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花路米》如何传播台湾本土文化

2018-04-01 23:31廖捷频
视听 2018年5期
关键词:类节目电视节目主持人

□ 廖捷频

综艺选秀类节目逐渐成为电视节目的热播类型以及节目制作选材的主流,各大电视台纷纷引进海外热门综艺节目。制播本土文化类节目,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发挥着抢救地方文化的功能作用,其本质上是对家乡和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而从文化教育这一角度上看,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所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承,同时也发挥着内部沟通和对外交流的作用。①

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传播当地地域资源的同时,传承了本土文化,传递了地方情感,通过真实的素材保存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社会发展和转型轨迹,是回顾过去的重要历史基础,也是有助于了解当下的丰富影像资料。其中,台湾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就是由一批颇具文化底蕴、热衷传承、匠心独运的优秀编导创作出的,为观众所喜闻乐见而又颇具地域特性的电视节目。节目内容根植于宝岛大地,反映出本乡本土的人、事、物,歌颂了淳朴的民风以及乡土草根。

一、《下课花路米》节目简介

1990年9月3日以在台南拍摄的《探索蟋蟀之旅》为第一集节目,《下课花路米》在台湾公共电视台正式开播,至今已经播放了二十多年,在台湾具有比较高的影响力。该节目初为公视为学龄儿童开发的探索性节目,以游历台湾各地,包括都市、乡村做全台的知识探索,借由探索节目传递儿童学习动机,引发探索兴趣,并从中学习讨论,以加强知识性的本土教育。

这样新型有趣的节目在播出后不仅受到广大小学学童的喜爱,同时也得到家长、老师等更多台湾本土居民,甚至能接收到公视的大陆闽南语系居民的欢迎。学校还以DVD教案的方式提供《下课花路米》的内容作为老师上课的教材,使小学童大大受惠。暑假期间,节目制作人还推出姐妹档《暑假花路米》的版本,内容主要引进国外拍摄小朋友生活的优质纪录片,不仅让观看节目的学童领悟自然和本土民情,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在台湾看世界,培养国际视野。

二、《下课花路米》的节目定位和内容

(一)节目定位

从频道定位上看,《下课花路米》的目标受众是台湾本土居民,探索台湾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是全部节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题材追求的就是一种“俗文化”,如“夜市小吃”“古早美容方式”等。这系列节目避开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创造出一种新的收视体验,在当地民众耳熟能详的旧址中探索出新知,营造出“同温旧书”的惊喜感和温馨感,非常能够切中受众需求,大大满足了台湾本土居民对传统民俗与当地文化的情感诉求,这些正是地方电视节目传播本土文化所需要做到的。

早期《下课花路米》摄影棚布景为“豆油伯便利杂货店”,由“豆油伯”与其妻“豆油婶”共同经营。节目将“豆油伯”塑造成一个学识渊博、幽默风趣、亲和力强的智者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阿辉”“小贤”“小升”等主持人诙谐有趣的解说呈现深受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观众的喜爱。《下课花路米》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台湾风土人情和文化精粹展现出来,让观众在消遣娱乐之余收获丰富的知识。因此,节目立足于平台实力与当地资源,扬长避短,一方面呈现人文地理风貌,另一方面传播台湾本土文化风情,传达对台湾风土人情的情感认同是其比较清晰的频道定位。

(二)节目内容

从节目内容上看,每一单元的选题都经过精心策划,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身,真诚创新有想法,能够让参与的人投入及时反馈的互动。节目以本土文化的笑料和创意取胜,节目中制造的一些话题及特色语句也时常在节目播出后被台湾民众热议。主持人豆油伯曾在节目中教其他三位主持人与地名有关的台语,问台语说“九块碗十个人”的答案是何地,答案是“基隆”,原因为多一个人在台语中叫作“加人”,而“加人”刚好与“基隆”的台语同音。节目中主持人还提到了汐止从前称为“水返脚”,屏东以前叫做“阿猴”。在节目中充分运用当地居民耳熟能详的方言俗语,让民众在观看节目时不自觉地学习和传承方言文化,一方面使得节目自身更具亲和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本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宣扬。

从节目内容的选择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层面上看,《下课花路米》节目中展现的民俗文化是一种长期传承下来的财富积淀,题材从当地民俗出发,基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节目内涵,展现节目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品质。其次,节目依托台湾社会语境,融合媒介生态,创新思维,引向深入,运用各类模式经验向受众展示宝贵的文化财富。《下课花路米》节目不仅走入台湾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而且走入许多不知名的地域,将优良、传统、濒危的民俗文化通过电视这一媒介平台展现出来,节目中的民俗文化内涵主要由主持人进行升华体现,进而将其向受众传达。在这一过程中,主持人与受众产生了互动交流,如语言层面的沟通,行为层面的模仿,以及心理层面的共鸣……这一切都是物质文化遗产所不可能具有的。②

三、《下课花路米》的节目个案

作为社会公众的审判和综合评价最直观的话题点,地方形象的塑造直接影响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塑造地方形象,目前得到较高认同度的是,将地域资源通过媒介平台进行展示,从而达到一个较为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是各地在塑造地方形象时常采用也最为高效的方法。③台湾公共电视台《下课花路米》节目是塑造地方独特形象的典型代表,《下课花路米》以台湾人文史地、自然风景为探索内容,强调台湾风土人情的文化涵养,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和历史面貌豁然呈现:

