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为伟大的建树之一,它不仅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而且把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彻到历史领域,促使作为凝聚人类智慧的哲学发展跳出了限于机械的自然哲学范围,拓展到人类社会的广泛空间,并实现了人类在认识自身问题上质的飞跃,“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成为矗立于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历史唯物主义以认识和分析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要素的人为起点,研究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所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活动,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由此扩展到对社会结构的解剖,揭示社会矛盾及其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形成严谨、缜密而又彻底、科学的一系列辩证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一刻也不停歇地生产使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任何历史的第一件事情和基本事实。但在人们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样两种关系,孤立的个人或外在于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都是不存在的。人们通过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开展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来实现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而这种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人们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这样,使人们“在作用于外界自然时,人改变了自己本身的天性”。因此,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一切活动也必然被深深打上社会属性的烙印,使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变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不是历史创造了人民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在人们为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所结成的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结构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正是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把整个人类社会有机体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的统一性,并产生出诸如家庭关系、政治关系、宗教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形成耸立于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由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上层建筑,从而使人们总是生产和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使人类社会变成一个有着十分复杂关系的领域。在社会经济结构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因而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确立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但仅限于此又远远不够,要把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到底,还需进一步回答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关系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否则仍有可能最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并非源于人对人的“征服”“人的天性”或“绝对精神”的始然,而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物质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人类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又决定着支撑上层建筑的社会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生产关系逐步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革命就是改变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于是人类社会就从一种较低的社会形态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的社会形态。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基本矛盾,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这一矛盾的性质、反映程度、运动变化、表现形态以及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有所不同而已。正是因为这样,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这是贯穿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揭示出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给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人们提供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反映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人的身上,紧扣人的需要,探讨人的生产方式,揭示人的本质,这不仅抓住了构成历史最为基本的物质要素,也为科学回答这个历史由谁去创造和人们创造历史的目是什么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结论。以人为中心,依靠人去创造历史,又以历史创造的成果服务于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实践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方法,它体现了唯物史观全部本质和意义。在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人们结成的社会关系时,历史唯物主义又围绕“物质利益”的这一核心问题,阐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构成社会基本矛盾各个方面的具体要素和相互作用,回答了推动社会发展实践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运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群众本质的同时,也反映出现代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文明与进步,及其所形成的先进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构成可供推动社会发展实践直接学习、借鉴和参考的方法。综合而言,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的历史的分析方法、阶级的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方法和社会矛盾构成要素的分析方法等,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进程在中国社会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下必经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一特殊阶段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一般规律往往反映出特殊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结合具体实际研究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探寻、破解和谋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策、治理之法、发展之道,形成适应于实践要求和时代变化的理论与方法,这是对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社会发展战略首位,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实现总体小康到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民生水平,乃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每一项政策措施中,都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原则,深深地贯穿着历史创造者的物质利益诉求。同时,在推动社会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为走群众路线,并将其既作为根本政治路线,又作为根本工作方法,坚定不移地团结和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奋力开拓建设事业新局面,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一实现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带领我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就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世纪。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注重统筹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复强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注重改善社会民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事业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理论成果,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迈出更加自信的步伐,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与光明的未来。回眸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始终既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贯穿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又是确保我们不断开创新时代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方法。
当然,要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首先还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潜心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的构成要素,认清不同要素的作用,辨别主次矛盾,探讨实践的着力之点。其次是要求我们全面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把握矛盾的现实状态及其发展变化,注重寻找差距、致力“补齐短板”,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指导下来思考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研究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同时,也应当注意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文明成果,重视实践经验总结,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精准社会分工,形成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