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2018-04-01 04:13豆勇超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价值观

豆勇超

(1.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近年来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原因、本质、具体表现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但其研究更侧重宏观层面而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本研究着重从实证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维度入手,在加强一般理论探讨的同时,结合特定群体(高校大学生),从而使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提高青年群体对其认知与克服。本文首先以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了解并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情况;其次,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及其原因;最后,研究如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为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提供指导。

为了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现状,对江苏省四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三江学院)的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年级等进行调查、访谈,把握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影响的现状,分析并总结,探求应对方法。

一、基本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度

高校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认知程度十分有限。根据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大熟悉”“不熟悉”的占24.2%,“非常熟悉”“比较熟悉”的占18.4%,“不确定”的占57.4%。高校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知度不高,并不代表没有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在问卷调查中,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高校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正确的认知观,但是仍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对历史的质疑和混乱。在对自己是否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自我评价中,只有5.1%的高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50.4%的高校大学生否认自己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还有44.5%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在高校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途径上,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网络平台占58.4%,影视剧、书籍占18.2%,课堂教学占5.6%,学术讲座占6.2%,同学之间的讨论占4.5%,其他占7.1%,可以看出互联网平台已经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传播途径。

(二)高校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选择”的认同度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四个选择”,指的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史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有74.3%的高校大学生认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四个选择”,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观点;8.4%的大学生对“四个选择”表示不确定;有17.3%的同学不认同“四个选择”,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有大部分同学对中国的国史、国情是比较清楚的,但是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国史、国情不熟悉,甚至否定。

(三)高校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前沿阵地,是引导高校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课程,但是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接受程度并不太好。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高校大学生有29.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有34.4%的大学生仅仅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24.3%的同学仅仅是为了拿学分,有7.9%的同学认为上课时浪费时间,有4.2%的同学不确定。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只有接近30%的高校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通过以上高校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度、认同度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程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第一,部分高校大学生无意识中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传播途径;第二,高校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部分学生受到其影响并对“四个选择”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第三,高校大学生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理论辨别能力,从而无法消解该思潮的侵蚀。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危害及其主要原因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混淆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根据问卷分析,发现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戏说”、重新评判、学术探究等方式,对历史进行重新编纂,妨害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当调侃历史变成一种常态,当解构历史变成一种潮流,势必会引发高校大学生对既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识上的模糊不清,从而会导致对历史事实上的判断丧失立场,从而走向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

2.侵蚀大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重新评价”“学术研究”等旗帜,肆意曲解党史国史、任意打扮历史人物,从而达到消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对我国客观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所发生的相关人物、现象、事件的价值判断。”[1]它通过“虚无”历史和现实,从而使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出现错乱,扰乱大学生的思想,从而丧失正确的价值观。高校的部分大学生正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从而对未来产生质疑、对学习产生质疑,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中。

3.瓦解政治信仰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质疑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其目的就是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和否定改革开放,从而瓦解、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根据问卷调查分析,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政治信仰模糊不清甚至动摇、否定。如在对“你所看到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的回答中,有48.6%的大学生认为是“真实的历史”,有34.2%的大学生认为是“美化的历史”,有14.3%的认为是“被篡改的历史”,剩余的大学生认为“不确定”。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和实践证明“四个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二)主要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主要是由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大学生自身特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身特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转型进一步加速,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校大学生对近些年来暴露出的住房、环境、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表现出极大关注,希望这些问题党和国家能够彻底解决,甚至希望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然而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党的领导等产生了怀疑。历史虚无主义借着“重新评价”、重新改写等方式,力图为否定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选择”寻找历史根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对社会现实质疑的部分大学生的追捧。

2.大学生自身特征

大学阶段正是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思想可塑性比较强,喜欢涉猎新奇理论,但同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比较少,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理性思辨能力还不够强,因此,他们思想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打着“价值中立”“学术研究”等旗号,用新颖、背离客观事实的视角,很容易地来迷惑大学生。

