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陶瓷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陶瓷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近万年的时间,中国的陶瓷文化在世界陶瓷史中占据着卓著而特殊位置,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关于釉的使用。在早期釉陶的创造与生产上,中国陶器艺术创作一直是先行与开拓者,及至东汉,浙江地区又成为最早的瓷器的创造地,青釉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陶瓷的主导。进入隋唐,“南青北白”成为颜色釉的两大种类。而宋代五大名窑更是用中华美学把色釉的化学特性发挥到了极致,汝窑的“雨过天青”,钧窑的“驴肝马肺”,哥窑的“金丝铁线”等,均成为传世名作。终至明清两代,“霁红”、“洒蓝”、“茶叶末”等等,可谓百花齐放,光彩夺目。
釉指的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材料,附着在陶瓷坯体上的一层玻璃质的附着层。狭义的色釉指在基础釉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着色剂,使之产生不同的发色效果,形成单色的颜色釉。而广义上的色釉还包括熔块釉、窑变釉、混合釉等花釉,以及硅酸锌、钛锌、铁锌等结晶釉,金属釉、无光釉、裂纹釉、食盐釉等一些有特殊效果的釉。涵盖面更广,种类更多,表现效果也非常丰富。
早期陶器的发展中是没有釉的使用的,多以硬陶、彩陶、彩绘陶等形式出现,在长期的烧制总结中,人们发现烧制过程中多以木柴作为燃料,当窑内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草木灰落到坯体表面,与坯体表面的硅酸盐层产生氧化作用,形成一层玻璃质的附着层,这层熔融形成的玻璃质层,就是最早釉的雏形。釉的产生和使用是在长期劳动中发现并利用,是生产力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釉的产生与使用对陶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对瓷器的创造产生的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在商代中期,人们已经开始将草木灰加水进行调和,形成一种糊状的物质,将此涂于坯体表面,在烧制的过程中,形成灰色的釉层,也就是早期的灰釉。此外草木灰与粘土相混合,形成了可以耐更高温度的釉料,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这种配釉方法也延续了千年之久。
随着窑炉技术的进步,烧制的温度越来越高,釉料中粘土含有一定的铁质,在窑内弱还原的气氛中烧成,因此呈现出青色的光泽,也就是所谓的青釉,青釉的出现将改变中国陶瓷烧制的历史,终于在东汉中晚期的浙江地区,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青瓷。
因此,我们将釉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为釉的孕育时期,年代大约在商代之前,这时候出现了釉的基本雏形,坯体表面开始与草木灰产生一定的氧化作用;第二个阶段为釉的产生期,年代为商代中晚期至战国,这时候已经可以使用灰釉进行器物的美化与实用提升,并产生了青釉的雏形,出现了原始青瓷;第三阶段为釉的成熟期,年代为东汉至五代,青釉已经能够成熟大量使用,并产生质地纯白的白釉瓷,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第四阶段为釉的大发展时期,年代为宋代至明清,这时候人们已经可以熟练在基础釉里添加不同的着色剂,在不同窑内气氛下高温形成丰富的釉色变化,并且形成釉的不同质感变化,温润的宋代五大名窑,汝窑的“雨过天青”,哥窑的“金丝铁线”,钧窑的“鼻涕蓝”、“驴肝马肺”等,夺目的明清颜色釉,洒蓝、霁红,茶叶末,甜白等等,丰富而多彩。
色釉在陶瓷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色釉的历史变迁能够清晰的反映出生产力的进步与审美情趣的变化,对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及艺术有巨大的价值。进入二十世纪30-50年代以来,“现代陶艺运动”在欧美产生,现代陶艺的创作摆脱了传统陶瓷工艺的局限与桎梏,现代陶艺家们以更自由的方法,更具有个人审美情趣与情感诉求的创作方式,加之物理学的进步与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在色釉的使用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陶瓷艺术家,他们对色釉的创作与运用绝有强烈的特点与个人情怀。色釉于陶瓷而言,已经脱离了单纯作为包裹工艺与装饰工艺的存在,成为具有强烈艺术特色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
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的表现的形式有很多,就不同工艺手法及审美特征,我将其主要形式总结为:
色釉绘画指以色釉为绘画的主要原料,直接在坯体上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现代陶艺创作方式,在窑炉内进行高温烧制,依靠釉的本身色彩、质感,加之釉之间相互熔融、流动,形成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色釉绘画的创作技法不拘一格,可以采用泼、喷、刷膜、洒、滴等不同的技法,与作者的创想产生融合,也经常会产生许多意料之外的作品,偶然性较强。色彩浑然天成,富有层次,既有独立色块,又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这也是色釉绘画的一大特点。
色釉绘画的代表性艺术家有很多,潘文复、李菊生、王豫明等都是个中翘楚。潘文复老师70年代创作的色釉代表作《金色桂林》,成为色釉绘画的里程碑式作品,证明了色釉除了陶瓷坯体包裹作用和装饰作用外,还可以当作绘画的材料来使用。李菊生老师将高温色釉的绘画创作继续发展,结合了色剂的使用,青花料的使用,并将传统瓷画技法与现代水墨、油画技法结合,使色釉绘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色釉绘画的特点是偶然性较强,控制难度大,但烧制过程中的意外因素形成的画面效果与肌理效果却总能够让人们得到“意外之喜”,这恰恰也是色釉绘画的魅力所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陶艺家投身其中。
色釉在传统陶瓷中功能主要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使用效果,装饰和美化陶艺作品等,色釉的装饰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色釉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们不仅仅满足色釉的包裹作用与简单装饰作用,他们往往有着独特的理解,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构思与独特的表现手法,把色釉的装饰功能与自己作品创作实践相结合,展现出了色釉极强的生命力。
色釉装饰运用出色的陶艺家非常多,在此以美国陶艺家温·黑格比以及中国陶艺家戴雨享为例。温·黑格比的陶艺作品形式多以容器和瓷砖展现,他主要的探索方向为“山水意象作为冥想的焦点”,“我努力塑造一个具备持续安静的空间环境 , 一个完整的沉默,空白的空间,有限与无限,亲密和巨大相交的地方”(黑格比语)。他的作品巧妙的利用色釉丰富的层次和变化来做装饰,使用偶然性极大的乐烧方式进行创作,作品层次分明,构成感强,视觉效果极为抢眼。中国陶艺家戴雨享老师的陶艺作品装饰意味浓厚,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人气息和道家哲学精神,他所表现的作品空灵、悠远,又具有强烈的构成感。利用色釉与器皿的孔洞、残缺、丘壑等相结合,表现出丰富的视觉层次与高远的意境。色釉的肌理与器形的结合恰如其分,同时又不失强烈的对比。
色釉的表现性极为丰富,与其他的创作方式结合更带来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为:色釉与釉上、釉下彩绘的结合;色釉与陶瓷雕塑的结合;色釉与环境陶瓷的结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