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研究

2018-04-01 06:26孟秋菊徐晓宗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老区四川省革命

孟秋菊 徐晓宗

引 言

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巴中、广元、达州、南充、绵阳五市。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是落实国家《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是国家特别是四川省的重要农业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推进该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该地区的振兴起着举足轻重作用。2015年随着国家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地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川陕革命老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无论是在学界研究层面还是业界操作层面都还非常滞后。目前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仅有2篇,而且这两篇文章的研究内容还较肤浅,深入性、系统性欠缺。有关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这种学界研究层面和业界操作层面都还滞后的状况,为笔者研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提供了契机。笔者在对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及现实基础已作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重点分析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丰富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实证内容,有助于推进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落实该地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一、人们对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认识偏差

在国家政策体系和学界研究视野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融合同时并存。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都有很多人弄不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更别说普通大众。很多人把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视为等同,或者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只是农业产业化在新时期的时髦替代。这种认识偏差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受到了削弱,也使地方落实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抑制,导致一些地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少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具体举措,有些人认为改革创新没什么用,有些人认为改革创新是添麻烦,会引发矛盾、影响发展。有些地方推动改革的力度不到位,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和安排上,没有扑下身子抓推动、抓落实;有些地方只是为应付上面的任务而重点抓面子工程和点的展示,没有进行全盘的思考和谋划,出现点上光鲜亮丽,面上成绩淡然。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基础薄弱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1]。近年来,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为该地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化基础。但是,总体来看,该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和低水平层次,使得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基础还很薄弱。

(一)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化程度低

近年来,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都依托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了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并着力打造规模经营。但总体上来看,该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数量不少,但面积不大,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化程度低。如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达州市2017年已发展苎麻、富硒茶叶、渠县黄花、优质柑桔、油橄榄、蔬菜等特色农产品250万亩,发展“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9个、专业村84个,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区7个,建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累计76.5万亩,完成规划目标的56%,建成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2065个,完成规划目标的72% 。虽然达州市的农业特色产业的面积数量、基地数量发展速度较快,但还存在重视数量增长,轻视质量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面积不大,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低水平供给和高水平需求不相适应的局限。

(二)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

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特色农产品加工贸易严重滞后,尤其缺乏知名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加工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不健全,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业的规模集群效应尚未形成,导致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仍然低下。如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达州市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工业重镇。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方面具有典型性。近年来,该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加工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不断增加。但该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涉及畜禽肉类屠宰加工、粮油制品生产加工、酒水饮料生产加工、休闲食品生产加工、木竹制品生产加工和果蔬制品生产加工等6大类,对该市的特色农产品苎麻、富硒茶叶、渠县黄花、优质柑桔、油橄榄等加工严重不足,导致特色农产品加工贸易严重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偏低,特色农业的规模集群效应难以形成。

(三)品牌建设滞后

近年来,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创建战略,市、县(市、区)政府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等国家、省级知名品牌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重奖,加速了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如达州市的灯影牛肉、旧院黑鸡(蛋)、巴山雀舌、东汉醪糟、天源油橄榄,巴中市的青峪猪、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南充市的高坪甜橙、张飞牛肉;广元市的红心猕猴桃、广元黄茶等名优农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厚爱,在地方上乃至在国际国内都享有较高声誉。但总体上看,该地区的农业品牌建设滞后。一是缺乏统一长远规划,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尚未真正形成;二是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宣传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打造力度不够,品牌农产品数量还较少,特色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三是农产品质量管控手段单一,品牌培育的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如巴中市特色农产品既富硒又有机,农村环境既富氧又生态,但很难看到规模化的基地、实力型的企业,也很难找出一批有特色、能留住人的乡村旅游精品。

(四)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农业功能拓展可分为纵向拓展和横向拓展,纵向拓展主要反映的农业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也就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横向拓展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如生态、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良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是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潜力,也是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鲜明的特色和最强的竞争力。因此,该地区应大力挖掘自身所拥有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优势,拓展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发展农旅结合的诸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等新兴业态。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的农业发展,生产功能占主要地位,非生产功能占次要地位,也就是说农业的种养加、产供销占主体,而农旅结合的新兴业态分散、重复,缺乏统筹规划和特色挖掘。

三、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要素集成度较高,跨界发展程度较大,对农村经营主体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培养和打造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带动其它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偏少、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层次较低、管理不规范而且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该地区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难度加大。

(一)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偏少

近年来,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加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速度快但实力弱。绵阳市2017年底累计发展家庭农场2386家,农民合作社3455家,专业大户达到11840户。但市级龙头企业只有463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只有29家,省级示范社只有129家,市级示范社190家;省级家庭示范农场只有54家,市级家庭示范农场107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758人,认定4296人。巴中市2018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114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32个、家庭农场394家、种养大户1139户,但省、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只有281个,其中省级48个,市级233个。达州市2017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3家,其中仅仅有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农民合作社4146家,其中仅仅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9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0家。广元市2018年新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9家、示范农民合作社22家,市级示范社35家。

(二)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层次较低

尽管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少,但多数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层次较低。表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多数,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少数,而从事农旅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少,能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综合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少之又少。总体上,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产业链价值低端,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带农增收能力有限、效果不佳。

