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脱口秀节目的青年亚文化解读
——以《暴走大事件》为例

2018-04-01 20:41:29苟小妹
视听 2018年3期
关键词:亚文化弹幕草根

□ 苟小妹

网络的普及和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介技术在社会文化生态中的全面运用,为传播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提供了新的样式,也使得青年亚文化形态由传统风格向多媒介数字化风格转变,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上的繁荣,体现着青年群体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和意见表达。为适应新技术和新的消费潮流,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思考,不仅为透视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新的角度,也为新闻媒体在新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了借鉴与思考,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如今,我国网络脱口秀节目繁多,以《暴走大事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于它是当下青年群体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热门话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这档节目也具有十分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能反映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殊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各种亚文化,特别是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涉及边缘文化、弱势群体对主导文化和权利的反抗,自始至终都被学界广泛关注,是国内外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是国内外最早对亚文化群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机构,他们持续关注移民、犯罪青少年等现象,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越轨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早在1915年,该学派代表学者罗伯特·E·帕克在《城市》一文中,就开始注意到各种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①。1970到1980年左右,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研究学者在此汇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于1964年在伯明翰大学成立,他们集体合作的著作《仪式抵抗——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成为亚文化研究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后伯明翰时期的亚文化研究开始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他们关注亚文化人群在日新月异的新传媒时代和文化符号消费时代的变化,学者系利就认为,互联网可以“被准确地描述为一个亚文化的松散几何体或生态系统”,而学者巴塞特则把网络聊天室视为亚文化空间②。

国内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晚于国外,但随着国内互联网的不断革新,目前也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研究方向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介绍国外学者对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主要对国内的学者对青年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著作进行翻译和解读,如《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等相关著作;对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宏观研究,如《青年亚文化与价值冲突》《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等论文,这些研究共同的特征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宏观层面对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关于青年亚文化现象的个案研究,关注恶搞、同性恋、御宅族、同人创作等诸多新兴的网络亚文化现象,从不同角度对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探讨。

二、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以青年群体为主体,采用借用、歪曲、恶搞等另类的方式方法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然后通过媒介以多种个性化的奇特样式进行呈现,真正创造出被青年群体所认同并用以对主流文化进行抵抗、颠覆的文化形态。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在任何时期,青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③的观点,正如他所言,无论是“无赖青年”“牙买加小混混”,还是“光头仔”“摩登族”,工人阶级青少年亚文化往往选择用极端的符号化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他们与主流社会标准有所偏离,坚持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亚文化,特别是青年亚文化,能够鲜明地体现青年与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保持区分的强烈的抵抗意识,体现着青年的文化政治诉求。

新媒介的发展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同时也为网络脱口秀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可能性,网络自制节目已经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传播现象。

网络脱口秀节目有互动性强、草根化、平民化特征,迅速地被网友接受,获得了一大批来自青年群体的拥趸。青年群体需要在媒介狂欢中表达自我寻求认同,而网络脱口秀节目因在互联网平台上产生和传播,所受传统媒体限制和约束较少,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和叛逆精神,充满了对中规中矩的传统节目的“仪式性抵抗”,与青年亚文化领域中自由表现自我个性,自主表达自我观点的理念相契合,对青年亚文化的表达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暴走大事件》由暴走漫画发展而来,是一档在当下十分火热的新闻脱口秀节目,题材均取自当时的新闻故事、娱乐人物,于2013年3月29日首播,主持人王尼玛造型夸张,头顶一个暴走漫画形象头套,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播报现实生活里的一些趣味性新闻,契合当前青年的口味,同时又因其具有极强的社会讽刺意义而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追捧,具有十分明显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三、《暴走大事件》的生产与传播

(一)传播主体

1.草根定位,草根生产

传播者作为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草根文化生于基层,发展于基层,如野草一般富有强烈的民众精神,往往意味着大众化和平民化。如今,以自由平等精神著称的互联网为精英阶层表现才华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为草根阶层的逆袭提供了可能,每个个体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影响力和出场机会,《暴走大事件》便是一档草根定位、草根生产的新闻脱口秀节目。

