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持摄影看萨米拉电影中的纪实风格

2018-04-01 20:15李小辉
视听 2018年12期
关键词:萨米长镜头纪实

□ 李小辉

作为伊朗年轻的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尔巴夫俨然是第三世界风华正茂的电影翘楚。18岁那年,她凭借处女作《苹果》成为戛纳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金摄影奖”获得者;20岁时凭借《黑板》拿下戛纳“评委会特别奖”,并于2002年受环球动画公司邀约拍摄纪念“911事件”的短片《上帝、建设与毁灭》,再现她心目中的“黑色星期二”。这些传奇经历使她名声大噪。对手持摄影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的偏好,体现了她对伊朗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的现实关照,让电影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怀。

一、手持摄影的基本特征

手持摄影指的是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不将摄影机安装在稳定设备之上,而采用手提或者肩扛的方式进行拍摄的一种摄影手法。作为影视摄影界一种革命性的拍摄手法,手持摄影使摄影机得到了解放,获得了极高的画面自由度,能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①。

与摄影机绑在三脚架或者其他稳定器上的拍摄方式相比,手持摄影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灵活性

在地形等客观条件限制下,一些大型的协助拍摄设备无法投入使用时,手持拍摄成为一种选择。此时就需要摄影师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拍摄技巧,能长时间手持肩扛,配合拍摄需要,灵活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画面。

(二)动感与现场感

由于摄影师扛着摄影机,运动、呼吸等不可规避的原因造成了不稳定性,这使得拍摄出来的画面会有不同程度的晃动。这种晃动使得捕捉到的画面具有呼吸感和人气,会加强观众的代入感和现场感。

(三)制造第一视角画面

摄影师跟拍人物时,是在模拟人物的主观视角,表现电影中的角色所看到的。有时候还会通过倾斜和晃动的程度来呈现跟拍对象的心理活动,模拟主观镜头。对角色的跟拍使得电影具有摄影师的主观性,容易形成个人风格。

二、萨米拉电影中手持摄影体现出的纪实风格

萨米拉的影片多使用肩扛拍摄、同期声录音和长镜头等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来体现其写实主义手法。本文着重从手持拍摄的角度来分析萨米拉影片中的纪实风格。

(一)《上帝、建设与毁灭》手持摄影分析

影片中,导演萨米拉以住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为拍摄对象,整个短片都是手持拍摄完成的,所有的镜头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晃动感。不同跟拍镜头的表意功能有所不同。

1.环境烘托呈现现实生活

短片中的第一个情节是一群难民围在一起打水,展现打水过程的两个镜头都是在拉水老人后面跟拍的。

镜头一:中近景。画面中,一个老人拿起绳子开始往前走,旁边站着七八个男性,他们的头和脚分别顶着画幅的顶部和底部,画面被压缩殆尽,表明生存于其中的人被挤压。镜头顺着绳子摇向井口,水井深不见底。

镜头二:全景。拉水老人在画面中间继续向前走,画面大幅度晃动,天空占画幅不到四分之一,干涸的土地占据大幅画面,让观众感到压抑。

开篇这一情节,呈现出的是贫瘠的黄土地、深不见底的水井、摇摇欲坠的黑绳索和表情木讷的难民,这一切都预示着他们生活的苦难。

“我想展现:一个对双子塔的毁灭并不负有任何责任,甚至之前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的民族,却如何因为这一事件,以致遭到侵袭,落得一无所有。”萨米拉在接受采访时说道②。短片中,萨米拉通过开篇的环境烘托呈现出阿富汗难民的现实生活,表明这个对“911事件”不应负任何责任的民族,却要因这件事受到迫害,永远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乱中。

