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建设生态:从“捆绑模式”到“网格模式”

2018-04-01 04:28贺田露谢素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智库网格建设

贺田露,谢素军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000;2.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广州 510635)

一、中国智库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献分析

学术界向来认为,中国智库建设起步晚,制度滞后,且主要在向西方“师夷长技” 。此类论断有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后,我国智库发展迅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政府成为中国智库建设最重要的“推手”,近年来至少在智库建设数量上大有超越西方国家的趋势。不过,中国智库因所处的体制环境不同,呈现出本土化运作的独特性[1],尤其是官方和半官方机构基本处于独大地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处理好官办性与民间性、政治性与独立性的关系[2],甚至有学者明确提出党政智库是我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中坚支撑力量[3]。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要提升智库服务决策的信度和效度,必须促进中国智库的专业化水平和独立化程度[4],要大力推进民间智库建设,理顺智库与政府的正确关系[5],但究竟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关系却未能厘清。

其实,中国智库建设并不晚于西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智库建设便已盛行,不过,它的名字叫“幕僚”,可以说,无论是“春秋五霸”的霸业还是“战国七雄”的伟业,直至后续历朝历代“王天下”者都离不开身边 “智库”的出谋划策。直至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智库建设发展确实呈现了一些明显的特征,许多学者已经对这些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智库建设类型方面,学者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智库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运行机制等。其中包括党政智库、民间智库、地级市智库、高校智库以及部分专业领域的智库,如能源智库、科技创新智库、教育智库。

在智库建设阵地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除了高校、科研机构等实体阵地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学者也逐渐将研究的视角转向虚拟智库阵地的建设。例如,有学者认为传统实体智库无法满足政智时代对知识的需求,应通过引入互联网新技术,建立电子智库;提出“信息流”背景下智库的建设策略,要求强化智库建设的大数据思维;通过对比美国智库网站,提出优化构建中国智库网站;构建智库知识库;谢素军则提出立足网络平台从它维空间的角度探索智库创新建设[6]。

在智库功能和机制建设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现正处于智库发展的关键时期[7],但与国外成熟的智库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的智库面临着明确功能定位及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的发展任务。例如,王健认为智库应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重点改革[8];薛澜提出智库具有三个主要职能,即理性决策外脑,多元政策参与渠道、决策冲突的理性辨析平台[9]。智库社会职能的发挥有赖于完善的“政策分析市场”的建立,并对优化智库运行提出了对策建议。除了上述视角外,中国国内智库影响力的对比分析;国外智库的经验模式介绍也是学者开展智库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最后,进入全球化时代后,国际化逐渐成为当代智库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方向,加强智库的国际合作,推动智库的国际化进程吸引了学者的关注。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智库相比,我国目前尚未出现与世界发达国家智库相抗衡的国际化机构[10]。因此,必须加强内引外联工作,不断加强与国(境)外各类型智库的交流与合作[11],同时探索建立智库知识库联盟[12],另外目前也已出现了部分基于区域发展需要,实行智库的跨区域合作的联盟机构。

二、中国智库发展的现代环境和结构失衡

严格而言,智库建设在中国并非滞后产业,更不是边缘机构,可以说,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处处充满智库的影子,智库所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提案、建议、报告等历来便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智库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智库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却较少关注智库本身定位、功能、结构等是否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尽管有学者针对区域的、行业的、特定城市的智库建设做了详尽的调查,提出了结构问题,但却未能深刻地阐述深层次的原因,也未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13]。

如果以当下环境的迅速发展为切入点,本人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样,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正日益亟需智库的深度介入。什么叫深度介入?简单而言,就是不只是开个座谈会,或提交个调研报告就完事。这些路径可以一定程度上发挥智库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浅层次的,意义不大,甚至许多智库报告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提供的仅仅是一张毫无用处的废纸。

