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碑中的“连笔现象”与临创的运用

2018-04-01 12:14:44郭佳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太妃比丘魏碑

郭佳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碑刻书体,在整个书法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唐代楷书不同的是,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构更加规范、统一,魏碑的用笔则更加随意、自由,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由于它是楷书的一种特殊书体,很我们容易忽视魏碑的“连笔”现象,龙门石窟诸多造像记是魏碑的杰出审美典型,这些作品多以方笔为主。也就是说,龙门造像记在技术上成功地化解了或者说是冲淡了以方笔为主的用笔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书法美学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一)“连笔”举例

这里所说的“连笔”,是指正书中不应连带之独立笔画之间的连带现象。在以“法书深刻”的方笔正书著称的龙门诸造像记中,“连笔”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的。如《杨大眼造像记》的“踪”字,《比丘慧成为始平公造像记》的“飞”“照”等字,《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的“亦”、“照”、“于”等字,《比丘慧感造像记》的“石”字,《孙秋生刘起祖等造像记》的“光”字《太妃候为记夫贺兰汗造像记》的“弥”字,《广川王祖母太妃候造像记》的“敬”字,《比丘法生造像记》的“为”等字,此间所举,并非所有,但以代表性为标准,足以说明问题即可。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归纳为两种类型:1、求飞动之连笔(类似于行书之连笔法):如上举“亦”、“照”、“为”等字之四点连写;“飞”、“于”等字之二点相连写;“弥”的“弓”字旁的连写等等。其中,《广川王祖母太妃候造像记》之“敬”字中“口”的连写几乎就是以行书的笔法写成的,是比较典型的。2、求简省之连笔(将两笔故意连接以做一笔之法):《孙秋生》中“光”字右部之点与下半部之左撇简省为一笔长撇,较为生动。

(二)“连笔”现象剖析

鉴于《比丘法生造像记》、《广川王祖母太妃候造像记》等或用圆笔,或有草写意味,所以我们暂将之排除在视野之外,而以《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孙秋生》四品方笔卓显之造像记为代表,予以分析。

我们先看第一类型。

《魏灵藏》的“亦”、“照”、《始平公》的“照”字。

其下半部分四点皆处理成四点相连之状,不仅巧妙的避免了由于四方点分写而造成的零碎、堆砌的生硬感觉,而且其连笔略微呈现出的一丝飞动之态,恰与上部俊朗之方笔部分形成对照,相互呼应与映衬。《始平公》的“飞”字的两点连写,显然较之分写更具有整体感,因为此字虽笔画多却形较小,中宫较为紧密。《始平公》的结字特点是笔画多的字往往字型较小,笔画少的字往往字型较大。那么“飞”字的“连笔”无疑除符合总体特点外,更加强了这一趋势,这一处理显然是从作品整体着眼,因而极具匠心。

再看第二种类型。

这一种类型上文已指出,是以《孙秋生》中之“光”字为典型代表的。如上文所言“光”字右上点与左下撇相连省为一长撇,较为生动。

这一处理方式根本地改变了字型:“光”字几乎由上下结构改变成了左右结构,与之相适应,字中之横画也改变为略有弧度的提高而与长撇相呼应,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因为他在人们的视觉期待中造成了一种陌生感,大大有助于消除魏碑大量方笔带给人的审美疲倦,因而不能不说它是魏碑楷书中一种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手段。

(三)“连笔”之美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连笔”现象的不断出现,是以方笔为主的魏碑书法作者们的匠心所在。因为大量“法书深刻”[1]的方笔,以“切笔”或“翻笔”的技术为主要手段,这样必然带来方笔的大量堆积。除了能体现端庄严峻的总体风格以外,也势必会带来刻板、生硬的流弊。流弊所及,不但是对于方笔的审美疲劳,而且会对其产生厌倦,从而抵消其艺术感染力。应该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与以方笔为主的龙门造像记书法艺术生命生死攸关的。这一点,从《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孙秋生》四品中最易体察。但龙门诸造像记已相当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解决的方法不外两种:一是圆笔的补充使用;再一个就是“连笔”的技术手段应用。

从“化古为我”[2]这个层面讲,我们临摹的主要目的是为创作打下基础。换名话说就是通过不断的临摹,掌握此碑的基本规律,然后可以尝试书写既不失此碑气息,又具有新意的书法作品。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不是对原碑的刻意模仿和简单复制,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体现着自己的思想,达到“出帖”即创新的阶段。方笔是魏碑的表现特征,其要领是要善用侧锋,注意翻笔而折,运笔方头侧入,顿笔有力而外拓出锋棱,笔杆微斜,或时入中心,以改变笔锋之位置,大抵压毫而书,得其刚健,回笔纵毫,得其遒劲。

“拟之者贵似”要求我们临摹的越像越好,“化古为我”要求我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加上自己对魏碑的解读适当的进行意临。在章法上追求有列有序、行列参差的视觉效果,在用墨上寻求浓墨、枯墨互融的墨色变化。

魏碑之美,我们也可自此约略得之。正像康有为所说:“六朝笔法,所以过绝后世者,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而其笔画意势舒长,虽极小字,严整之中,无不纵笔势之宕往”[3]。从这个意义上,这句话是值得认真回味的。因为,魏碑之美的秘密就在其中,因此其在书法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任意挥洒,结字因势赋形,生动有趣,不受任何拘束。以上所述都可以说是魏碑的基本特征,对于魏碑的临习,要严格遵守这些特征,一点一画,乃至整字、整篇,都要细细琢磨,努力效仿。

猜你喜欢
太妃比丘魏碑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海燕(2021年5期)2021-04-30 04:40:06
故宫藏庄顺琳皇贵太妃神牌杂考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8:42
灰布偶兔子比丘
小狗太妃
宝藏(2019年6期)2019-01-15 14:52:30
俄藏西夏文《佛说瞻婆比丘经》残卷考
西夏研究(2017年4期)2017-08-17 08:53:00
打铁老太
故事会(2016年18期)2016-09-21 08:29:10
溥仪生母因生气而自杀
百家讲坛(2016年8期)2016-07-23 17:16:50
第二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暨“魏碑书法论坛”在洛阳举行
牡丹(2016年5期)2016-05-14 15:06:29
精进比丘鬼逼禅师
旅游世界(2015年10期)2015-10-20 23: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