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友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扭住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积极推进“三区一群”四大国家战略,扎实开展“四大攻坚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历史性跨越。
2012年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2013年,全省GDP、人均GDP实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015年,全省“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圆满完成。2016年,全省“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谋划推进,郑州机场二期投入运营,米字型高铁建设明显提速,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出口总额跃居全国第10位,GDP突破4万亿元、人均GDP突破4万元大关。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2013和2016年,全省GDP迈上3万亿元和4万亿元新台阶,2016年达40471.79亿元,稳居全国第5位。2016年,全省人均GDP突破4万元,达42575元。2013-2016年,全省GDP年均增长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增速由2012年全国第20位前移至2016年的第9位。2017年前三季度GDP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2016年达3153.48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居全国第8位,比2012年前移2位,2013-2016年年均增长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2017年1-11月,全省财政总收入实现4804.32亿元,同比增长11.5%。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2016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高于GDP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1.8%,比2012年提高8.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31.1%提高到50.7%,超过第二产业7.2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在调整中明显改善。2016年,全省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51.3%,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3%,发挥了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8.5%,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8.8%,比2012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工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16年,全省装备、食品、电子、汽车、新型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4.4%和8.7%,比2012年提高7.0和3.1个百分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产业产品结构正逐步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转化、由产业链前端向中后端延伸。
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42.43%提升到48.50%,年均提高1.21个百分点;城镇就业人员1924万人,比2012年增加54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省就业总量的28.6%,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13-2016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2017年1-11月累计增长10.6%。2013-2016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5.2%,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个百分点,2016年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7.0%。郑太、郑万、郑合、郑济高铁开工建设,将与已建成运营的郑西、郑徐高铁形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大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全国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相继获批建设。2016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94669件和49145件,分别是2012年的2.2倍和1.8倍,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6151件,是2012年的3.4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助力效果明显。2016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2076万人次,是2012年的1.8倍,跻身国内机场第15位,比2012年前移3位,2013-2016年年均增长15.5%;货邮吞吐量45.7万吨,是2012年的3倍,跃升至国内机场第7位,比2012年前移8位,2013-2016年年均增长31.8%。
发展载体不断完善提升。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态势良好,成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16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91.0%,比2012年提高27.1个百分点;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增加值年均增长21.5%,进入全面提速发展阶段,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按现价计算,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3元,比2012年增加5671元,2013-2016年年均增长9.6%;2017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9元,增长9.0%。按可比价计算,2013-2016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6.7%,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2013年完成111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5.2万山区贫困人口搬出深山,11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4年向7484个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培训农村劳动力35万余人次,12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015年完成121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6万深石山区群众扶贫搬迁,12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016年对9.74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有序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2125个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112.5万贫困人口脱贫。国家级贫困县兰考、滑县实现脱贫摘帽。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内陆经济转型发展,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高端开放平台使跨境电商“郑州模式”领跑全国。201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714.70亿元,是2012年的1.4倍,居全国第10位,比2012年前移2位;实际利用外资169.93亿美元,是2012年的1.4倍。2013-2016年,在全国增速下降的大环境下,河南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9.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8%,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必将有力推动全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河南发展充满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李克强总理要求河南更多的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力量。从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性三方面综合分析,只要付出艰苦努力,未来五年河南有可能实现GDP年均增长7.0%左右的目标。
河南是人口大省、发展中大省,人均水平与全国差距大,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弱势和短板。2016年,全省人均GDP为全国的78.9%,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全国的81.0%和94.6%,人均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全国的2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9.8、0.88、8.85个百分点。2016年末,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达317万,居全国第3位。要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从根本上消除弱势和短板,发展是基础和关键。没有发展,没有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的发展,对一亿人口的河南,什么事都谈不上,什么事都干不成,什么事都干不好。
按照2010年不变价测算,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2017-2020年全国GDP年均增速要达到6.4%以上,河南需达到7.0%。未来五年河南GDP保持年均增长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河南殷切期望的要求,也是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从根本上消除弱势和短板,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内在动力。
