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榆林产妇事件中网络舆论演变与监控

2018-04-01 23:31熊燕姜雪
视听 2018年5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意见

□ 熊燕 姜雪

一、事件回顾

2017年8月31日在陕西榆林市某医院妇产科,一名孕妇从5楼分娩中心坠下,抢救无效死亡。9月3日,该院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三次建议剖宫产均被家属拒绝。9月5日,媒体采访到孕妇家属,所说情况与医院表述不符。9月6日凌晨,该院针对坠楼事件第二次发表声明,并公布监控录像截图,称产妇两次下跪请求家属同意剖宫产。对此,死者丈夫延壮壮对院方声明内容并不认可。

此次事件在网络的推动下持续演变。9月1日,华商报在APP“二三里”中称“榆林27岁待产孕妇坠亡”,后经“天天快报”APP、“绥德资讯”微信公众号转载,网民参与评论的热情不减反增,舆论哗然,相关话题占据微博热搜榜首。

回顾此次事件,在网络舆论的声势浩荡中,医院与家属各执一词,各自为阵,事实冲突,细节不明,事件的真实经过到底如何?亟待进一步说明。

二、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

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后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词,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监管不当、信息来源不明等原因导致社交媒体平台极易成为煽动受众情绪、强化偏见的工具,从而造成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生态。①

(一)群体敏感标签与公共舆论场的形成

从事件发生到在网络引起热议,有几个关键要素:死者为女性且是孕妇,事件发生在医院,女性是弱势群体,极易引发同情心。近年来,随着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医患”的标签极易引发舆论舆情;此外,事件还涉及到新时代的女性地位与权力问题,同样容易引起社会舆论。

此次事件首先通过各类平台转载,媒体“赋权”使得受众接收到信息之后在微信、微博及各大社交网站发表个人意见,形成小的舆论场,这些小的舆论场不断碰撞导致话题不断被讨论、被引爆,占据微博热搜话题榜首之后,点击率和关注度持续攀升,呈现爆发式增长,舆论场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意见群体。

(二)优势意见领袖与社会共识的产生

同一意见群体中个体的声音被群体的声音所淹没,群体意见趋于一致化甚至极端化。②意见领袖拥有较高的关注度更易被当成事件中的主流声音,此时“沉默的螺旋”发挥作用,当持有优势意见的群体情绪过于负面,大多数沉默的网民被动接受这种情绪,造成一种不健康的舆论生态。

根据天涯舆情发布的2017年9月《天涯指数》,此事件占据传播力榜首,传播力(指的是新闻的报道及转载量)为345877,而舆情负面情绪榜中,该事件排名第二。负面情绪主要有两个方面:产妇家人太过冷血,毫无人性,把女人当作生殖工具,对产妇的痛苦与绝望视而不见;医院隐瞒事实,漠视生命。负面情绪占优势地位,最终达成一致的社会共识。

(三)群体情绪放大与客观事实的迟到

当下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民的意见和情绪更容易被放大并且相互感染。当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获取消息的便利时,这种扩散是迅猛而成效显著的,不健康的负面情绪甚至会演变成为“群体极化”。

此次事件中,医院不断推诿责任,将其归为家属的意愿,虽然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但未对事实做完全公开透明的说明,家属方的公关能力薄弱,没有在事件发生之初就做充分的事实说明,导致舆论最初完全倾倒性地对家属不利,达到了群体极化的程度。舆论不断演变,客观事实缺失,导致网友肆意表达着自己主观的情绪。不少产妇在公众号留言“那种绝望没有经历过不会懂”“我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掌握在家人手上”……

由此可见,当情感占领了理智,事实是什么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支配人们发出观点的往往是他们努力代入角色后产生的共鸣。在后真相时代,比起客观事实,情绪和信念更能影响民意。

三、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造成的不良影响

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普遍使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更加迅速,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获取信息的种类多样化,信息反馈更加自主。然而,在便捷和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后真相时代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新闻媒体更是要正确引导舆论,进行舆论监督,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生态,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后真相时代,由情绪引发的网络舆论,则会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强烈的冲击。

大众传媒时代,传统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一线阵地,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到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信息发布门槛低、速度快,把关人缺失,虚假信息泛滥,能引发舆论的也多是一些负面、对社会大众产生冲击的新闻。对此类新闻缺乏舆论监督和引导,会造成大量的负面新闻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引发不良的社会情绪,让国家监督监管难度加大。

(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舆论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意志的表达,良好的舆论生态对营造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影响,但后真相时代极易造成不健康的舆论生态,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观真相的缺失,媒体“失语”,政府公信力不足,加之受众对此前类似事件形成的不良印象,导致群众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情绪极易受到感染,在情绪得不到安抚、事件又没有平息时,受群体行为的影响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此次事件中,死者家属在事件发生时应对媒体不佳,说辞毫无说服力,在网络舆论“道德至上”的倾向下,遭到网民的集体讨伐,群体愤怒导致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等非理性行为对其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和负面影响。如果事件中涉及弱势群体,网民的“正义感”就容易被激发,站在道德制高点,开始谴责批判。这种非理性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监控

由于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形成的特点,情绪较之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在舆论事件发生之后,事实真相的及时公开、网民情绪的疏通引导、事件的监督监管监控显得尤其重要。

(一)事实真相的及时公开

当事件发生以后,政府应该及时介入,相关当事人针对核心问题进行有效回应,对事实真相给予最快速最大程度上的公开,保证事实源的准确可靠,提升政府公信力。通过对事件的及时公开,成为一种积极的信息源,还能缓解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此次事件中,政府未能及时介入,网民情绪太过激烈,事实真相已经被情绪湮没,可谓是一种悲哀。

(二)网民情绪的疏通管理

后真相时代要更加注意对网民情绪的控制,通过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引导,及时安抚网民情绪,避免进一步的群体情绪爆发。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在后真相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同样巨大。因此,当事件发生时,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应发挥其优势作用,积极引入社会主流意见,对网民的情绪进行疏通引导,防止非理性情绪的进一步扩大。

(三)事件的监督监管监控

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各种思潮在互联网上碰撞融合,舆论环境日趋多样化,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应抢占先机,提升公信力,引导公众舆论。此外,政府应构建舆情监测和问责机制,加强媒体间的信息共享,提高议程研判能力。借助主流网络媒体平台,时刻关注舆论走势,一旦发现舆论偏离,应强化权威意见,纠正错误意见,随时调整舆论走向。

注释:

①威廉·戴维斯:西方进入 “后真相政治”时代[DB/OL].观察者,2016-08-27.http://www.guancha.cn/Will-Davies/2016_08_27_372622.shtml.

②王迪.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看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296-297.

参考文献:

1.唐娟,罗彬.从王娜娜事件看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J].视听,2016(07):195-196.

2.王莉.群体性事件“减压”与媒体舆论调控[J].新闻爱好者,2011(11):33-34.

3.王国华,闵晨,钟声扬,王雅蕾,王戈.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热点事件网民舆论“反转”现象研究——基于“成都女司机变道遭殴打”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5(09):111-117.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评“小创”,送好礼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