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遥
(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山东威海 264209)
经过统计与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于2013年6月发布了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位于榜单前十名的均是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尽数在列,其中《红楼梦》位居榜首。该榜单一经发布即引起多方热议和思考,文学经典阅读边缘化问题引发人们普遍关注。推广经典阅读,弘扬优秀文化,是图书馆的光荣职责。影视与文学互相依存,关系密切又彼此相通,文学经典的影视演绎是传播经典、推动文学经典阅读的有效途径。
读者阅读取向影响文学经典阅读,主要表现在:①功利性阅读:很多读者的阅读呈现出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特点。专业书籍、计算机、英语、考研、公务员及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成为借阅热门,文学经典遭遇冷落。②娱乐性阅读:受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种新兴阅读方式强烈冲击,许多人沉湎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以休闲娱乐为主,力求简单轻松,导致对知识的不求甚解。而文学经典非精读不能领略其精髓,需要读者投入精力,凝聚专注力,娱乐性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文学经典阅读造成不良影响。③盲目性阅读:在丰富而便捷的信息时代,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更加方便,但选择却成了难题。很多读者面对着繁富的文献资源,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虽然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但不知如何选择,阅读存在盲目性。
另外,读者阅读兴趣也会影响阅读选择。受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每位读者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有些读者往往忽略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
文学经典是经时间积淀、历代读者的审验而流传下来的、具有持久影响力和跨时空穿透力的作品[1]。文学经典所具有的艺术高度和深刻内涵,以及作品本身所凝聚的作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智慧,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挑战。文学经典自身高度和难度是导致其“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的重要原因。《红楼梦》让人“死活读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书中人物繁多,读者难以厘清复杂的人物关系。一般读者要读得进去,读得明白,是有一定难度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难度会更大。有读者反映,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读起来晦涩难懂。究其原因,一是书中人物人名过长,同一个人物,此时称名,彼时又称姓,造成混乱感;二是作品反映的时代久远,代入感不强;三是读者年龄较小,阅历较浅,不能很好地理解主题思想。此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以及翻译水平等原因,都会妨碍读者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顺畅阅读。
图书馆历来重视推广文学经典阅读,注意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读者阅读行为指导。但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极易采取先入为主、导师式的姿态介入读者阅读,缺乏对读者需求的深入调研,未能全面把握读者喜欢的阅读推广形式。虽然阅读推广活动做得风生水起,但实效性并不强。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在读书月活动期间举办的系列讲座并没有很好地吸引读者,而征文、影视放映等活动却得到了读者的踊跃参加。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影视赏析活动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图书馆只有立足读者需求,科学设计规划,才能确保文学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实效性、创造性和科学性。
(1)文学作品为影视提供了创作素材。文学是影视的创作源泉,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在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据粗略估算,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达到了影片总数的40%左右;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数量也同样相当惊人[2]。在影视剧发展史上,国内外许多文学经典都曾被改编成为影视作品,而且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可成为影视作品的资源。如,电影《一个和八个》改编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黄土地》则根据柯灵散文《空谷回声》改编而成,改编自小说与戏剧的影视作品更是不可胜数。
(2)影视与文学的内涵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处。文学即“人学”,其基本涵义有三个方面:文学的表现对象主要是人;文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的自我认识,是人类用来反照自身的镜子[3]。影视艺术以生动可感的形式再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和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但这种“再现”并非机械地复制,而是凝聚了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文学与影视表现形式不同,但内涵本质是相同的,都以“人”为关照对象,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
