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扶贫人才

2018-04-01 04:08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再次把扶贫工作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目标,明确了扶贫攻坚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并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和根本需要。

新时代扶贫脱贫的任务要求

毋庸讳言,扶贫脱贫是一项艰巨任务,更是一项长期发展问题。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存在贫困问题,也都面临扶贫脱贫的艰巨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既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新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执政党向世界作出的承诺宣言。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做好全国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庄严承诺,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绝无退路,同时还要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普遍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全面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新策略和新机制。扶贫脱贫工作是我们党的头等大事,也是头等难事,没有全国动员、全民参与和集聚全社会的力量,是难以取得胜利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继续坚持“精准扶贫”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精准脱贫”的新策略,即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创新地把各级组织的责任进行了细分和明确,确保了精准扶贫的有效运行和畅通。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扶贫攻坚的新方法、新手段,包括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报告从实际出发,要求采取“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坚”的新方法,力争通过这些新方法、新手段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之前扶贫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提出扶贫攻坚的新责任和新担当。坚决反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坚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对于财政资金的支出提出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坚持巡查制度,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就是要确保坚决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带领贫困人口奔小康。

新时代扶贫脱贫的人才需求

作为战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一线的农业院校应如何为这场伟大战役作出贡献?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如何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另辟蹊径,在扶贫攻坚战役中提出新思想和新目标,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对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员在总人口中的万分之三十到四十的比例,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足万分之一。而在相对落后的云南省,比例则更低。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从而改变穷困面貌。因而,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建设更为重要,加速农业科技应用、加速农业科技人员培养迫在眉睫。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培养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斗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对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对“人才”的要求,要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切合实际的层面,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配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的方向应着眼于以下几点,一是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掌握实用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三是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四是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五是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的推广、管理和科研工作能力,六是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

新时代农科院校的扶贫人才培养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空喊口号。所以,从更为具体的方面来说,在“人才”的培养上要有别于传统“农业科技人才”的概念。一是对学生的培养应在推广型、管理型或二者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上多做文章,使广大毕业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工作要求,而且在承担工作时能够将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应用其中,同时较为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培养方法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水平”问题,其中牵涉到培养思想、培养原则、培养手段、培养技巧和培养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二是在学生的业务培养上,既不能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也不能过于降低标准放任自流。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各个地方的贫穷程度也理解不一,特别是作为地方性的普通高等农业院校该现象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教育者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农科的硕士和博士是扶贫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扶贫战场上的生力军,他们承担着精准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的关键科技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新时代和新征程对农科研究生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标准已无法完全满足现实需要,所以对农科硕士、博士的培养也需要加大力度改革。现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大多仍是学术型的模式,即不少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于理论学习和研究,培养目标锁定在少数几个人的单一学术“研究”水平上,对学生发表什么样的文章或获得什么样专利作为培养研究生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上,唯“先进学校”经验或传统经验是瞻,一味追求所培养研究生的高学术水平,对所培养的研究生理论能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所忽视,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特别是扶贫攻坚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各界的要求,改变和增加现有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有关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了“专业学位”硕士生概念,并倡导“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各硕士培养单位广泛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生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重视实践和应用,突出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

具体到农科院校,主要指的是能够密切结合农业实际,有自己内涵的推广型、管理型或二者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当中有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硕士生以及面向广大农村的“农业推广硕士”。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需要,特别是在目前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需要,目前虽然只有“专业学位”硕士生,但“专业学位”博士生指日可待。

作为培养单位来说,要强调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是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二者只有培养规格的侧重,并无层次的高低。首先,要改变专业学位是科学学位的附庸或点缀的观念,积极宣传专业学位的重要性,使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比肩齐声。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尤其是优秀生源。其次,要在培养目标上做文章,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要能够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导师”的要求和培训,若是导师本身无专业实践经验也不会做农村工作,则难以指导学生。一种解决的办法就是强化“双导师制”,即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精准扶贫、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行政领导机关要时时监控、督促和检查。最后要强调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向下钻研,即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获得,要做到比“科学硕士”更重视实用、比本科学士更高端的人才,做到立足于专业行业、立足于实际服务能力,是高端的技能知识型人才,也是经济发展到专业型社会时代要倚重的人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是不可被替代的人士。另外,随着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调整学位类型结构,加大专业学位比例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持久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扶贫人才培养的艰巨性。首先,要培养能够长期坚守、扎根基层的工作人员。其次,要培养能推动扶贫工作的业务能手。最后,要从情感、利益、制度角度对扶贫人才进行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必要约束,形成有效的扶贫人才流失制约机制。要在扶贫工作开展中针对扶贫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硬件制约做到充分保障,形成对扶贫工作的有力支撑。对于扶贫人才遇到的怀才不遇、用人失当、潜在流失等软性障碍,要给予引导、工作方法培训、荣誉表彰激励等正向激励,保障扶贫人才心里有信仰、工作有措施、扶贫有成效。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