(三)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不规范

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问题。一是成立不规范。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质上是为了争取国家优惠扶持政策而成立,不具备成立的条件,效益低下,功能缺失。二是管理不规范。有的新型经营主体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甚至缺乏必要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办公人员;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使有一些组织机构,但大多流于形式。三是决策不规范。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其内部事务基本上由领办人独自决定,决策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大打折扣,潜在的经营风险巨大。

(四)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能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能激发各方为利益共同体出谋划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停留在提供有限初级服务,收购一些农产品等初级合作和初级利益链接阶段上。而对于将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抱团发展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和深层利益链接还很缺乏,进而难以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合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

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要素瓶颈约束

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备条件,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瓶颈约束,制约着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

(一)土地瓶颈约束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各种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加之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等的改革试点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致使很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依法依规实施。

(二)资金瓶颈约束

随着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资金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大量的资金用量主要依赖于信贷解决,而且希望信贷大额化与长期化、金融服务多样化与信息化。但由于该地区缺乏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各金融机构缺乏协同机制、农业保险存在缺陷、缺乏规范强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原因,导致目前该地区农村信贷供给总量严重不足、缺少长期大额贷款、缺乏金融产品创新,极大地制约着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2]。

(三)科技瓶颈约束

在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运用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改造“三农”问题,唤醒农村各方资源潜力,激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实现旧产业的聚变和新产业的新生。这需要农村各经营主体进行自我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需要农业科技水平提升,更需要各类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发挥聪明才智。但由于种种原因,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科技瓶颈约束问题突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服务水平较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难以吸引各类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干事业。

(四)人才瓶颈约束

人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力量之源、发展之本。解决好人才问题,是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由于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使得该地区各市是农业大市而不是农业强市,农业生产率还较低,农业效益还较差;农村人口比重还较大,农民收入还较低;农村各方面建设还较缓慢,农村整体还较落后和萧条。这种状况使得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少数大学生毕业后也外出就业。各类人员的流失,导致该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基础日趋薄弱,农村“空心化”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因缺乏人力资源基础难以开展各种项目,更缺乏各类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来推进农业产业融合的发展。

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

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地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要坚持市场主导,更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扶持。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相关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

(一)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消费导向和市场导向的作用,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和业态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农业弱质和农民弱势的特点,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财政、土地、农业、科技、旅游、商务、质检、工商等十几个管理部门,政府主要应在制定发展规划、生产标准、产业政策、市场规则和抓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与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扶持引领作用。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地的相关管理部门在这些方面都做得还很欠缺,而且各部门还缺乏有效的横向协调机制,各部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方便本部门的规范管理,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不够,导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征地、环评、办证等环节面临的问题较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能理顺管理体制,助推该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缺乏统筹规划和布局

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尽管隶属于四川省,但它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川陕革命老区地理区位毗邻、地域分工接近、经济联系紧密、文化环境趋同等先天条件和良好基础,决定了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要用抱团发展、协调发展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全局思维来谋划该地区的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该地区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要加强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同开发利用;要统一规则,畅通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要打破行政分割,建立区域协调机制[3]。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无论市之间、还是地区之间,都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全局思维,更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布局,携手操作执行的项目更是少见,这不利于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部分政策生产导向过强、消费导向不足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要提升品质和上档次。但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人们对优质高效农产品供不应求,而传统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除了农业经营主体要加强消费导向外,还需政府的政策引领。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却存在部分政策生产导向过强、消费导向不足。该地区制定和执行的有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更多是从生产层面而不是从消费层面给予扶持,突出生产导向,弱化消费导向,结果导致该地区传统农产品销售困难;而特色农产品好而不强、有质量无总量,就连本土消费的果蔬等主要农产品,都有超过60%的份额由外地输入。

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硬件条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加强涉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但总体上看该地区各种涉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一是农村水、电、气基础条件较差。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欠缺,农村产业融合的用水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甚至饮水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部分农村地区的电网改造滞后,农村电压不稳,电价偏高;部分农村地区还没通气,生活用清洁能源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二是农村道路、物流、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村地区的路网不完善,道路等级低,自然村之间及村内道路硬化率低;多数农村地区的仓储物流设施非常欠缺,商品的储藏、运输、保管等条件很差;多数农村地区的环卫设施欠缺,难以进行垃圾收运和污水处理,面源污染严重。三是信息化建设薄弱。该地区的互联网覆盖不全、网站拥有量较少且大多是政府网站,还存在一些信息盲区,一些地方信号质量差。

结 语

总之,随着2015年国家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家把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川陕革命老区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大事。基于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是国家特别是四川省的重要农业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推进该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该地区的振兴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但目前川陕革命老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无论是在学界研究层面还是业界操作层面都还非常滞后,还没有见到专门针对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因此,研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对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及现实基础已作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人们对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认识偏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基础薄弱、带动能力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要素瓶颈约束、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诸多困境。破解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要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生态环保的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领的原则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另一方面,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要着力提高人们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认识水平、要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取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要加强特色产业的品牌打造、要培育好多元化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要完善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要搭建好各类制度平台、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等。

猜你喜欢
老区四川省革命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老区在努力奔跑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