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梦垚(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杨昌嗣、闻继霞在《试论侗族建筑艺术美》一文中指出:“侗族建筑是群体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是技术结构美与艺术美的交融,是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体现。”侗族建筑艺术之美集中体现在其自然、人文、生态三位一体的境界美。侗族鼓楼、风雨桥、寨门、干栏居民楼房等建筑是侗族建筑艺术的表征,这些建筑艺术不仅承载着侗族厚重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意蕴。
大诗人郭沫若曾赋诗写道:“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到砥横流入望遥。竹子一身坚胜铁,茶林万截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亊体劳。”站在高处俯瞰侗寨,村寨,河流,田园,小路,远方群山。太阳西斜中国美村一览无余。侗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民族,勤劳坚韧,靠水而栖,白天耕地,晚上织布,干万年生活于此,岁月谱写成一首歌!
绘画是建筑装饰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侗族建筑的绘画主要绘制于鼓楼及风雨桥的梁枋、板壁等构件处,题材多为生活场景、英雄事迹、历史典故、重大节日、虫鱼花鸟、交通工具、吉祥纹样、诗词、山水等,笔触细腻生动,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和质朴纯真的侗族文化。不仅描绘了侗族丰富的生态人文环境,还有侗族人们的生活变迁,由于侗族建筑绘画艺术时间及空间的延续性,所以侗族的建筑也被戏称为侗族历史的大百科全书,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侗族建筑的木雕装饰主要有浮雕、立雕,与侗族建筑的木构件相结合,凸显了民族特色,题材主要吉祥图案及立体吉祥构建,如,浮雕纹样如缠枝纹、回形纹、瑞兽纹、三鱼共首纹、金钱纹等;立体吉祥饰件如吊柱的灯笼雕刻、莲花雕刻等,雕刻精细美观,繁而不杂,体现了侗族人民装饰的高超技艺。值得一提,侗族建筑的木雕装饰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些不同。侗族木构件将斗拱、雀替合二为一形成侗族建筑中特有的“挑手”以承托枋,并在其上雕刻缠枝花纹、如意云雷纹、如意莲花、鱼头衔象鼻图案等,既起到装饰作用也表达出了侗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巨大的艺术之源,从设计形式到精神内核,文化传统都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侗族建筑既是生活的文化又是生活中的艺术。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民族差异感强的独特的侗族文化。
在侗族的历史上,鼓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侗族族群内聚力的文化表征,民族建筑方面,以鼓楼、凉亭、风雨桥最为出色,不用钉铁,工艺精湛,堪称侗族建筑的“三件宝”。
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侗族的建筑和村寨平面布局中,它们遵循着以中心为尊的原则。布局方式是由中心向外进行发散网状模式,成“众星拱月”状,鼓楼是侗族人民日常活动、唱歌、聚会处理族内事物的重要场所,
杉树作为侗族的建筑材料,在侗族村民心目中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他们认为,杉树被砍伐后还能发出若干嫩芽,继续生长发育,象征着生生不息。“杉仙”寓意着“吉祥如意”“仙气弥漫”。在侗族人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以村寨为单位,越靠近鼓楼的地方,在村寨中的辈分越高,并且在村寨的活动中只有辈分最高或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召集大家在鼓楼聚会。
侗族建筑的造型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在建造结构当中,重要有大抬梁式和穿斗式。侗族的鼓楼是杉木为材料建造的塔形建筑物,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有四檐四角、六檐六角、八檐八角等不同类型。层数均为单数,三、五、七、九层不等,有的还高达十几层。鼓楼突兀高耸,最上面是造型别致的楼顶,有尖顶、歇山顶、悬山顶等式样,顶上还有象征吉祥的宝葫芦、千年鹤等雕饰物。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以榫槽衔接,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侗族的建筑既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艺术,二者只有完美地融合在,才是真正诉之于视觉意义上的鼓楼精品。
侗族木构建筑包括鼓楼、花桥、寨门、民居、戏楼等建筑,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管理实践和建筑实践中运用智慧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建筑。其结构独特,榫孔层叠交错,不用一钉一铆,且衔合无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侗族鼓楼建筑的技术美主要体现在其建造结构当中,主要有抬梁穿斗混合式和穿斗式两种。侗族鼓楼不仅在营建技术方面精湛绝伦,透过技术反映出来的视觉艺术也是令人折服,一层一层叠加的密檐在尺度和比例上的应用更是恰到好处。鼓楼样式繁多,从类型上可分为“卡房”厅堂式、楼阁式、门阙式、密檐式等多种形式,其中密檐式鼓楼最为常见,也最能彰显其精湛的营建技艺。整个侗族地区仍保持着一种原真、古朴、自然、和谐之美,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菜夫.贝尔指出,任何艺术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内在的“意味”都是通过其外在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侗族建筑艺术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彰显出寓意悠远的艺术意味,集中反映了侗族人们的生活境遇和生存智慧。
程阳八寨历史悠久,木构建筑极富特色,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的设计及整个侗族村寨的布局与建造则是体现了建筑艺术的意境美。侗族地区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一般建造在河谷两旁的山坡上,河流从村寨中流过,村寨四周群山环抱,周围草木茂盛。从侗寨建筑的整体布局来看,侗寨建筑群最突出的特征是“向心布局,应势而建”。程阳八寨是现存难得一见保存较为完整的南侗缩影,无论从它的一草一木还是地域建筑,都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了道家对侗族人的影响。老子说:“人法道,道法天,天法自然”。道家始终倡导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弃官避世,应万事万物的自然形态而大展,不必刻意强求。它们在周围青山绿水的环抱下显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意境美。
程阳八寨,有八个自然相毗邻的寨子,依山傍水而建,风景优美,民风纯朴,比较典型地代表了侗族民居民俗文化特色。美丽的风雨桥群,古楼群,木结构吊脚楼群和梯田群,水车群等侗寨风光,欣赏原计原味的民族歌舞表演,参观典型民居和侗族工匠建造的鼓楼,品尝别具风味的侗家餐饮,领略侗族独特的习俗,别有一番风情!
侗族建筑依山傍水,干栏、鼓楼及风雨桥的建造布置,充分展现了人工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谐共存,通过对侗族建筑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客观的反映出侗族村寨布局及建筑构造过程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彰显了侗族建筑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世界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