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对策

2018-04-01 04:28吴琳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国家思想大学生

吴琳琳

(滨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一、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综合能力的增强,当代中国出现了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社会转型期中,由于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由传统的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潮演变出一种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

从国内来看,中国历史上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曾经遭受到的屈辱使国人受到严重的压抑,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发展为国民对某些曾经侵略过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分外敌视,尤其是针对美国和日本的抵制,出现了许多过激行为,通过网络平台表现出来就称为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这也是每当涉及与日本和中美之间关系的事件时,大学生们情绪异常激烈的原因。

从国际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安定,综合国力增强,已经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了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美国等霸权主义国家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为了达到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他们鼓吹“中国威胁论”,阻碍中华民族发展与强大。

当代大学生社会经验浅薄,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参与政治的愿望迫切,对国内国际的形势了解不透彻;他们在政治方面的许多诉求也是不成熟的。大学生的以上特性是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主观因素。热血的大学生群体是构成“愤青”的主要部分,也是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当代大学生不认同社会发展中的某些现象,思考问题比较极端,经常通过网络或者新媒体工具宣泄自己的内心愤懑,在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候,他们维护民族的利益时不考虑方式方法,认为本民族利益与其他民族利益不可兼得,甚至侵害其他民族利益来得到更多的本民族利益。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经常与一些国际上的事件有关联,在部分极端分子的推动下,容易发展到非常偏激的境地。

二、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消极影响

(一)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情感的影响

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系国家认同之感性部分,是个体的本原观念和隶属感。中国人尤其重视“追本求源”,这种情感可以促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影响,与国家的利益一致。但是,情感并不能保证它影响的结果都是合适的、正向的,大学生对政治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假如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正向的情感没有得到激发反而被抑制,正向的情感就会变成间或表现出的对国家的隐性的顾虑和挂念。认知方面的理智性与情感发生矛盾时,情感方面经常会占上风。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的不成熟更容易导致情感优先于理智。基于情感的国家认同可能造成由我国多民族性引起的族群认同优先于国家认同,也可能造成骄傲自大,对其他国家的贬低、抗拒,情绪化战胜了理智性。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各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使得许多国家产生恐慌。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试图牵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和阻挠。这个过程中,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者认为,当国家的利益与其他国家利益矛盾时,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要通过强硬手段解决,他们在网络上采用了具有极端民族主义特点的偏激的话语形式,希望借此获得网民的拥护,获得网络上一定的话语地位。这些网络话语对于热血沸腾的爱国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煽动性,能够得到部分大学生的响应,使他们的情感更加情绪化,有时候可能导致偏激的行为。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努力和发展,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者利用这一点,宣传中国应该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可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是绝对对立的立场。他们认为中国应该走自己的路,不应该借鉴别的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应该关起门来发展,不要参与全球的发展。这种盲目自大的思想在网络传播,必定会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情感产生消极影响。

(二)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理性的影响

公民意识系国家认同之理性部分,在正向的公民意识下,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义务,自发地从事政治活动,表明个人立场及诉求。要评价大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是否认同,就要看大学生是否能够自发地参与政治活动,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是否能主动维护个人权益、采用妥当途径解决个人诉求。消沉的公民意识,对政治参与不热心,认为政治与个人没有关系,有的大学生认为政治是政府的事情,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交给他人解决,与自己无关。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者将其夸张、扩大后传播,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忽略不计。部分大学生受到这种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对社会上出现的问题深恶痛绝,他们虽然关心国家民族的大事,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他们认为仅靠自己对解决社会上这些问题无济于事。因此,在政治参与方面他们消极对待,最多在网络上发布一下言论,但不会有相应的实践,他们认为别人会去进行积极的努力和行动。

(三)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优越感的影响

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优越感可以反映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对自己的现状的满意程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中国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包括国际上经济方面的摩擦,国内法律制度等没有及时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造成的,改革开放造成的社会问题破坏了所取得的成就。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者在网络上的这些观点,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过于夸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采用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放弃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极端网络民族主义不承认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所取得的成就,坚持其偏激的观点,与抱有其他观点的人有分歧。他们的言论及观点会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优越感,这种思想所描绘和夸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对国家的优越感降低,他们对国家认同的程度也相应受到影响。

三、消除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健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

1.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当代大学生思想受到网络上和现实环境的多元思想冲击,价值观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大学生的思想,他们就会被其他不良思想动摇。目前有多种社会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潮通过各种方法尤其是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渗透,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高校应让思政课活起来,采取科技等手段丰富授课模式,以浅显易懂的话语解释高深的道理。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让大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引导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正确判断。帮助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相关实践,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把各种不良思想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抵制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同。

2.促进理论认知外化于实践认同

3.1.5 碾压 采用22 t凸块振动碾沿坝轴线方向进行碾压,碾压方式为进退错距法,错距宽度为0.27 cm。小区料即边角部位采用蛙夯进行夯实。碾压前先铺一层15 cm厚的找平层,采用小型振动碾进行碾压。

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须经由实践方能深刻领会。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也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检验,这样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才能够真实而深刻。高校在做好大学生理论教育之外,还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理解国情,加深对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社会力量及媒体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媒体环境下,微博、播客、论坛、贴吧等媒体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都传达给了大学生群体,这些信息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成为影响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因素。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和正确引导,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让大学生深入老百姓当中,到基层去,亲眼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际中的成果,亲身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以激起大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深化国家认同感。

3.运用红色资源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越的斗争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和承载着革命精神的载体,这些被称为红色资源。红色资源可以作为高校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国家认同教育,解决了思政课教育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枯燥、学生接受效果不好的问题,红色资源教育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大学生更喜闻乐见,会主动去接受其中深层的革命精神,教育效果显著。

