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个人生活与社会环境中统一的人

2018-04-01 02:14
世纪桥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个体思政政治

陈 蓉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一、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古今中外,人类发展史上交替的各个阶层无不看重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具体内容也不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革。当某一阶级在特定历史时期占据统治地位时,武力不可能帮助他们维持社会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可避免,于是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应运而生。

思政教育所需要考虑的对象是所有的社会成员,是人。确定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首先应该确定该学科是否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及需要探究的特殊矛盾。思政教育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人们的意识形态,而其研究的独特矛盾则是被研究者所处阶段社会的发展要求对比该阶段人们现实情况中具有的思想德行程度之间的矛盾。当然思政教育的研究对象并非人的全部,而是人的精神品质方面的规律性活动。其内容来源植根于人类自身具体的实践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成长,为人所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起点。

(二)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归宿

教育目的是指特定的教育者针对某些方面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集合,如按照作用对象划分的个人目的及社会目的;按照时间划分的远期目的、中期目的及近期目的等。但无论这些目的怎样划分,所要起作用的对象都是与人相关的部分。

思政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是人类从事思想政治相关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是思政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本原因。结合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影响思政教育目的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思政教育客体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及思想现实情况、目前社会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根据上述影响因素,目前学界广泛赞同的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从这些目的中我们不难看出,不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人,其最终归宿也与人密切相关。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对教育对象实行一定的言语教诲、行为教育等教育影响,使得受教育者最终达到教育者的理想状况,达成教育目标。结合制定思政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可以得出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未来发展理论的价值追求,马克思特别指出,这里所提到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中的具体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套成熟的、有体系的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本阶段相互对应的完整的、全面的、均衡的有关人的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具备丰富而深入的内容,是自由的、全方位的、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本质与完整性的实现。目前为解决上述思政教育学科特殊矛盾,所实行的思政教育是为了适应时代的社会发展必须的道德水平而设计的。当人们实际思想道德水平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时,由于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会促进社会快速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人们道德的期待值也会不断提升,人只有不断接受逐步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发展。直到最终实现这对具有特殊意义的矛盾实现相对平衡状态,即人们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水平基本相同时,就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从人自身方面来说,也就是落实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根据我国社会现在的状况,发展是第一要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热情,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党始终不放弃的追求,通过我们所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最新理论结果去教育人民、武装全党,在思想上建设起人们对民主政治的信念与决心。通过加强思政教育,明确在我国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教育人民自觉自愿的参与到中国化马克思理论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引导人民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明成果,为社会的不断进步供应智力支撑。

中国目前面临的比较重要的现实问题是贫富差距问题,这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事关国家稳定与继续发展。思政教育就是从思想上帮助人们解决这一困惑,坚持新时代科学社会的发展观,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稳定。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提醒人们不能一味只顾社会发展,还要考虑到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思政教育发挥自身作用,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使之与人的发展辩证互动从而共同发展。

三、个人生活中的人与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统一

由于思政教育的研究方向已转向人学,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所需要教育的“人”,不是简单的个人,而是个体、群体、类的集合。也就是说,人们在思政教育中要教育的是具有个体性、社会性和类特性的人。

人的类特性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划分开的性质,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人的个体性主要是人作为自己的精神存在物通过参与到整个人类社会中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人格、意志、情感等,从而形成自己的主观世界。人的社会性指的是处于社会中的人,通过在宏观的社会中参与活动、遵守相关秩序、发挥自身作用而推动社会发展。

思政教育的目的既包含实现人的全方位发展,又包括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深究其根本目标究竟是个人生活中的人还是社会环境中的人,这个问题引人思考。

(一)个人生活中的人

一方面,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即促成人的智力和身体自由的全面、多方位发展。

人与人之间天生存在差异,将个体与个体彼此区别分开的是人的个体本质,个体本质在人自身表现出来就是个性,集中体现着人的需要。人的某些需求通过劳动得以满足,然而并非每个人的劳动都可以创造出与自己需要正好匹配的产品,但他所付出的劳动必定是为了生产满足某一人本质需要的产品。此处将人的需要物化成产品,但不难看出正是人的需要引起了产品生产的需要,从而让人的劳动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抓住这种需要,要从接受教育的个体本质出发,适时思考个体全面发展需要。要提高个体生存的价值和质量,注重个人生活中的人,促使受教育个体不断向全面发展靠近。

(二)社会环境中的人

思政教育的另一方面是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就要求在社会环境中的人接受教育,发挥他们的社会性作用。人作为整个社会环境的组成人员,作为社会存在物所体现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说明人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的,而是现实存在的。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地位,在社会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与众不同的差异。思政教育正是要教育这些在社会相互交往中各自体现差异的人,使他们发挥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近几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受人学转向的影响更多偏向“人本位”,在此之前则是普遍认同“社会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政教育是以社会利益为起始点的,认为思政教育必须要以社会价值为动身点,植根社会,并且从社会中获得所需的动力与支持。这种观点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社会本位的思政教育观的合理性就在于他突出了人的社会性质。

(三)统一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不论是表现人的个体性的个人生活中的人,还是表达社会性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其本质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马克思曾指出这里的人不是他们或别人所想象的那种人,是现实中的个人。而这里现实的个人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2]也就是说这里的人是现实存在的并参与社会运作之中的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

这里所提及的人为个人生活中的人,虽然承认了人的个体性作用,但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相应的,简单的认为是社会环境中的人,则忽视了人的主体性。我们所研究的人应是这两者的统一,即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不管是个体生活中的人还是社会环境中的人都割裂了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实际上是对人进行了抽象孤立的研究。人具有意识,这是人与动物重要区别之一。人生来就是一种社会动物,劳动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根本因素。不论是具有个体意识的人,还是具有社会特性的人,都是我们进行思政教育的目标。个人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通过社会关系紧密关联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真正要实行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个体性与社会性融合的人,是个人生活中的人与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统一,是统一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猜你喜欢
个体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