2.主观镜头展现观察世界的态度

随着画外音“老师来了”,女教师以近景出现,摄影机一直在她侧前方以俯视的角度手持跟拍,直至她走出画面。

接着用中景,采用过肩拍摄的方式跟拍女教师。教师遇到孩子就发书,告诉他们去上课就送书。

接下来的镜头继续用中景,背面跟拍女教师。通过教师的话语,让观众知道有三百万阿富汗难民住在伊朗,并强调土块抵挡不了核弹,劝孩子们去上学。

通过这两个背面过肩拍摄的跟拍镜头,制造教师的第一视角画面,可以让观众跟着教师的主观视角,感受她对儿童上学的规劝和对家长漠视教育的无奈。

跟身边衣衫褴褛的阿富汗普通难民相比,背着一个书袋、全身整洁的女教师的出现赋予了影片一层新意,代表着身处战乱中的阿富汗不放弃对文化的追求。教师对其他难民修筑防空壕的不以为然,表明她作为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局势的洞悉。

3.隐喻手法表现现代文明的空虚

短片结尾,教师带着孩子们去到烟囱下面,把烟囱当作世贸双塔来哀悼遇难者。此时是以近距离微仰角度直接逼视烟囱的,摄影机缓缓上拉,烟囱似乎永远拍不到尽头。

在这里烟囱隐喻着美国现代文明的标志——纽约世贸双塔,但是双塔最终被摧毁。此时手持摄影的画面呈现出全片最大幅度的晃动,这说明美国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是不稳定的。而老师和孩子们看烟囱时站立的木桥下面空无一物,则表明美国作为现代化的国家,它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是空虚的。

短片中每个镜头都是由手持摄影拍摄而成,故而都有不同程度的晃动。没有绚丽的镜头语言,萨米拉只是默默地充当一个记录者,努力呈现出影片的各个部分,让观众直面残忍困窘的现实。

(二)《黑板》手持摄影分析

《黑板》的背景是两伊战争刚结束不久,两国关系依然紧张。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教师们身背黑板寻找学生来接受教育,故事就是在这群一直走在路上的教师身上展开的。

1.长镜头交代人物和环境

长镜头有一个特征就是纪实。安德烈·巴赞曾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③在该片中,长镜头随处可见。

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大全景的手持拍摄的长镜头,画面轻微晃动,呈现的是荒凉的山地背景。接着一群背黑板的教师由景深处出现,慢慢向镜头走来。在这个长镜头中,摄影机站在原地默默地注视着这群四处寻找学生的老师。

开篇就通过这个镜头交代了主要人物及其周遭的生存环境,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调,整个故事就是在这种苍凉而荒芜的环境中展开,把观众一下子带到伊朗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氛围中,让人们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迈出的沉重的步伐和举步维艰的酸涩感。

2.特写呈现细节

莎米拉·马克马巴夫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总是尽力地让自己的故事坚实,逼近现实。影片中,为了呈现真实的细节,萨米拉多次使用跟拍拍摄特写镜头。如在一群教师里面,只选取了萨义德和另一个教师的面部进行特写,通过满脸倦容表现教师们一路上风尘仆仆的艰辛。

直升机到来时,对肥大的裤腿的特写,表明直升机离他们很近,把裤腿吹得疯狂地晃动,裤子里面包裹着的人腿在直升机卷起的大风面前,仿佛不堪一击,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这些都表明人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生活的极度不稳定性,这刚好与手持拍摄所呈现出的轻微的晃动感相呼应,让观众切身体会到影片人物举步维艰的生存现状。

三、总结

由于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伊斯兰教宗教信仰和连年战乱等问题,伊朗导演拍摄的题材相当有限。但是即使在这种极端恶劣的影视拍摄环境中,作为女性的导演萨米拉依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影片拍摄路径,把镜头对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民众,并擅长于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手持拍摄的手段,最大程度地展现影片人物生存环境,让影片充满纪实的风格,以此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看法。

注释:

①张瑞峰.手持摄影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以《烈日灼心》为例[J].艺术品鉴,2016(4).

②《11′09″01》伊朗导演:电视没播的就没发生过[EB/OL].

http://ent.sina.com.cn/m/f/2002-09-12/1534100315.html.

③顾琳.析“沙漠黑玫瑰”萨米拉的纪实电影风格[J].电影文学,2010(13):13-14.

猜你喜欢
萨米长镜头纪实
萨米人的大帐篷
砚边纪实
开化长镜头
不会说“不”的妈妈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微电影《传承》剧本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