(一)民俗风情类

《下课花路米》关于探索眉溪部落的一期节目介绍到眉溪部落是一个古老的赛德克族部落,人口不多,善于狩猎。现场音响丰富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特点,为了增强电视节目的现场感、鲜活感和权威性,《下课花路米》节目主持人的解说口语化、谈话式,娓娓道来,感染性强,娱乐性强,开放、热情、鲜活,体现节目的生动性,让观众感到亲切,接地气。同时,节目主持人的台腔普通话使观众更觉亲切。④

节目里,主持人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向观众介绍了一件具有御寒、欺敌功能的披风,莫那鲁道最出名的形象,就是身着披风,手握山刀准备出击的模样。主持人进入赛德克族传统的家屋,镜头拍摄到房子的外表又矮又简单,通过主持人与当地解说老师的交谈,使观众大致了解到它是半穴居式的建筑,用垒石工法和积木式围墙等传统的建筑方法所盖,有利于排水以及抵御地震的侵袭,对于住在山林间的族人来说,安全而舒适。主持人提及过去台湾曾有“蝴蝶王国”的美称,而眉溪部落的蝴蝶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是全台湾数一数二的“蝴蝶天堂”,使得观众认识当年造就台湾蝴蝶产业的幕后英雄。

本土文化类节目首先要在内容取胜,《下课花路米》节目能够在选材上贴近本地受众的情感需求,选择受众熟悉而感兴趣的地方、事物、人物等,满足了受众的情感诉求,增加了受众的心理共鸣,自然能够获得观众的追捧,且能在一定范围的受众群体之间引起话题讨论,基于群体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从而吸引更多的相关受众参与其中,故能稳定培养受众群,同时扩展新的受众群。⑤

(二)人文地理类

台湾有所谓“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台北万华)、四月津”的说法,它们曾经都是台湾有名的港口,府是台南府城,鹿则是鹿港。《下课花路米》主持人以徒步的方式逛鹿港,通过解说了解到玉渠宫周遭的居民都把玉渠宫供奉的戏曲之神——田都元帅当成儿童的保护神,所以艺术家李奕兴就把卡通明星也画入庙中,让小孩子们也能很开心地进入传统庙宇。主持人们还特别去到制面线的工厂,学习如何制作红面线,向观众介绍白面线经过蒸之后变作红面线,直观而有趣。继《海角七号》之后,《艋舺》又掀起一股台湾电影热潮,《下课花路米》节目派出主持人前往艋舺,发掘真正的艋舺在地文化。主持人来到电影拍过的场景,通过当地人说艋舺的过去与现在,让观众了解真正的艋舺文化以及艋舺人多年来的打拼精神。

一个地方的地理风貌最能够给予当地民众归属感,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色最能引起当地民众的情感共鸣。因此通过展现本土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来传播本土文化,是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最佳选择之一,《下课花路米》节目以走访探索台湾各地的亲历式节目录制方式,很好地传播了当地传统民俗与地域文化。

四、《下课花路米》对商业电视台的借鉴意义

首先,从节目性质上看,《下课花路米》的制作播出单位台湾公视,是为服务公众而成立的一家独立且全民共同拥有的公共媒体。其定位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人文资讯综合台,持续扮演着人文关怀与资讯服务的角色。相比商业电视台,公共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在题材选择、内容筛选上都有更好的教育、引导意义,也就意味着能做出更加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电视节目,树立媒体的价值标杆。

其次,从节目内容制作上看,台湾电视节目优秀的主持元素、精良的制作团队,以及个性化的嘉宾选择都为商业电视台制播节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下课花路米》节目内容以台湾本土文化为本宗,展现台湾地域风情、政治生态、传统文化等,为商业电视台制作本土文化类节目指出了可行方向。

中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在快速突变的社会,媒介生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时期,我们既要把握好社会经济的良好转型,同时又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地方本土文化。处理和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民族繁荣发展,是首要也是关键。社会现状对于媒介生态至关重要,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根据当前媒介生态状况来找方向、选题材,充分了解当前社会媒介生态,把握好本土文化类节目的生存背景,才能走上正确的节目制作轨道。

从《下课花路米》这一台湾本土文化类节目的产生、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看来,本土文化类节目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关注本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优势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所具有的地域限制的问题。《下课花路米》作为一档老牌节目,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节目制作领域,拍摄足迹由立足于台湾当地,开始触及世界各地,节目的选材也变得更加包罗万象。但融合外来文化,开拓国际视野,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本土文化,进而使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这样才能不违背本土文化类节目的初衷。

注释:

①戴泉明.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海峡乡亲——闽南方言电视节目谈[J].东南传播,2008(12).

②孔晓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 [D].西北大学,2008.

③王雅琨.民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央视《乡土》栏目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3.

④陈江滨.贴近受众做专业的对台湾广播——《台北直播室》栏目的探索与追求[J].中国广播,2013(03).

⑤王培.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2006(03).

猜你喜欢
类节目电视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