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 晖
与企业单位重点考虑加强运营管理与提升经济效益不同,事业单位往往需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向职能。特别是作为众多公益事务的服务平台,事业单位承担着关键性质的社会事务提供与公益服务管理事项,因此这类单位加强内部审计以提高管理品质与效能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是最为关键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市场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新时期,事业单位同时承担经济效益创造与社会效益提供双重职能的使命决定了这一类型的单位必须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实现管理效能的提高。
相当多事业单位以国有资金投资活动作为创造经济效益的途径,这就造成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及管理工作等与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间建立起了极其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如此,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便成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环节涉及内容众多,既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也有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与管理情况,还有财务收支对财会标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相较于更加具体的审计项目与内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品质与成效也是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之一,且这是与事业单位生存发展并存的长期、系统性工程。这一工作环节涉及审计体系、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也包括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工作素养的提升。
审计体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决定着具体审计工作品质和成效的落实与体现,故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认真执行。而构建体系、开展具体工作则需依赖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和素质水平得以实现,因此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加强教育与培训。这不仅涉及到审计人员实际操作技能、技巧的提高,也需包括审计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在内的教育、宣传和普及。
这是不少事业单位的难点问题。由于国有资产投资的特殊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实施方与被审计方通常均在利益主体外围,加之与政府投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审计很难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其次,不少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延续相对传统陈旧的内部审计方式,而时代快速发展早已使其与现实要求间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甚至做不到独立部门,而是财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的附属机构。以上种种都导致不少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这个难点问题属于独立性不足的延续。正因为存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连带产生审计活动客观性欠缺也就成为必然。尤其是事业单位内部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出现矛盾冲突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活动不免流于形式而缺乏应有的客观与公正。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日俱增。当内部审计在独立性与客观性上都存在缺失与不足时,不仅会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或财务管理中出现违纪甚至违法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隐蔽性增加,更易促使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事后被动监管活动,丧失了审计工作应有的警示与预见功能。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独立运作的机构往往是实现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前提条件。事业单位需要从上到下、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而最具体的体现则是让内部审计从其他部门的附属机构独立出来,成为对单位领导直接负责的独立部门。
有了独立运作的部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需建立健全自身工作体系,包括工作标准、流程、步骤、项目、内容等在内都应做到表单化公示,要让单位每个成员都充分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的原则、条目、细节。这不仅是让内部审计实现规范化操作,提高其公开度与透明度的重要举措,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有了明确的标准与规章条件,审计工作人员既有了遵照执行的清晰引导,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违规甚至违法操作的可能性。
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品质和成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一个具体手段是细化审计对象,分门别类提高针对性。也就是让内部审计无所遗漏,覆盖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管理事务的所有环节。这就需要审计最大限度细化对象,不放过任何需要审计监督的内容。
比如对财务经费的审计中,从初始立项、编制预算到收支过程直至会计核算每个流程都需全面开展审计核查。无论是立项资料的合法性、合理性还是对外协调、人员活动与会议等的经费预算,抑或是预算金额与标准规定的相符性,或者预算金额与立项内容的关联性等都需要进行审计。而项目过程中协议签订、合同签署、经费开支及其相关手续与预算规定的要求、开支金额与预算标准制定的相符程度等都是审计的核心。至于会计核算阶段各类票据的真实性、报销经费的合理性、具体支出经费与项目内容的关联性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又如当前不少事业单位会有各类下属企业进行各类经济、经营活动,这是内部审计需要提高针对性的一大项目。企业经营活动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安全与保值增值结果,因此审计需要加强对企业营收、利润实现的审核。而企业财务工作需要受到财会制度、法规的约束,这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企业财务内控作为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性与提高收益最直接的环节也需在审计中格外重视。
内部审计的内部属性决定了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极易受到小集团利益诉求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会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弱化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要解决这个难题,设置第三方辅助审计机构是值得尝试的举措之一。
第三方辅助审计机构可以从社会上具有审计资质、业务操作能力强、水平高的审计师事务所外聘兼职人员,也可以借助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中具备审计能力的专家、学者的力量辅助进行。第三方辅助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可以避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因复杂的人员关系与微妙的利益纠葛而在审计过程中徇私舞弊或不作为、乱作为,使辅助审计结果尽可能实现真实、客观、公正、透明。
同时,不牵扯人际关系和利益分配的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还能为事业单位提供预警服务,也就是帮助事业单位建立起预警机制。这会在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与管理工作中出现潜在风险而不自知的情况下得到来自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提醒与警示,从而避免国有资产遭受损失后被动弥补的低效甚至无效问题。
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技术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的活动而在包括审计在内的众多管理工作中实现极高程度的理性、客观和真实、高效。比如在事业单位搭建起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系统。即,让传统模式下全部依赖人工处理的财务核算、项目收支等实现电子化、数据化、平台化操作,对不同管理类型、保密级别、实际应用的岗位设置对应的网络操作权限,让各环节工作在线上实时进行、实时展示。有了平台的管理体系,审计工作将不再只是事后的总结与分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比如对现金收支的审批活动,从上报到反馈到最终执行都在线上进行操作,每个活动环节都会自动生成一条流水,其中涉及活动发生时间、关联岗位、操作人员、收支方向、具体金额等所有详细内容。一旦有审计核查的需要,只需调阅与特定审计目标相关的流水记录,既可纵观整个业务活动的动态变化,又能从每个细目了解和掌握涉事关联方的操作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实时产生的活动痕迹不会轻易被人为操纵或篡改,确保了线上流水记录的真实和客观。相应的,内部审计也可据此成为独立操作的工作过程,而不会因为某个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客观与公正。
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在于,基于平台化的内部审计能够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事业单位不同岗位间落实责权利、划分职责界限的管理目标。由于涉及前后端的交接问题,平台上各岗位间基本不会出现职能重叠、责任不清的困境,也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诸如打太极、踢皮球之类推诿责任、玩忽职守的风险。这不仅能够让某项具体的审计工作更加高效、快捷,也是在帮助整个内部审计事务全面提高品质、提升效能。
正是由于事业单位同时需要承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职能,其内部各项事务往往面临形式众多、内容繁复的客观现实。因此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重点突出、难点显著,长期以来就是管理过程中既关键又难以完善解决的环节。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品质与效率需要从主客观多层面着手,不仅需要管理与具体实施者加以重视,也需要从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多方落实优化举措。这既是推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更是新时期事业单位积极履职尽责、实现转型升级的改革创新策略之一。
[1]杨春.探析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J].科技展望,2016(20).
[2]陆杉.关于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
[3]周罕青.浅析加强机关行政的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