从国际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经过多年的深度调整,2017年以来复苏势头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次上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WTO对2017年度全球贸易增长的最新预测是3.6%,五年来第一次和经济增速持平,扭转了过去五年间贸易增长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不正常状况。世界经济实际上正在走出过去8年低迷的谷底。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全国经济发展稳的态势愈加明显,从2015年三季度到2017年三季度,GDP累计增速连续9个季度稳定在6.7-6.9%的区间。从发展较快省市经验看,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无论所处发展阶段快慢,只要战略正确,措施得当,仍可以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
从河南发展动力看,近年来谋划实施的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发展“稳”的格局在巩固,“进”的态势在持续,“好”的基础在夯实,全省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韧性增强。随着“三区一群”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叠加效应更加凸显,有利于河南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开放程度,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发展。
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看,全省三次产业总体呈现一产低速稳定、二产增速难以持续、三产增速有可能回落的态势。如果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可稳定在3.5%左右。
第二产业受工业影响较快增长不可持续。2017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1%,规模以下工业增长4.4%,均为2016年以来的高点,很难继续保持。主要原因一是工业持续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2017年以来,全国煤炭、钢铁、电解铝、铜、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居于高位,与上述商品相关的制造业普遍开工充分,后续持续增长的潜力不可持续。安钢、济钢、豫联能源、万基控股、郑煤、平煤等大型企业集团普遍反映2018年生产基本持平。今年前三季度,占全省工业比重45.5%的冶金、能源、建材、化学、轻纺等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仅增长2.8%,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16.5%,同比回落16.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增速持续低迷,工业增长潜力不足。前三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7%,低于固定资产投资5.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和上半年分别回落2个和0.6个百分点。三是新增企业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入库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的2.9%,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3.8%,较上半年下降5.8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减少0.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速有可能回落。目前,河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已相对较高,核算第三产业增加值使用的相关指标增速呈现两种态势,一是已从高位回落。2015年以来,存贷款余额增速已从15%左右逐步下移至12%左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30%左右下降到20%以下。二是正处于高位,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邮政业务总量、电信业务总量、保费收入、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自2016年以来均保持高位增长,2017年1-9月分别增长45.6%、78.2%、30.5%、28.1%,这样的高增长提升空间有限。
未来五年,必须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河南发展的殷切期望,持续推进“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着力打造河南“六大体系”,为推动GDP实现年均增长7.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河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基础。
以力争2020年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历史性转变为方向,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鼓励装备、食品、新型材料、电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竞争力,构建链条完整、协作配套、集聚集约、绿色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文化、科教、商务服务、健康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稳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拓展农业现代化新领域。实施云计算应用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
充分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难得机遇,举全省之力将其建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抓住用好“双一流”大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努力实现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建立健全创新制度和科学用才机制,打造人才高地和“白领城市”。聚焦优势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鼓励企业统筹利用创新资源,实施关键领域创新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创业创新社会氛围。主动融入全球开放创新网络,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研究基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郑州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提高集中度。制定郑州大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与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等融合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形成辐射周边、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增强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以郑州为突破口,积极谋划跨黄河发展战略,将郑州地铁线路向北延伸过黄河到新乡平原示范区,加大郑州跨黄河两岸铁路、公路桥梁及穿黄隧道规划、建设力度,形成郑州向北跨黄河两岸地上、地面、地下立体交通体系,实现出入郑州境内车辆免费通行,畅通人才、货物、资本等要素流通渠道,逐步推广至洛阳、开封,打破洛阳—开封境内跨黄河两岸发展的天然屏障,进一步取消全省除高速公路以外的交通收费项目,助力新型城市体系融合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要求,着力打造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全方位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国际运输通道、“米”字形主通道和“井”字形侧通道,率先基本建成交通强省。东向重点开行、加密至青岛、连云港、日照、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的班列,发展铁海联运,衔接海上丝绸之路。西向依托郑欧班列,持续深化与国内西北地区和欧洲、俄罗斯、中亚、西亚、蒙古和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构建涵盖郑州周边数十个城市高铁“半小时”核心圈、“一小时”紧密圈和“一个半小时”合作圈,“三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覆盖周边省会城市的两小时高铁交通圈,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两小时航空交通圈,形成辐射八方的枢纽经济轴带。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发展增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体,实现两项保险全民全覆盖,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提标升级。巩固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改变大水漫灌扶贫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动态化管理,真正做到有贫即扶,无贫退出。转变过去由重点扶持贫困县、贫困村为主向非贫困县和城市区拓展,把扶贫的基本单元转变为直接帮扶全境所有贫困户,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政府资金引领和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全区域打造,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设施,提高公共事业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形成“2+3+∞”现代综合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理念、生产、生活、行为全渗透、省域全覆盖,以更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规划发展以黄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广铁路两岸保护带为核心的“生态金十字带”,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设河南境内沿黄河鲜花点缀的20公里森林带、10公里景观带,除防汛建筑外,30公里内一切建筑物全部拆除,形成融防洪防汛、生态保护、休闲养生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绿廊,打造生态黄河、城市黄河、旅游黄河协同发展战略。整合南水北调中线沿线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将干渠维护、利用和管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自然、社会、人文和谐发展的城镇生态文明。即申即创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三大国家级公园,有效保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传承。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