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蔚子/ 文
编者按
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日前举行。大会前后两天,11月2日为颁奖大会,11月3日为媒体对话会。本刊记者的这篇文章,着重写11月3日这个别出心裁的获奖单位和个人与媒体的对话会活动现场。
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活动可谓别出心裁,前后分两天举行。
11月2日这天,是举行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王勇国务委员出席大会,为获奖组织和个人颁奖,并作重要讲话。
大会共颁出9家获奖组织和一位个人。9家组织是: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敦煌研究院、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总体气动部总体布置班组。1位个人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技师潘玉华。
此外,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71家组织、方文墨等9名个人,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11月3日这天,则是一个称之为“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组织和个人媒体对话会”的活动。
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陈钢出席了对话会。他在会上指出,中国质量奖是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立足于“评管理”、“评理念”,通过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质量先进,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弘扬工匠精神,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他希望广大中国质量奖获得者要当好质量标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担当质量强国建设的“主力军”;获奖企业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争做质量管理创新的“引领者”;获奖代表要加强质量宣传,当好质量强国建设的“鼓动员”,并希望媒体加大对中国质量的宣传力度,讲好质量故事,传播质量“正能量”,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活动的策划,很有创意。当然,会议内容好,是主要的。更特别的是,采取了人人可上网、上微信收看的现代信息化科技手段,这样让在上海的本刊记者,也可以通过“视听”来采访北京的这个活动。记者心里不由直呼:“这样讲故事,好!”
接着,就是“视听”这场别出心裁的“品牌故事会”盛宴了!
首先感觉震撼的是,传统媒体做的这台活动,已经可以与电视台节目媲美了。
“剧本”内容,当然就是质量奖品牌故事;演员,则有来自质量奖企业的演讲人、主持人、点评者,还有与之互动的各路媒体记者。舞台、灯光、导播、音乐,一个不缺。整台节目紧凑、活泼、生动,让人又惊又喜。
这场活动的主题为“讲好质量故事,引领创新发展”,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主办、中国质检报刊社承办。登台演讲的,包括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的9家组织1名个人,以及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组织。与之对话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20余家中央媒体,以及中国质量报、中国工商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医药报、中国质量新闻网等行业媒体,真是气势如虹。
其次感觉是激动,因为这些鲜活的质量故事,不仅好听、动人,并且触及了记者内心的一些期许或疑惑,给出了答案。真的十分感慨!
如同事小郑,最近2次在工作日向单位请假,说他们夫妇俩必须去学校听老师“训话”,因为他们一年级的儿子“上课做小动作”。孩子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单位当然批准“停工”。但我们要问的是:孩子上学怎样可以不影响家长上班呢?
答案来了。“谢家湾小学”的故事证明,孩子教育完全不必如此胆战心惊。谢家湾小学是重庆九龙坡的一家以“质量最好、负担最轻”著称的小学。其素质教育模式,让孩子们雀跃自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自然是既阳光又自信。而这家学校的老师也早已抛开“讲、练、背”的单一教学模式,因人施教,专业精湛。按校长刘希娅的说法就是,采用了“管、办、评”分离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十几门课程整合成7门,上午上课,下午活动,孩子在快乐中成绩自然提升很快,而老师亦可以专心以孩子为中心,成为“育人设计者”。据悉,谢家湾小学已成为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示范基地,连芬兰、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来考察学习。
还有,中国高血压患者最多,几乎每家都有。时间就是生命,脑卒中患者及时救治,实施静脉溶栓是关键。但目前,国内患者发病后2小时内静脉溶栓比连10%都不到,这也成了我国众多家庭的心病。怎么办呢?
答案也来了。获得中国质量奖的北京宣武医院神经科,到场的是医生唐毅,讲的就是“缩短静脉溶栓DNT”的管理质量故事。其“问题导向、全员合作、全程控制、持续改进”的规范化质量管理模式,将静脉溶栓DNT时间缩短至29分钟,创下了北京地区时间最短的佳绩。
但其实,上海的医院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如上海长海医院,虽然是因“泌尿外科”创出“双管齐下”质量管理模式,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在前列腺癌、泌尿系结石、微创泌尿外科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其神经科也很好。该院的“一把手”工程,就是将多学科融合建成的脑血管病中心,其采用“三招”构建“脑卒中60分钟黄金救治圈”,通过智能互联为患者构建“无缝连接”,已经将静脉溶栓DNT时间稳定在了20分钟。
质量奖故事,个个精彩。因为时间有限,很多演讲者都把重点集中在了质量文化上。
刘自明,中铁大桥局集团董事长。他主要讲的就是质量文化。“在那时候(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大桥人就深深打下质量的烙印,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此后,在每次制定发展计划、中长期发展战略时,都会把质量和创新写进去。如今,中铁大桥局修建的各种类型的桥梁,已经达到2600多座,质量事故为零。
潘玉华,草根出生。作为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的唯一个人奖获奖者,在一线技术岗位工作了20多年。她很朴素,继承的就是“不把问题产品流向下一道工序”“不断学习标准、制定标准、运用标准、完善标准,与时俱进提升质量”的质量文化。“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和工艺、技术人员协同创新共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不断总结归纳先进的工作方法,推陈出新,达到质量有效提升。”
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组织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建军说:“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深入人心的质量文化,想长期保证质量是不大可能的。”他们秉承“好人酿好酒”的质量文化。所谓“好人”,就是要有工匠精神,把细节做到极致,就是要形成质量文化,并长期的坚守……
盛宴内容太多,这里只略记了一二。但是,你应该感受到了中国质量的热度了吧。高质量带来美好生活,我们正在实现的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