那么,这个现代化的环境到底是指什么环境?第一,现代化环境首先折射的是问题提出的前沿性与变化性。当前,我国主要城市定位已经从国家结构城市定位上升到国际城市布局,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已经不再是过往的模式借鉴和“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构建中国格局,铺设“新丝绸之路”,这种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必然会带来问题呈几何数增长的提出,且充满着临时性和难以预见性。这一方面需要有足够多而高效的智库来协助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智库能够“在现场”,针对新的、深的、复杂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提出智库方案。第二,现代化环境同样反映了问题提出的细化和关联特征。细化具化的是专业领域越来越细,问题也会越来越偏僻和刁钻。关联则说明的是与专业化相伴随的是跨界,问题与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度,行业与行业之间因为现代化技术发展变得日益融合,需要智库也同样具备跨界型人才或智库的跨界合作。第三,现代化环境让中国环境成为世界环境,让中国问题成为了世界性问题。当前,中国智库大多数还沉浸在国家的格局,未能将自身置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中,当问题涉猎到国际领域,则会面临捉襟见肘的尴尬与困境。第四,现代化环境日益突出了互联网的重要性,过往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智库建设已经不复存在,依托互联网建设的虚拟智库可以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但中国智库建设在互联网阵地尚处于简单化的工具使用阶段,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背后巨大的智库功能。

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智库建设,回归到智库建设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失衡问题,且这种失衡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和牢固的精英基础。

从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武汉、深圳、广州等专家决策咨询工作开展较好的城市来看,智库建设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以官方和半官方机构为主,民间机构寥寥无几,智库的生存方式过渡依赖政府的“圈养”。二是智库成员构成来自各领域精英,但精英的构成具有垄断特征,自娱自乐的精英圈子文化盛行,阻断了精英的多元化进程。三是行业领域界限明显,跨界智库相对较少,国际型智库更是凤毛麟角,智库功能大打折扣。四是当前的政治环境很难推动重大决策前的专家决策咨询列入法定程序,缺少常规性的咨询建议制度及激励机制,不利于决策咨询专家的参与和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五是脱离政府财政支持,就失去了经费保障,民间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充足的经费,以保障课题研究、交流活动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这种结构失衡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捆绑式”的智库建设路径,通过财政的控制使智库建设严格控制在党政机关手中,以“编制”的方式聚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并促使智库精英严格遵守固有的规范,智库实际已经被牢牢桎梏。通过制度的规范使智库精英流动性减弱,智囊受制于门槛制度,无法在各类智库和机构间自由进出和自由流动。通过法律法规限制民间智库的成立,缺少合法证件的民间智库难以长久立足,偏向国际化的智库难以适应中国的政治土壤而无法生长和存活。

三、国外智库发展的典型模式

毋庸置疑,“捆绑式”的智库建设无法满足智囊功能作用发挥的愿望,更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西方国家智库建设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一)海外智库发展的创新模式

1.德国的MOTEL模式

MOTEL即汽车旅馆,德国的MOTEL模式是德国政府推出的一项全民参与的智库运行机制,主要通过在全国主要的汽车旅馆内设立智库空间,吸引入驻的旅客,尤其是青年群体在书屋免费阅读,并针对书屋中留下的问题咨询(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对未来规划的设计等的探讨)自由讨论并留下建议。2009年,德国在全国200多家MOTEL支持建设智库空间以来,共有超过1500个企业、政府和社会团体参与其中,并通过空间有效推动了200多项难题的解决[14]。同时,智库空间因为其广阔的分布,便捷的交通,以及流动人群所带来的新思维和新方法,短短几年内风靡全国,广受青年群体青睐。MOTEL模式的核心在于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囊团不再局限于高层精英,普通大众的智慧因为专业和务实而越来越具参考性,即所谓的“高手在民间”, MOTEL模式用开放的态度尽可能吸收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普通民众的智慧,并会对有价值的建议给予丰富的回报,甚至邀请参与者加入咨询主体团队共同解决相关问题。

