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欣赏一些高级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乍看不怎么像,细看还蛮有意思的,还真不丑,愈看愈妙,舍不得离开,她好像有无数的情弦拴着你的神经,轻轻一扣,使人颤动不已,有时你好像就站在画面中的某个地方,深深的被吸引,有时离开了又情不自禁的回来了。
我和同学一起去了萧龙士纪念馆,当我看到萧老的画时,上面的那段话真心说到我心里了,他的画其实大多都属于墨浓厚中,素朴平和的风格。他的画继承了徐渭、八大、吴昌硕、齐白石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他又添加了自己平时的经验,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总结了一些自己经历写生或临摹后得到的经验,关于绘画方面的,我最喜欢的一点是:有形有神,有情有趣。那我就简要阐述:
龙士先生说:“中国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它必须首先做到有形——有一定的形式结构。不管它表现的是人物、是山水、是花鸟,它都是生活与自然的真实反映。有其形,在形的基础上方能进而传其神,达到“形神兼备”的最佳艺术效果。”记得有一本书上说萧老的一幅《公鸡菊花图》,里面讲了萧老画公鸡一定会先把握好它的结构比例及性格特征,然后才进一步的变形和夸张,达到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效果。无论是画师作画,还是欣赏者观画,都不能“只取鞭策皮毛”——仅重其外形表象;应做到以形写神、从形入神,“取其意气”,始是艺术创作与艺术美学的终极目的。
一位书画家的笔下若无神似,则从根本上丧失了艺术的生命。能做到“传神写照”者,才真正进入到艺术创作的高级阶段。形是外在的,神是内含的,形神是对立统一的。在一件绘画作品中,形是神的基础,有其形才能传其神;神是形的主宰,有了神形就有了灵魂,就像平常人所说的“活了”,只有形神兼备,才称的上一件好的艺术品。先生既反对毫无神韵的“死形”,也反对画虎类犬的“空神”。人世间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性的,在我们的绘画中要表现出这种“灵性”,也就是说你的画有神了。这就是绘画艺术和现实中照片的区别。
传神除了传达“灵性”外,还强调整幅画的画面用笔、用墨、设色及构图等多方面,还包括艺术整体的创作方法、风格及其所表达精神和意境。但有时你会发现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了,就感觉画很不自然,一看就是太假,太俗,太板!这就靠自己不断地向前摸索向前努力了。
艺术活动主要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社会的审美需要。而作为艺术活动社会功能之一的审美教育,是指人们在艺术审美欣赏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净化,认识上获得提高。艺术的审美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不同,它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教育。龙士先生认为,含满情感的笔墨,才具有感人的力量,但你所表达的感情必须是纯真的,无论你想表达什么,唯有纯真的感情,才能打动欣赏者。在龙士先生的画荷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解放前画荷,以表“洁身自好”;新中国成立时乘兴挥毫,以示“皆大欢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画荷愿幸福生活“香飘万里”;粉碎“四人帮”后激情满怀,泼墨不已,于画荷图上题写:“花应开口迎人笑,叶自临风任意摇。”其笔因情动,墨从心流,不同时期表达出不同的审美内涵,令人从其笔墨的节奏和情感的变化中受到不同的启迪和净化。
好的书画作品愈读愈想读,愈品愈想品。因为好的作品其中有深趣、深味与深意,令人思之再三,品味无穷。萧老先生的一幅《青蛙图》上画了五只青蛙,它们的神态各异,但配合默契,好像在玩耍,也好像在说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远处有一只朝这边狂奔来,它们像小伙伴一样和谐,开心,亲密。这幅画就展示了老人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好期待。让欣赏者感觉到很有趣,像文学那样借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你难道不感觉很有意思吗?
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有趣”指艺术作品所给予欣赏者深心的审美愉悦与深厚回味。其实,这“趣”不仅仅表现在用笔、用墨、构图、构思上诸方面,更与作品的整体风格和艺术品位有关。所以,平时我们要多读一些书籍,来提高我们的品位,不断地摸索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萧老把“形、神、情、趣”四者的配合与统一,作为自己绘画艺术的方向。他认为:形虽为客观物象的反映,但绝不是简单模拟;而必须是观物取象,以意造像;神、情、趣都应融合在笔墨、具象中,既有神又有情,既有情又有趣,形与神、情与趣互交互融。形可以看到,可神、情、趣不轻易看到,以有形示无形,则有无合一,我与物合一,形而下与形而上合一。显然这“有形、有神、有情、有趣”是先生在实践着与“道”体合为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