高校可以带领大学生到红色资源教育基地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了解真实的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事迹,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感受,在这种特殊的教育氛围里激发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高校也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去了解当地的革命精神,进行社会调查等,通过大学生的主动行为增强其国家认同意识,实践中建立起的国家认同要更加稳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还要抢占网上阵地,将“互联网+”运用到红色文化上,在网络和新媒体工具上做好红色资源的教育和宣传,展示相关图片、创建红色教育网站以及设定红色教育话题讨论等,用崭新的工作方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对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作用。

(二)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各种信息和思想在世界范围的迅速传播,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国家认同造成了危机。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其加深国家认同。

1.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

高校是对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的主要机构,要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再完善传统文化课程的设计。高校应调整课程结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授给大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美德引导大学生。高校要专设传统文化课程教师,配备相应经费和设施,增加国学课程,引导大学生品读经典,设计的课程要符合大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形成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供大学生有选择的修读。另一方面,挑选传统文化之精粹丰富校园文化。高校应挑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融入到大学校园的建设和教室、宿舍等的硬件建设中,利用历史名人雕像、诗词歌赋挂画、名言警句等,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借助传统文化活动及相应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古诗、民族艺术等;专设相关学生团体,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此外,长期积累的民族精神是宝贵的财富。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熔铸成的特有民族精神,能够增强民族向心力。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高校要将之贯穿于教育和教学当中,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2.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

世界各国的发展是源自各国文化的进步,我们除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学习世界各国的外来先进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受到了严重侵蚀,尤其是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的大学生群体,最容易受到影响。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的辩证法科学看待外来文化,吸收其中的先进文化营养,为我所用,建立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要发展,就要坚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将本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之中。“吹尽狂沙始到金”,去除过时的文化,留下精华,博采众家之长,通过千锤百炼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学习和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不良价值观和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对企图动摇大学生思想的文化坚决抵制。引导大学生主动鉴别外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在与本国文化的比较中,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文化认同,以达到巩固国家认同的目的。

3.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目的都是为了建设好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第一,让核心价值观真正扎根于学生心中。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应把后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第二,要指导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提升先进文化的感召力。要教给他们科学的辩证法,让他们学会辨别形形色色的文化。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整合社会思潮,对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保证文化安全和正确方向,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信者和追随者。第三,积极进行教育创新,让学生踊跃参加先进文化实践。高校要大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师资,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发文化教育资源,研究增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新方法。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既要有理论的武装,也要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认同,大学生才能有更深厚的国家认同感。

(三)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新模式

1.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将新媒体应用于充实思政课的内容。单靠教育者的知识量是无法符合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的。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可以进行搜索、内容轻松活泼等特性,能够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原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在新媒体上进行传授,就会变得浅显易懂和乐于接受。注意贴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利用论坛、微博、微信、qq等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工具,与时俱进,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结合网上热点事件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及时给予大学生相应的指引和分析,使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自觉地正确使用马列主义等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其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将理论内化于他们的思想,进而影响其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新技术可凭借新颖的形式强化思政课效果。传统课堂上的单向理论灌输枯燥无味,大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收效果欠佳。高校要跟随形势变化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授课模式,在新媒体上展开针对专题或者热点问题的互动讨论,课堂上结合大学生接收信息的特点,利用新媒体让学生主动去搜集信息、思考问题。新媒体上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内容能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教育效果更为显著。

2.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规范,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

第一,维护高校自建的官方网络平台。高校需配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安排相关部门来负责校园网的运行和管理,建设有院校特色、符合学生定位的校园网,与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充分沟通,能够更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校园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大学生有利的信息要宣传,组织学生加强学习和广泛传播。另外,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监管,对网上的内容进行筛选,隔绝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二,将社会主流新媒体作为舆论保障。主流新媒体覆盖范围广,影响力较大,要加强主流新媒体平台建设和规范,利用其较强的影响力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号召和引领,成为建构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舆论保证。主流新媒体对青年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网络媒体,有专为大学生而设的栏目,尤其在入学和就业季,有关他们的新闻更是主流新媒体关注的重点。主流新媒体要开发大学生的专题栏目,关注他们的思想,利用官网、手机客户端、微博等形式,贴近大学生,对其进行舆论引导。在主流新媒体上应加大对国家认同相关报道的比例,以政府官方的发表言论为准,以大学生习惯的方式和从大学生的视角来进行报道,感染大学生,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增强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效果。有的主流新媒体已经尝试进行创新,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推出热点话题,让大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等,这都是主流新媒体在创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也是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手段之一。要创办和建设好爱国主义专题的网站,对网站的宣传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碎片化的信息获取特点,对新闻和设置的话题进行选择和斟酌,使其能够迅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

3.提高教育者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引导大学生国家认同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当中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引导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者应做到:

第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在最短的时间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有效设置议题。议题设置能够体现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且与其生活紧密相关,教育者掌握和提高议题设置的技巧和能力,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者要选择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置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在恰当的时间节点进行发布,尤其在社会热点问题和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发生之初就发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教育者还要对议题进行拓展和引导,从多维角度分析问题,并调动大学生积极性,让其参与讨论,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在议题设置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议题设置的形式上,也要运用大学生的语言风格和经常使用的聊天道具,尤其是大学生喜爱的图像式表达方式,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二,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强化干预网络舆论能力。网络具有隐匿性的特点,许多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内容充斥其中,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者们要及时在新媒体上发布正向的信息,关心他们的动态、想法,掌握他们喜爱的网络语言等,具备较强的互动能力,尽量解决他们提出的诸多困难,对他们的疑问尽快予以回应,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巩固其国家认同意识。

猜你喜欢
国家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大学生之歌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