(3)影视继承了文学表现复杂社会生活的手段。首先,影视作品借鉴了文学作品顺叙、倒叙、插叙、平行叙事和交叉叙事等叙事方式。其次,在描写方法上借鉴并运用了文学的虚构、白描、渲染、烘托、夸张、象征等手法。再次,影视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提炼,讲求语言的个性化,从中可领略到文学语言的魅力[4]。最后,影视向文学的现代派作品学习了诸如意识流等创新技巧,影视作品中的“意识流”技巧深受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注重人物心理活动,有助于深化主题,扩大剧情含量,给观众留下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影视作品中有浓厚的文学因素,它从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一部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烙有文学的印迹。影视与文学联系密切且彼此相通,这是影视演绎推动文学经典阅读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此项举措将无从谈起。
影视艺术是在各种已有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兼有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艺术因素。影视汲取了诸种艺术元素,并通过技术手段将它们有机融合,呈现给观众,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例如,由长篇小说《飘》改编而成的美国影片《乱世佳人》,曾荣获八项奥斯卡大奖。影片画面美轮美奂,语言富有个性,人物形象鲜明,剧情迂回曲折,音乐优美,气势恢宏……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和感叹,这部影片是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影视艺术声画兼备、时空同构的综合特性使影视作品产生了深刻、丰富的内涵和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文学经典的影视演绎,使读者暂时摆脱了沉闷、繁冗的文本阅读,在欣赏过程中孕育出阅读文学经典原著的热情和愿望,进而促进文本传播和学术研究。
文学的“触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的大量阅读。乔治·布鲁斯东做过分析:“《大卫·科波菲尔》在克利夫兰的影院公映时,借阅小说的人数陡增,当地公共图书馆不得不添购了132册;《大地》的首映使小说销量突然提高到每周3000册;《呼啸山庄》拍成电影后,小说销量超过了它出版以来92年内的销量。杰里·华德用更精确的数字证实了这种情况,他指出,《呼啸山庄》公映后,小说的普及本售出了70万册;各种版本的《傲慢与偏见》达到33万余册;《桃源艳迹》售出了140万册。1956年,在映出《莫比·狄克》和《战争与和平》的同时配合出售原著,也是这种趋势的继续。”[5]《第四十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文学作品,都是在同名电影播出以后,才逐渐被中国读者熟知和喜爱。
中国也一样。莫言、苏童、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走向世界的先躯,他们的作品分别被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均获国际大奖。莫言尤为瞩目,莫言曾说,如果没有电影《红高粱》的成功,他的作品就不会有今天的知名度[6]。电视剧《围城》在推出之前,同名小说《围城》原本只是“小众”图书。电视剧成功播出以后,小说《围城》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历经数十年畅销不衰。当一部影视作品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人们就有了更强烈的了解、对比原著的愿望,从而重返文学,对文学经典产生阅读兴趣。大量事实证明,影视演绎切实推动了文学经典阅读。
文学经典阅读现状令人忧虑,随着视觉时代的到来,文学经典传统阅读的式微态势不可阻挡。借助影视手段,文学经典的延续是可以企及的[7]。文学经典的影视演绎客观上能唤起大众阅读原著的热情,一定程度上可实现文学经典的重生。为实现这个目标,图书馆可采取以下工作思路:
影视展播是图书馆基于影视演绎推动文学经典阅读所采取的基本方式。南京理工大学等图书馆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结果好评如潮。根据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观众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例如,根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就有多个不同版本,仅《红楼梦》就有电影、电视剧,越剧、话剧等表现形式。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迄今为止已被改编成两个电影版本,一个电视剧版本;根据文学名著《简·爱》改编的电影至今已有19个版本;据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目前也有4个版本;《茶花女》和《巴黎圣母院》的改编则多达23次。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都有许多失败或者成功的例子,不同版本之间都有明显差异。鉴于此,图书馆要始终坚持以传递正能量、积极引导、正确导向、非恶搞为原则,以人文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为准绳,甄别、选择适合读者的影视作品,最大限度满足读者欣赏需求,提高读者欣赏品位,这是图书馆在影视展播环节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影视批评又称影视评论,是影视欣赏者对影视作品和影视现象进行艺术分析和审美评价的审美思维和审美实践活动,是联结影视观众与影视创作者的桥梁。影视批评是揭示影视艺术美与缺点的科学,高水平的影视批评应以艺术感受为前提,从理性高度对影视作品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阐释,从而引导观众更好地欣赏影视作品。影片《黄土地》曾获国内外多项大奖,但在上映之初并不被观众认可,许多观众对其突破传统的表现方式表示不解。后来一系列影视评论对其进行了阐释和说明,才使影片逐渐为观众接受和喜爱。影视批评征文就是鼓励读者通过撰写影视评论,从不同角度对影视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通过对影视作品的研究和思考,激发起读者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进而引导他们回归原著、阅读经典。为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图书馆可定期举办影视批评有奖征文活动,邀请有关专业人士负责评奖,为读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展出获奖作品,通过宣传扩大影响,以鼓励更多读者的参与热情。
