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宇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的经济发展,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又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在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是根据《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管理办法》(农办经〔2006〕6号)文件,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资源的经营和处置,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等。二是建立和完善了民主理财和监督制度。通过采取民主推选的方式,成立村民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负责对村集体的“三资”处置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对于不合理的开支,及时制止了这种现象。三是全省村级普遍使用统一制定的“财务支出审批单”,并实行“五笔联签”。四是建立和完善了资产流转集体的议定制度。凡是大、中型的固定资产变卖和报废处理时,心须要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来决定。重大事项的决策结果要向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并统一到乡(镇)“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备案。五是建立和完善了集体资源联合协管制度。我省实行集体资源县、乡、村三级部门联合协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租赁、转让首先要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相关程序制定出相关方案,报“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县农经办复核,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六是建立完善了“三资”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一是省级部门在对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同时,加强了对“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建设。各乡镇成立了以农经站为依托的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全面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的代理服务工作。二是在坚持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不变和民主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将村级所有收支事项、资产和资源的经营和处置等都委托由乡镇中心代为管理。目前,全省所有的乡镇和90%以上的农村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三是通过清产核资、委托代理和网络运行,将传统的平面化管理提升为多维立体化管理,由原先单一的监督升级为多层次的监管,村级钱财账物的增减变化全部纳入到监控范围,有效地防止了贪污、挪用和侵占等行为的发生。
一是我省在坚持三年一轮常规审计的基础上,加大了农村财务的审计力度,拓宽了农村财务的审计范围,积极组织开展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和农村干部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全省的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工作采取交叉审计的办法,创新审计方式,增强了审计效果。二是对全省市、县的农村审计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试发证,各市县还聘请富有经验的一线审计人员就农村审计程序进行了讲授。
一是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农村财务开支不经过集体研究讨论,有的村干部直接经手现金收支,包揽了会计和出纳职权,包办代管,买东西后安排会计计账,集体资金几乎成了村干部的私人消费基金。二是部分村集体组织权力个人化,财务公开走形式,账目片面公开和被动公开,透明度不高。三是大多数村的会计未经专业培训,做账科目使用不准,村集体缺乏专业的财会专业人才。四是农村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领导重视不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五是有些村干部将村集体资金和上级拨付资金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农民合作社或企业经营,把集体财产变为私有财产。六是上级资金划拨机制不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不尽人意。七是很多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未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要求执行,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是部分村存在着收据、自制单据和白条入账的现象,有的村里白条开支甚至占到了70%左右,而且票据五花八门。二是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导致村集体经济的会计账实不符,盈亏不符。部分村集体经济的会计核算简单,不严谨,甚至有部分村干部将农村集体经济的财产当做“个人银行”,将个人的开支纳入到村集体经营成本中,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开支。三是部分村虚列支出,对购买商品和材料的使用数量模糊计数,费用随意列支和提取。四是部分村对本村的人员总数、工资和村集体利润等会计数据人为地修改,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核算不实。
一是有些村集体资产的承包和出租没有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存在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全、标准不统一和上交费用不规范等问题。二是政府未出台相关法律,对农村财务管理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制约。三是监督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弹性过强,执法不力,惩罚力度不够。四是农村集体经济在内部监督环节,许多制度形同虚设,监督环节相互脱节,财务付出资金时,只看有无签字,审核不严谨,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失控,引发财务风险。五是部分村的财务决策集体研究和把关意识不强,带来财务决策上的失误,导致资金损失,引发了财务风险。六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行业差别,没有对项目进行系统地研究,在投资决策上很难取舍,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加之经营中的一些借款和担保,在日常监管中不能及时处理,导致资金流失或呆死账形成,积累到一定规模,就会叠加成财务风险。
一是建立财务预结算、财务人员岗位责任、票据、现金存款、备用金、开支审批、定期报账、财务公开、审计监督和财务档案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把日常监管中融入到内部监督机制,及时规避风险,为农村财务的健康运转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换届选举中,由村民推选公道正派和责任心强并具有财会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财经委员,负责本村的集体财务管理。三是加强对村级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四是坚持财务公开,凡是村集体财务活动事项一律要向村民公开,每一笔开支都要细化到原始凭证,每一项流转都要配套有原始合同,从而提高财务的透明度。五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经济往来,实行分开记账和核算。六是在县级(或以上)的范围内统一制定规范的会计凭证、票据和账簿,统一财务操作流程。
一是规范资金的划拨流程,县级以上部门对村级划拨的资金要全部纳入到乡财政统一拨付,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收支使用监督。二是加强收入管理,小额款项当天汇集上交,大额收入直接交入村级资金账户。三是加强支出审批,坚持村级资金支出审批制度,不审批不准支出。四是加强对票据的审批审查,坚决杜绝坐支和不审批就报销的现象发生。五是村里的支出票据要由村民理财小组统一进行审批;村民小组审批后的票据要到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再进行审核,审核后加盖审核章;经主管乡镇长或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主任签字后才可报销。六是会计人员要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七是有条件的地方,要抓紧构建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一是村集体组织根据实有的资产,建立资产台账,记账情况要真实。二是当集体资产发生产权转移时,必须要按照程序来科学评估;当集体资产出租、发包或者对外投资时,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讨论,进行集体决议。三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四是实行村干部离任审计、年度审计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要向群众公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是审计工作由乡镇纪委牵头,以财政所和农经站为主,必要时市县纪委和审计部门要介入指导。六是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以村为单位,单独开设银行账户、统一凭证账簿和规范财务流程,并严格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全面核算反映经济活动和社区管理的财务收支、结算和分配等会计事项。七是村级组织只可开设一个基本存款账户,用于办理日常的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等基础工作,除了土地补偿费专门账户外,一般不准开设其他专用或者临时用的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