《暴走大事件》依托于暴走漫画,最初只有包括王尼玛在内的四名主创,他们都没有受过专业的传媒教育与训练,第一期的《暴走大事件》的现场道具仅有一张木桌、一台电脑、一卷卫生纸,可以说,这个近乎简陋的演播厅从最开始就给《暴走大事件》这档节目打下了草根生产的烙印,王尼玛也多次在后来的节目中强调“我们很穷”“经费在燃烧”,尽显《暴走大事件》的草根特性。

草根作为同主流、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具有典型的亚文化特质,而《暴走大事件》无论是制作内容中对于热点新闻的犀利吐槽和娱乐化处理,还是主持人与演播厅的整体风格,都尽显整个暴漫团队草根与亲民的基本特性。

2.“王尼玛”的亚文化风格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传播者”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对于《暴走大事件》这个节目来讲,主持人“王尼玛”作为传播者,具有十分典型的青年亚文化风格。

《暴走大事件》由暴走漫画衍生发展而来,“暴走”指的是在情绪暴发之下诉诸暴力,暴走漫画在2008年进入中国,因其形象简单,表情夸张、粗糙却通俗易懂,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从而迅速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并吸引很多网民亲自参与到创作中来。

《暴走大事件》中的节目主持人“王尼玛”形象便是来自暴走漫画中的经典形象,取自中国汉语中脏话的谐音,从名字起就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具有明显的青年亚文化的特征。王尼玛头戴一个巨大的暴走漫画经典形象的头套,身着带有暴走特色的简单T恤,背着一卷卫生纸,脾气暴躁,爱爆粗口,动作夸张,常常犯傻,又爱占小便宜,他用独具特色的“公鸭嗓”吐槽着生活中一些新闻事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不受主流主持人形象的规范,没有经过精英文化的加工,贴近青年群体的心理。

(二)传播渠道

1.传播途径多元,信息流动频繁

在前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传播空间主要局限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节目内容、版面编排等,往往都受到种种制约和规束,作为主流阶层的规则阵地,传统媒体通常向受众传播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作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形态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繁荣,网络媒体为传播者和受众实现双向互动、广泛参与提供了便捷的平台,青年群体也能在一个更为自由开放、平等互动的传播空间中进行文化交流。

《暴走大事件》在线播放平台众多,给观众观看节目提供了多样选择。在作为主要传播阵地的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上,《暴走大事件》由“暴走漫画”官方up主每周上传,这个2013年3月注册使用的主页至今已有三百余万粉丝,几乎每周都有过百万的点击量,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以及可持续的狂欢平台。此外,《暴走大事件》还拥有新浪官方微博、百度贴吧、暴走漫画官方论坛和APP,给观众提供了信息交流、互动反馈的平台,同时也起到了进一步扩展传播、辐射更多受众的作用,没有直接关注暴走官网或者视频播放网站主页的受众也可以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获取《暴走大事件》更新的视频链接,方便快捷,进一步扩大传播。

暴走团队通过暴走漫画官网以及诸多在线播放平台向目标受众进行资源输入,受众可以在微博、贴吧、论坛等互动反馈平台将自己的观看感受和意见传递给暴走团队,这些互动反馈平台同时也是资源扩展平台,可以进一步向外传播《暴走大事件》,从而不断扩大传播范围,为《暴走大事件》吸引更多的受众。

2.播放平台的亚文化风格

《暴走大事件》主要依托网络平台传播,其中作为网络传播空间的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最具特色。Bilibili是一个与动画、游戏相关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是根植于御宅亚文化的小众视频网站。作为一家以弹幕为特色的视频网站,其与普通的视频分享网站最大的不同便是观看者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表评论,与此同时观看者也能看到其他观看者在同一视频同一时间节点所发布的评论弹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的主要发布作品集中于ACGN领域,具有明显的御宅亚文化特征。B站的使用者习惯用弹幕来发表评论,弹幕大多是观众随心所欲的任意发言,无节操无下限,具有鲜明的戏谑恶搞风格。例如几乎在每一个视频都会出现的“XX发来贺电”“XX赞助支持”“以上企业均已破产”等形式的弹幕,便是对权威媒体带有政治色彩语句的戏谑恶搞,也体现着这类亚文化群体无所顾忌的态度和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心理。