许多影视剧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相距较远,其中的人物、事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很大差距,这就使得读者在欣赏作品和领会其精神内涵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障碍。欣赏高质量的影视作品,需要读者具有与之相比肩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艺术和文化素养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读者自身长期的积累和学习,也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图书馆可以常年举办影视导读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担任主讲人,用各种方法、从多个侧面帮助大学生深层解读影视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特色。例如,结合电视剧《红楼梦》的欣赏,开设《红楼梦》研究专题,可以是厘清人物关系,也可以就人物命运、性格特点、故事情节、诗词艺术、风俗趣谈、服饰鉴赏等方面为读者做细致的分析与讲解,在引导读者轻松欣赏剧作的同时,更好地领会其文化特质和艺术精髓,进而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为顺利切入原著做准备。
文学经典浩如烟海,改编成影视剧的不计其数。图书馆面对的是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读者,很多读者对于文学经典的影视演绎状况不甚了解。因此,图书馆在文学经典阅读推广中,要努力做好影视作品推荐和宣传工作,借助影视传播文学经典,引领经典阅读。一方面,相关图书馆员要注意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通过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为观众选择、推荐精良的影视作品;另一方面,主动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他们更为厚重的专业背景和在长期教学科研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为图书馆提供借鉴与参考。需要注意的是,影视作品推荐要有推荐者简介,需要说明推荐理由,而且要注明与影视相对应的文学作品,还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予以发布,以飨读者。
文学经典的影视演绎对推动文学经典阅读起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影视是激发读者阅读文学经典的一个有效途径,其目的是通过影视欣赏帮助读者初步了解原著,产生共鸣,最终鼓励、激发起读者重新回到原著、热爱经典、阅读经典的热情。图书馆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分清主次,实现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初衷。本末倒置不可取,这是需要注意的。
阅读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即可成就,而是需要常年的坚持和努力。因此,图书馆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在影视展播方面,图书馆应常年展出优秀影视作品,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在文学经典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影视导读讲座、影视批评征文与影视作品推荐也要常年坚持举办,不做应景文章,不敷衍了事,只有常抓不懈,踏实推进,才能收效显著。
阅读推广要结合本馆馆藏展开,推荐的必须是本馆藏书,否则就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在推荐之前要检索本馆藏书目录,尽快把没入馆藏的新书补齐,也可边推广边补充[8]。因此,在阅读推广中围绕优秀影视作品组织信息资源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采访馆员要注重对出版社以及名家名著的把握,外国文学经典的收集还要注重作品译者,如林少华先生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收获好评;与其他翻译者相比,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很有权威。
读者素质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高水平的读者服务与之相匹配,高水平的服务需要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来担当。面对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员提高自身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图书馆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在文学经典阅读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一味被动地依赖外力的支持与帮助。要重视学科馆员,特别是影视文学专业学科馆员的作用,在工作中把握主动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档次。
文学经典是人类的艺术宝藏,图书馆有责任将其传承和发扬,使经典得以源远流长,人类心灵得以滋养。影视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独特的魅力,拓宽了文学经典的生存维度,扩大了文学经典的传播。图书馆有责任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基于影视演绎推动文学经典阅读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通过影视演绎一定可以实现读者与文学经典不期而遇的心灵邂逅,最终回归文学经典阅读,这就是我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