2.日本的“名侦探”模式

日本是最重视智库建设的国家之一,“名侦探”模式主要基于APP的开发,将相关场景、问题上传到互联网,民众可以通过登录注册,就问题进行辩论和解答。日本早期的侦探类APP开发主要用于悬疑案例的破解和游戏互动,伴随这种APP模式关注度的极速提升,以及参与群体的不断扩大,后期的“名侦探”模式逐渐向智库方向发展,针对政府政策、企业战略规划、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专题,吸引了许多知名专家和民众参与其中,成为日本智库发展的一种特殊现象。如在解决日本老龄化、日本青年宅文化等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制定上,就通过APP征集了许多有益的措施并及时纳入了国家整体发展规划。这种APP模式解决了线下智慧汇聚的局限性,且通过比赛、竞选的模式增加了趣味性和科学性,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

3.美国的购买服务模式

利益最大化一直是美国智库发展的核心价值,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在美国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其主要有几个特征:一是政治独立,美国所有的智库机构、团体和个人都秉承政治独立的立场,不接受政党干预,坚持“就事论事”,并有自身的管理机制和原则。二是市场主导,美国智库发展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根据市场领域的热度,各智库相应调整市场目标,并在服务购买上遵循市场价格波动规律。三是专业细分,美国智库发展起步较早,从早期的综合型智库逐渐发展到现在专业精细化,根据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客户需求,智库逐步在市场发展中经过洗涤和淘汰,只有在具体的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库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四是国际化,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美国智库目标从美国本土转向全球,智库国际化成为发展趋势,且在购买服务上也更具国际视野。

四、中国智库发展的创新机制

从德国、日本、美国等智库建设比较成熟,发展比较前沿的国家经验看,智库越来越专业化、精英化的同时,也正日趋走向平民化、网络化,中国智库建设同样需要关注两个方向的发展:一是单极化,中国智库建设基本围绕政府一个核心在建设和发展,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抑或社会团体,智库建设的中心从未脱离政府的主导和监管,长久以来,便形成了智库建设的单一化和智库成员的单一性,智库的话语权也伴随这种单一性而越来越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缺乏智库应有的活力。二是网络化,伴随互联网发展,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难以监管,许多“公知”通过公众号、微博、博客等平台建立了自己庞大的粉丝圈,通过发布文章、发表观点影响政府政策,对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有一些年轻的研究员、教师、博士通过网络建立智囊集群,并通过视频、直播、公开课等形式发表观点,对年轻群体影响较大。事实上,网络平台催生了新的智囊团,并正在构建独有的网络智囊团生态链。

中国智库如何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智库模式,如何适应网络化社会发展新生态,核心要义便是要创新智库发展机制,建立具有中国新时代特色的智库发展模式。

开放机制是智库建设的核心灵魂。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幕僚”还是现代西方的“研究机构”,对于智库本身发展而言,都秉承了开放包容的态度,秦汉时期各诸侯在主要官道设立驿馆,三国时期魏国在主要城市设立讲道馆等,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开放的智囊进入渠道,“有才即有发言权”。美国、英国等国家在漫长的智库建设过程中,准入机制一直坚持“零门槛”,从而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加入并发挥所长。中国青年智库建设同样需要将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摒弃小团体思想,打破利益集团固化格局,打破单极化格局,只有为智库“解绑”,才能充分发挥其灵动性。

监管机制是智库建设的发展规范。西方国家对智库的监管主要以市场监管为主,但中国社会发展环境具有其独特的生态,如西方机构的政治渗透,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相关法律规范的不完善等都会影响智库的正常运行。对青年智库的发展应该建立一套从孵化、成长到成熟壮大的全链条监管机制,但这种监管应该是战略层面的,而不是具体管理层面的,监管层应该尊重市场规则,建立法律法规,为青年智库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态,并在政策上、资金上、场地上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倾斜和推动。

网络平台是智库建设的创新领域。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主要工作、生活、休闲都放在网络空间(引自谢素军),青年智库对网络平台的依赖也越来越重,政府应该主动构建网络智库平台,为青年智库构建发声渠道,并提供网络平台服务,规避网络空间的管理混乱和无节制发声。此外,网络平台为智库建设提供了许多知识便利和管理、交流等的便利,网络直播平台的创新利用,公众号的定向推送可以使青年智库发展更加便捷和有效,应该鼓励青年智库建设在网路平台的创新发展。

