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金城
在国际经济舆论场上,国外总是有些人极端地看待中国经济,有些报道也对中国发展缺少全面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发展的报道的全面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大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国家会议,是我国对外展示的一次重要机会。
在十九大的相关报道中,除了对国家宏观层面的报道,更多的篇幅放在了基层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些小人物的视角看中国的变化。在这些报道中,既有好消息,也不回避不足之处。这种“两面提示”式的报道在国际传播中更具说服力。
在实现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政治倾向、社会心理和认知模式。因此,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和怎样讲故事是我国主流媒体必须把握的两个主要方面。本文试从故事内容的选取、传播方式的运用两个方面来解读十九大和特朗普访华相关报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的策略。
2011年1月,中国在纽约时代广场首次投放国家形象宣传片,片中全部是精英人士,没有一个普通人,美国人只认识片中的姚明。同一天投放宣传片的还有韩国和墨西哥,但他们表现的却是该国的普通民众。美国很多报纸的评论是:大家更容易记住微观的东西、习惯的东西。陈力丹认为,我们应该让微观背后承载宏观意义。①简言之,一个民族的缩影能反映整个民族。
早在2016年的“2·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主流媒体更加注重贴近基层,更加注重以精彩的故事吸引人、用深沉的情感打动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越来越多,“千人一面”“千文一面”的情况越来越少。
十九大的召开吸引了国际的关注,因此借十九大的“东风”,我国主流媒体关于十九大的报道也更加吸引眼球。早年,我国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通常是以领导的视角进行政府各项活动报道,严重脱离人民实践,不接地气。2017年的十九大相关报道,更多的普通面孔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喜迎十九大特别节目《还看今朝》由中央电视台携全国31家省级电视台共同制作,记者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地区,从普通人的点滴生活中,看一城一村的巨大变化。《还看今朝》中的成就报道摒弃了宏大空洞的歌颂宣传,而是把镜头对准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物,通过普通人物生活面貌的变化来报道这五年来的发展进步。
例如,《还看今朝·江西篇》用较长的篇幅报道了大余县大龙村的泥瓦匠罗名华和农民蔡厚榕,讲述了他们在村子里新开辟的景区唱歌并脱贫致富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还看今朝》这则关于普通村民脱贫致富的报道,正好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将生硬的时政新闻通过平民化的视角表达出来,既宣传了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巧妙地增强了传播效果。在国际上,这种百姓视角的报道也更容易使西方发达国家接受。
十九大相关报道中关于百姓的故事非常多,这些故事和传播内容都规避了可能的文化冲突或者呈现了国际社会关切的民主法治故事。所选取的故事,基本上表达了全人类共同的需求:追求幸福、发展、人性关怀等。这些暗含中国价值观的故事,因其叙事化的表达,也能让西方国家潜移默化地接受。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刘宏教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三个层级(官方、知识分子、百姓),他认为西方的知识分子往往相信媒体胜过相信政府,相信纪录片胜过相信新闻;百姓更容易接受影视产品,很难关注他国新闻,除非是重大的新闻事件。②因此,知识分子和百姓作为绝大多数群体,是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努力抓住的受众。要使他们相信中国媒体,关注我国的影视产品或新闻,除深入挖掘故事外,还要在传播方式上着力,才能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
俗话说,艺术无国界,是指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群体和普遍适应性。以艺术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做好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学、建筑、音乐等融入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借助我国的文化底蕴来讲述中国故事则更容易吸引国外民众。
2017年特朗普访华,除了国事访问外,两国元首还有参观故宫、茶叙听戏等非正式会谈。故宫绝无仅有的独特藏品、精美绝伦的建筑构式、气势恢宏的整体布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作为十九大召开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国家元首,并且是两个大国的国事访问,特朗普访华吸引了国际的瞩目。而此次的故宫之行,故宫连同戏曲、茶艺也展示在世人面前。以艺术为载体,这种方式的传播效果更加明显。
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会表现出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相似性:如同一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大致相同的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③这些相似的人格特点被概括地反映到人们的认知当中,并被固定化,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周晓虹认为,社会刻板印象对人们社会认知的积极作用便是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因此,可以利用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来克服文化和语境的障碍。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利用异质文化的传播对象讲故事,即通过讲述外国人与中国的故事拉近距离。借特朗普访华这一国际重大事件,《中国日报》采访了几位在中国生活学习的美国小朋友,推出微信文章《这些美国萌娃中文十级!听听他们推荐特朗普总统到中国哪里玩?》。文章中的视频,中文和英文并存,展现出了他们流利的中文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借美国萌娃讲故事,他们的故事内容是不带偏见的、友善的,保证了故事的内核和精神不被误读。尤其是各大媒体对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演唱中文歌曲、背古诗的报道,巧妙地借助特朗普的名人效应传播了中华文化,对外讲好了我国与特朗普及其家人的故事。
人类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媒体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麦克卢汉曾说,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村形象。④互联网的普及为世界各地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国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美国有推特、Facebook等社交网络。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在Facebook等外国媒体平台上开通账号,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
在Facebook上,新华网@China XinHua news借助当今的直播技术,对特朗普抵京进行了直播报道,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也对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特朗普进行了实时直播,并且借助社交媒体的平民化,还和国外网友进行了互动。在十九大和特朗普访华的相关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充分利用了他国的新型媒体平台,开展多语种的国际传播,让中国故事的接受群体更广泛、更深入。
随着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也伴随着质疑与偏见。因此,加强国际话语权的引领作用、强化大外宣格局、传播好中国声音就变得尤为重要。从十九大、特朗普访华的相关新闻实践来看,我国媒体的报道得到了国外媒体的肯定,国内、国外社交平台也反响良好,是一次有益的传播尝试。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国主流媒体更要在海量信息面前千淘万漉,挑选最有价值、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进行传播;加之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新月异,恰当的中国故事配以恰当的传播方式,才能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才能引导国内国际两个舆论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一带一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几个面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69-73.
2.刘宏.跨文化传播的层级[J].青年记者,2017(10):48-49.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
4.[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