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张道一曰,民间美术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距其实用性分离不远。[1]民间艺术,在当代重新流行的中国文化中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传承。文学史上,当我们提出“民间”这个词时,往往是对某种精神资源的源头与生命活力的强调,对根基性、稳固性和原生创造力的强调。[2]
民间艺术的概念,并不是来自民间自身。本身的提出,是一种“外来观念”“外来兴趣”“外来注视”的结果,是民间艺术本身的客观存在与那些有着不同于民间视界或者说已经超脱了民间视界的人的兴趣和重视两者碰撞的结果。中国历来的民间艺术无论是何种形式,都因为其特有的那种质朴真率、趣味观赏,吸引了许多文化人喜欢它,进而沉迷于这种艺术文化。固然如此,民间艺术与“纯艺术的美”相比,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为了展览、收藏、交易等为目的,并且不以制作者的意志而存在。它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的价值往往依附和服务于各种实用性的目的。
这类艺术来源于普通民众,他们从生存欲望与生存方式中,不自觉的自发的用各种形式来体现着他们的心态,形成了自身与其他性质不一样的精神文化,这种艺术是一种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观念、情绪的展现。在这些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很鲜明的感受到或隐或显、或浓或淡的从原始文化继承下来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审美心理、图示语汇以及艺术标准。从夏商至宋代,神话传说、故事预言、民间歌谣包括《诗经》这样的很受欢迎的民歌,同样还有民间的一些表演形式和工艺技能,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早期中国民间艺术的自发、质朴,感受的民间艺术在生活各个方面生机勃勃的胜场成型。
20世纪80年代,广告出现成为新兴的行业,但在中国,一个世纪前就有了广告的雏形。中国的年历广告画,年画变换成为实用性广告。近代广告设计者将传统的古代神话牛郎织女、西游记等题材,重新绘制,把企业名称或商品融入其中,让这一类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版年画,是一种既取悦民众又同时服务于商家的新创作形式,是传统艺术的功能与形式的完美融合,功能是达到商家的宣传目的,而所用的形式也是具有广告普遍性的装饰画,年画这种民间艺术也得以找到新的发展出路。
颇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经看到过一种小条幅的年历广告,民国早期出现的功能性更为突出的广告设计,是为了阴丹士林所做的广告,它的画面分为几个部分,图画、广告语、中历和西历,并且在中部的位置留白,设计成空白表格,可以让民众随手用来记录人名、事件或联系方式等,把这类广告条幅放置在醒目的位置,日常既可以欣赏到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广告内容。同时还能留意到记录的所需的资料,而且这种方式也不容易丢失,增强了实用性,延长了广告的宣传时间与观看频率,由此可以看出在设计过程中,商家和设计师联手替顾客考虑周全就是加大商品宣传力度的最好谋略。
无论是古代的设计活动还是近代的设计,它们都是有一样的目的,对象“表层”即作品形式层面,信息丰富而集中。人们很容易就眼前看到事物的表层就引发直觉判断,例如圆形的是可以握的,长形的是可以拉的等。民间艺术就是通过这种最直观的心理进行的设计处理,更深入一点,可以发现这个现象其实就是设计师应该重视的设计原则,对设计者而言,如果我们很喜欢一项产品,但是产品的易用性令人失望,就失去了设计的最终目的了。以人为本的民间艺术设计不仅仅在人与大自然的关联角度进行了考量,它们存在多样性的特点,同时还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高度影响力。当代设计师需要承认这种民间艺术文化的存在和价值,文化是可以和民间艺术,甚至是通俗文化相互融合,并进行设计的。
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中,全球的联系如此密切,新功能、新材料、新思维层出不穷,各种要素融为一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文化的融合带来了观念多样化的发展,各阶层的人和他们各自不同的爱好和兴趣都可以在艺术设计中体现,所以生活在现代生活圈中的设计师需要用各种具体的手法来体现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观念。[2]艺术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只不过在它形成的过程里,人类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法,来构筑个人意识的围墙。所以民间艺术呈现出来的文明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象征。
[1]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2]钟蕾、李杨,《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