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作为一个新兴的小众群体交流的平台,以独具特色的风格构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具有浓郁的亚文化氛围,作为《暴走大事件》这档节目的播出平台也再适合不过。

(三)传播受众与效果

1.明确的受众定位和良好的互动机制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解码者”,也是最终传播活动效果的“体现者”和“反馈者”,在文化传播链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明确的受众定位和良好的互动机制对一个优秀的节目来讲是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者应当充分认识受众的重要地位,《暴走大事件》也做到了这一点。

《暴走大事件》前身为暴走漫画,它同暴走漫画一起明确将受众的年龄层定位在中青年群体,并打出“小孩子不要看暴漫”的宣传口号,以“草根”和“屌丝”定位为主打,牢牢抓住当下年轻人的心理,为年轻人释放自我宣泄情绪提供了途径。

如今,每个人都是传播活动的主体,人人都是生产者。如果说在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掌握着话语霸权,占据着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那么在进入新媒介时代之后,自媒体便将话语权力归还每一个参与者,人人有表达自我观点的权利,这也满足了他们强烈的倾诉欲望和创作需求。

《暴走大事件》的创作传播,便十分注重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从第二季开始,主持人王尼玛每期都会在节目现场读观众的留言并即时做出回复,并多次强调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他进行互动,大事件传播平台也主要依托互动极为方便的弹幕网站,放低姿态的节目自然也能引起受众的喜爱。

2.受众“二次元情结”的亚文化风格

二次元这个词来自于日本,本是一个几何学领域的术语,后来被ACGN爱好者广泛使用,成为描述动画、漫画、游戏等作品中的虚构世界的一种称呼用语,近年来,中国的很多ACGN爱好者倾向于使用“二次元”这个词来作为自指称谓和身份标识。正如伯明翰学派的观点,青年人通过亚文化特有的风格建立差异,进而建构自我认同,这个意义上的“二次元”,不但可以用来指称作为个体的ACG爱好者,而且更多地是用来指称ACG爱好者基于趣缘认同而形成的亚文化社群④,而这种“二次元情结”也对中国的新生代文化消费者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产生了相当深广的影响。

对于这些爱好者而言,《暴走大事件》十分符合他们的二次元情结,首先他们最早通过微博、论坛、贴吧等途径接触暴走漫画,漫画本身就属于二次元范畴,而暴走漫画往往使用一些来自于动漫小说作品中的梗和形象,也因此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对于“二次元迷”来说,他们本身就带着十分明显的亚文化特征,例如反抗权威、批判主流文化、建构自我认同等,这些鲜明的亚文化特质与《暴走大事件》所传递出来的规则特征不谋而合,而他们对《暴走大事件》的解读方式也完全符合这一节目的预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四、小结

互联网对传播和社会交往的性质产生了近乎颠覆式的冲击,也使得青年亚文化发生了诸多变革,作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亚文化丰富了青年们的精神世界,也给青年的自我实现、群体认同提供了实现的途径。

与相对严肃、主流的新闻节目、影视文学作品等相比,《暴走大事件》以其反传统、反权威的特有姿态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它强大的传播爆发力在网络平台引起了青年群体的集体狂欢,但它也与其他形式的青年亚文化一样遭遇着相同的命运,网络脱口秀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也往往面临着被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化收编的威胁。

不过,打着青年亚文化旗号的新闻节目也良莠不齐,《暴走大事件》也存在着抄袭侵权、过度恶搞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认识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意义和符号内涵,摒弃青年亚文化中过于消极和反动的内容,对其加以规范和引导。

注释:

①②[英]班尼特,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 [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93.

③ [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④林品.青年亚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的 “双向破壁”——二次元民族主义的兴起[J].探索与争鸣,2016(02).

猜你喜欢
亚文化弹幕草根
弹幕
HOLLOW COMFORT
汉语世界(2021年2期)2021-04-13 02:36:18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草根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5:46:29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公民与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
草根
财政监督(2016年21期)2016-03-27 02: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