫生所、学校商店、移动宽带等都已投入实施中,一定程度上确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让村民无法接受的是,地下水道未建成,路灯和道路尚未施工,厕所全村人只有一处。这样的情况造成的画面是:每逢下雨天,道路积水泥泞;下水道没有建成,排水不畅,让近2000人的上厕所与日常用水成了难题。特别是村内老人众多,这种问题持续至今仍未解决。据了解,村民多次上访无果,媒体也因各种原因,并未给予报道。

2.从文娱活动到网络空间:村落交往的一种流变

村落空间的变动,似乎给人们的交往隔上了一堵墙。以前近距离的面对面交往方式越来越被弱化,封闭的小区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空间。在访谈的村民里,他们表示“如今彼此交流得越来越少了”。多年的亲戚邻居,经小区地理空间的重新划分后,离得远了很多。以前婚丧嫁娶的喇叭鸣笛、众人围观的局面也逐渐冷清。虽然和城市一样,黄咀村有广场舞的聚集,但对日常人们的交往常态,并未有多大的改善。

导致此种现象的因素,除了小区地理空间的分隔外,移动网络的接入成了重要原因。安东尼·吉登斯在关于后现代发展中提出了一个“脱域”的概念,即“从生活形式内”抽出,“通过时空重组,并重构其原来的情景”。①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走入每户家庭,改变了村民必须在同一空间下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网络空间的形塑,改变了村民接收信息的方式。

当然,每逢村民大会和定期的文娱下乡活动,还是会为宁静的村落带来一些活跃感。其中,棋牌和广场舞是目前农村最常见的活动形式。

3.模糊的未来:我是谁,我将如何生存

在访谈的过程中,村民普遍担心“我的土地被征收,我将如何维持生计”。原来黄十新村的520户村民,一向靠土地种植农产品为生,他们在2016年被告知,土地被征用,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偿。村民认为,没了土地的使用权,下发的土地财政补贴不足以应付以后长时间的生活。当前的局面是,对农民身份的认知与仅有种田的生存技能,令当地村民担忧生存就业问题。

(三)新媒体语境下新农村形象传播的问题与策略

在信息高速化的区域竞争形势下,尤其是新媒体环境建构出的传播格局,区域逐渐演变成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化问题。这其中既包括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政策要求,地方自身也有了引资发展的现实诉求。区域形象的传播日益重要。因此,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范式在探索新农村形象传播策略的过程中,都是需要统筹考量的融合要素。基于蚌埠市新农村形象建设的调查案例,结合皖北新农村发展的大格局,笔者提出有关新农村形象传播的建议。

1.打造“生活政治”,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视域转变

地方政府和媒体,应打破传统社会的宣传范式,给予村民自我表达的渠道,形成多向度的信息获知与意见反馈。继而承接新媒体时代技术赋予的传播优势,村民借助微博、微信等可接触的媒介,及时了解政府和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保持民意通畅,让村民生成政治与生活相融合的习惯,使得双向传播与多元互动成为可能。其实这种良性的传播,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宣传,而是一种政治传播生活化的表现。

2.注重融媒传播,构建多元媒介形象

所谓的媒介融合或者融媒传播,不只是媒介形式上的强拉紧贴,而应该做到由内而外的网络化对接。一方面,政府与媒体着力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资源优势,合力打造新农村形象在媒介中的硬实力呈现;另一方面,媒体平台应培养亲民、真实的媒介气质,如接地气的报道修辞,适当的话语幽默,融合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甚至直播的内容文本,通过这种叙事风格和新的情感符号,可以疏通生硬的政治、民生信息在网络语境中不受关注的传播现状。这种媒体传播一定程度上将新农村的新面貌报道给社会,淡化先前贫穷落后的“刻板成见”。因此,“软硬兼施”是融媒传播塑造新农村形象的最优化方式。

3.建立监测机制,把握舆情动向

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语境赋予我们强大传播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舆论引导。因此,地方政府应与舆情监测机构合作,或建立自己的预警部门,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来建构区域形象的同时,及时获知有损新农村形象有关的舆情信息,如此最大限度地对危机事件进行管理把控,第一时间减少负面信息的传递。

三、研究结论

社会、媒体、村民对农村形象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新媒体语境,新农村的形象塑造是一个长期、系统、庞大的传播工程。有效的新农村形象传播,既需要新媒体的正面传播与舆论引导,同时也应多关注民生,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将媒体呈现、社会偏见和村民口说都统筹考量,以便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重新规划建设中,随着空间格局的变动,很多村落传统民俗如婚丧仪式、节庆礼节也在变动中重新建构。这不仅是安徽蚌埠新农村发展的现状,在整个皖北地区大多数也是如此。

注释: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242.

猜你喜欢
媒介建构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书,最优雅的媒介
建构游戏玩不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