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杰毅
(闽南理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
新媒体因其信息量与资源量极为丰富,交流更为快速便捷,逐渐演变成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与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与新环境。然而新媒体由于种类众多,在选择的过程中,难以辨识最为有效的媒体形式,加上当今社会的人心浮躁、节奏过快,一旦对社会现象欠缺理想思考,将难以正确辨识其本质。与此同时,伴随新媒体迅速发展,影响力逐步增大,新媒体衍生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人们重视,主要有人际关系变得脆弱、西方霸权思想的侵蚀以及信息发布失去控制,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对互联网媒体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认识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坏的影响,对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的问题与状况,进行深入思考,研究运用新媒体改革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观念、内容以及渠道,增强并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论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课堂教育为主要教学方法,讨论、社会实践、座谈以及针对性谈心都是辅助的教育方法。然而,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网络论坛、博客、微信、QQ等因其快速、灵活的特性,逐渐变成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并彰显其特有优势。新媒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便捷的方式发布独具个性的资源信息,使用语言、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快速传授给广大学生,这种教育方式更为直接、透彻。利用新媒体,大学生可以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去接受教育,而是能够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在任意时间、地点受教育,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更有成效。
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中,不同层次的文章以及图文并现的资料为各个水平与基础的大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信息。大学生能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内,自主选取需要浏览的信息资源,在自主寻求、探求新的听觉、视觉信息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双向的、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改变成主动积极参与其中,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新媒体这种传播科技奖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彻底打破,彻底改变了人类相识的模式,在交往的过程中人类的性别、相貌、身份、年龄、职业、种族等基本信息都被隐藏起来,新媒体环境中人类之间的交流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运用虚拟的角色,这种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降低了戒心,教育双方交往的时候只有符号,这样的匿名性与虚拟性能够释放大学生心底的迷惘、苦闷以及孤独,双方利用微信、论坛、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形式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用有所顾忌,真实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教育者同样可以利用新媒体获取大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方面的问题给予帮助,将会获得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企及的效果。
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信息传播更为自由化、信息传播者更为普遍化、信息传播机构更为企业化、传播的信息更为虚拟化、有害信息更为广泛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这些特征同样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新媒体难以规范,造成个人隐私成为社会伦理问题、信息难以被管控、强势文化过度泛滥、现实世界呈现虚拟化、舆论导向有失公允等现象出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前景的同时,还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现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新媒体盛行的时代,校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信息在传播的时候表现出“时间上无屏障”、“空间上无屏障”、“资讯上无屏障”的状态,发布信息的时间、内容、地点更为自由。这时,各种消极信息,如落后、消极、腐朽思想,反马列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资产主义消极思想利用新媒体渗透、传播到社会中、校园中,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的信息内容过于繁杂,不仅有正面的、积极的思想信息,还有消极的、负面的思想信息,新媒体上的信息将难以控制,并且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些不良影响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部分。新媒体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导向性作用的难度,使得教育工作步步难行。
新媒体这种交流模式因其互动性与虚拟性,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基本上都使用虚拟的名字来沟通交流,虽然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将心中所想表述出来,但是表达的内容可能会存在一些虚假、反社会的言论,由于在虚拟的环境中,人类的言行难以得到约束,难以辨别真实性,甚至于一些虚假言论被社会所认可。新媒体这种交流形式,也会造成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使其在现实交往过程中存有戒心,当别人真诚以待的时候或者自己真诚待人的时候均会受到怀疑,影响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除此以外,由于交往的角色为虚拟的,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间接地也会造成大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因此在新媒体中交流的时候表现出真实、坦诚的一面。然而当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表现形式形成固定模式,如若与现实世界表现差异巨大的话,一些大学生将会出现多重人格或者双重人格。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替,两种人格或者多种人格互相转换,势必会造成心理危机,严重的就会造成人格障碍。
新媒体的出现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渠道、手段、内容以及方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对于新媒体盛行的社会环境,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传承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并逐步拓展教育空间,创新教育渠道,通过新媒体来研究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创造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式是从“大众”到“小众”的一种模式,在选择、利用信息方面相对更为自由、自主。新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转变以往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学生接受的被动局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将发生彻底置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仅发挥引导的被动地位,学生将转变成教育的主体,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大学生心理特征,针对性的帮助其认识、分析社会中现存的复杂现象,有效鉴别复杂信息,指引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模式,使得师生关系更为和谐。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将各类教育力量与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将学校教育、自我提高、家庭辅导以及社会引导等各种教育形式加以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构建教育新模式。现今形势下,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载体的主流,有效利用这种形式将为社会、高校带来极大便利。信息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强新媒体的监管力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与科研单位,同样应当关注新媒体的动向与发展,主动研究分析新媒体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与规律,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结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构建符合当下大学生的数字化教育体系。
媒介素养指的是一种知识模式与分辨能力,媒介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渠道与生活阅历逐步形成的获取媒介资讯、判断媒介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够有效甄别、质疑、表达、理解、评估繁杂的媒体信息,以及创作媒体信息的一种能力。高校应把媒介素养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讲座、选修课等传授培养媒介素养的内容,教授新媒体相关知识,将应用新媒体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除此以外,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道德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科学应用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