3.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方式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重新泛起,它以多样的传播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反思历史”的旗帜,在学术探索的帽子下,兜售他们的观点。如“侵略有功论”,“重新解读”慈禧、袁世凯等,看似客观,实则公开兜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等领域以“戏说”“调侃”等手段消费历史。如“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影视作品,不但在侮辱观众的智商,也在抹杀抗日战争的艰巨性、悲壮性和沉重性。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平台扩散。在微博、微信、QQ等平台到处可以散见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观点文章,如“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其具有迷惑性、隐蔽性、碎片化等特征,使高校大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其影响而不自知。

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策略

(一)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方面指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2]这对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进一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高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以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比如高校要加强管理,学生开展的学术活动思想内容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社团活动要保持内容和形式上的健康向上。第二,要注重区分学术研究、政治原则等问题。学术研究要注意其政治立场问题,对于打着“学术研究”旗帜却兜售错误思潮的学术研究,要加以监管抵制。学术研究固然要反对泛政治化、用政治手段来解决学术问题等,但是学术研究也不能走向极端,把明显具有政治错误的思想转化为学术问题。在高校中,这种现象也会经常见到,比如“为学术而学术”,不讲政治、片面认为学术研究与政治互相不干扰;政治理论学习走形式等。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很容易让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侵蚀高校学生。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

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进行了高度浓缩。十九大报告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进一步从怎么做的角度进行落实,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42这为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用它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必须要紧扣新时代的主题和符合高校大学生的情况,采用大学生喜欢的语言、大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的契合度。“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

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单向度的灌输路径,把传统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融合起来,顺应高校大学生的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建立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话语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争夺多元背景下的舆论控制权。策划出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富有特色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栏。如南京大学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制作的微剧《神会马克思》,它用通俗易懂的模式,通过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团队的解读,让原来比较抽象晦涩的理论,用通俗易懂、学生喜爱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期都运用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标题,例如:“马克思与恩格斯:铁哥们是怎样炼成的?”“《资本论》难懂?别怕!神会马克思带你读!”从而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兴趣;另外,它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运用视频和文字两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来了解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另外,上海市委党校推出的《给90后讲讲马克思》,也是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方式,一经推出立即深受大学生喜爱,在互连网上很快就成为“网红”。第二,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媒体进行管控。加强对校园网络平台的管控力度,实行实名制注册机制,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净化网络空间。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创建高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平台。积极推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把身边带有正能量的的“小事件”“小人物”打造成优化环境、改善风气的“大舆论”。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和危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加强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教育。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泛滥,我们应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个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如领会马克思主义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立场;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的观点;领会马克思学说中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资本批判方法、矛盾分析法等,从而能把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特别是帮助大学生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奠定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除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国史、国情,领会“四个选择”之外,还应该培养大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评价和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问题。二是通过教学改革深化对社会思潮的本质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开设社会思潮专题、内容接地气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清社会思潮的本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和调研可以让大学生更加了解真实的历史。三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一方面,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社会思潮的研究,比如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社会思潮的专项课题,通过研究深化教师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开展一些社会思潮的专项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对社会思潮的本质认识。四是从小思政向大思政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也是其他课程应该具有的教育功能。挖掘各种课程的育人资源,构建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模式。如上海各高校开设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还有各专业课挖掘课程思政的资源,比较典型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课》成了一门活生生的“思政课”;山东省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进高校活动;北京推进的“名家领读经典”工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四门必修课程形成互补等,充分体现了从小思政向课程大思政转变的趋势,更好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理性辨别能力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70高校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认知程度有限。要提高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必须加强大学生自身理性辨别能力。第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当时产生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同时大学生也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通过阅读,训练大学生自身理性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能力。第二,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认识。根据数据库统计和分析,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什么并不了解,但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影响。意识形态的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就会给错误思潮留下空间。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专题性讲座、报告等,让其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使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有一个清醒认识,从而可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渗透和危害。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