竞争机制是智库建设的发展动力。智库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所提出报告、观点、建议等的主流接受度和实践检验契合度。以美国为例,购买政府、企业等服务的模式是智库发展的强大动力,因为在推动这些服务过程中,只有智库提供精准的智库报告,并最终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才能继续获得需求方的订单即智库的经济收入,美国的兰德等知名智库正是在不断的竞争中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从而推动智库力量不断加强,并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青年智库建设尚处于发展提升阶段,同样需要健康的竞争机制激励智库发展壮大,推动智库提供真正具有价值的智力支持。

五、中国智库建设的网格化模式适用

捆绑模式给中国智库建设带来的发展的瓶颈和弊端,结合国内外创新的智库建设模式,笔者提出网格化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所谓网格化,原指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从智库建设角度,在此特指根据行业、领域、时间、空间划分无数个小单元,从而实现全民参与的智库运营模式。

(一)网格的网

互联网时代,智库建设从实体走向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伴随新一代青年智库与老一代智库的更替,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借鉴日本的“名侦探”模式,网格化同样可以建立专属APP、专属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实现全民覆盖,打破城市的界限和国家的界限,不再受时空限制,实现全民随时随地参与智库支持。

(二)网格的格

专属APP的建立,需要对行业、领域进行精细化划分,如社会民生领域、军事领域、教育领域等的划分,北京、上海、广州等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划分,参与者可以根据兴趣、特长及所属区域等选择性地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智库方案的输出,如此纵向和横向则会形成不同的网格,越精细化,网格就越密集,网格功能定位就越能实现精准服务。

(三)智库的进入

鼓励全民参与,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注册者都有参与的机会,注册者在注册时即需要填写包括学历、工作、成果等内容的信息和证明材料,网络将通过所填写信息自动安排注册者放在某一个网格,或不同领域的多个网格,既可以是某个专业领域的智库成员,又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智库参与者。对于没有学历、没有特长或没有工作领域等信息的“游客”,同样可以在大众区参与留言,或在某一网格所提供的智库内容下留言,如果有创新、有效、可参考的内容,即会被网格自动抓取,并根据参与度主动邀请注册成为正式智库成员,即实现“唯才是举”,同时具有开放和竞争的生态优势。

(四)智库的输出

APP将每天更新发布“课题”或“问题”,这些发布的内容将被自动推送到该领域的注册智库成员手机、邮件等信息渠道中,同时在开放论坛发布,智库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自动参与课题讨论并选择性提交智慧成果,提交的回报则是根据评定等级给予不同积分,积分可以兑换资金或物资支持,对于重大的“课题”则会从参与智库注册会员挑选组建课题组,开展进一步智库支持活动。

(五)智库的监评

网格化的形成实现智库产品的有效输出,对智库输出的评价也不再受传统评价体系的限制,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等需求方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格进行评价,其它参与群体或相关注册专家也可以在授权后同步进行点评和内容补充建议。同时,网格化通过技术对比,只要有智库输出就会完成自动存档和网络比对,判断内容是否已经有人提出并做出反馈,实现所有智库内容的原创性和知识产权有效保护。最后,在综合评价方面,技术层面可以邀请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定期和跟踪评价;政治层面可以邀请党政部门作为网格观察员,确保网格内容的合法与合规;社会层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鼓励全民参与和监督,实现监评的线上线下紧密结合。

网格化模式借助网络平台融合了全民参与的优势,虽然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但却并不局限于网络,网络只是智库的接口,真正落地的智库支持仍然将从线上转移到线下,通过沙龙、研讨会、圆桌的形式将智库支持转移到实践从而实现智库成果转化。同时,网格化并不是一个死板的网络平台,围绕智库建设可以开展更多有趣的智力竞赛等活动,实质上可以成为一个智库成员的游戏场,而政府、机构、企业等寻求智库支持的群体则是平台的观察员,参与者皆可更加便利地获取自身所需和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智库网格建设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微智库
微智库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