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凤香
(泰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在认识与实践上已经达成了许多共识,比如,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等等。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远未达到成熟稳定,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也仅仅是一些浅认识。这些浅认识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进行,甚至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还很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主要根据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阐述创新创业教育中联系密切的五个基本问题。
众所周知的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缘起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需要。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到了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进入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经过多年连续扩招,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0%,提前5年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计划。2016年3月教育部部长在记者会上说:“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将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1]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扩招前的1999年高校毕业生数是101万人,扩招十年后达到610万人,而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是扩招前的8倍。有目共睹的是,进入大学越来越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越来越难。所以不难看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需要。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且是比较表面的一个方面。如果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改革,必然会导致两种不良的行为选择:第一,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权宜之计而选择教育的短期行为;第二,偏于创业教育而忽视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深的动因,包含在更宽广更深厚的社会需要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即将达到普及化,当数量上的扩张达到一定程度时,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发生质的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就必然要发生质的提升,因为高等教育最终由社会发展所决定,并且服务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世界经济发展已经由资本主导转移到创新主导,“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的新趋向。面对这一新形势,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场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深远的目的,就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带动社会的创新活力,进而使规模巨大的大学生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
20世纪90年代,面对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领导人就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强大的社会需要催生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199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创新教育理念,并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了多项研究与实验。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大赛正式开启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门。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3]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从帮助大学生就业的角度着眼,更应该从促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历史深度着眼,才能提高高校教育改革的自觉性与使命感,更加积极自觉地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个重大的偏向,即关注创业而忽略创新,多数高校把教育重点放在了创业教育上,对创新教育重视不足。
一方面,这是因为创新教育更加内在,涉及面更加深广,改革的难度更大。比较而言,创业教育容易着手,比如增设工作人员,增加相关课程,开展创业活动等等,改革成效也比较容易显现。另一方面,这也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出现先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虽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我国受到重视都在20世纪末,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但是初现的创新教育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而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高校。在高校的视野中,两者的出现有先后,先出现“创业教育”,而后出现“创新创业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大赛,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起始,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后来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扩展到全国。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才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把“创新创业教育”联为一体,“创新教育”由此正式进入高校的视野。正因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比创新教育早出了十多年,所以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就更深一些,教育积淀也相对更厚一点。先入为主是认识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这一点也导致了人们的认识偏差,重视创业教育而忽视创新教育。
创业与创新有区别又有联系,对创新和创业两个方面的任何偏重,都会直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偏颇,所以必须正确把握创业与创新的内在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一方面,创业与创新有区别。创新泛指一切打破常规的思想与行为,是不拘现状、勇于开拓的精神特质,更多是内在思维层面的创造;创业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开创新的事业、企业或者岗位,强调外在层面的创造。如前所述,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而创业教育缘起于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创新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而创业教育,则重在培育学生的市场化思维能力与商业实践能力,特别是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化分析能力与商业化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企业家素质。另一方面,创业与创新又密不可分。创业可以基于模仿也可以基于创新,因此创业包含模仿型创业与创新型创业。当然,创新型创业更有生命力,而即使是模仿型创业也会包含着部分创新。所以,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离不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相互依存,强烈互补。创新引领创业,创新支撑创业,因此创业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新比创业更为根本,创新为“里”,创业为“表”,有了创新意愿和创新思维,再加上实践能力和市场机遇,才能实现创业。当然,创业又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创新,因为创业是一种经济社会行为而非停留在观念思维层面,所以创业是创新走向实践的载体,是创新的实现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源头,是创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如果片面重视创业教育而忽视创新教育,会导致创业的质量与社会效益不高;反之,创业是创新的外在结果,是创新的外化与深化,如果只重视创新教育,不重视创业教育,创新就难以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
一些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理解成了“职业教育”,——为部分大学生创办企业进行的职业教育与训练,所以教育主要针对可能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内容主要集中于传授创业知识与培养财富获取的技能,忽视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几乎简化成了“企业家速成培养班”。一些高校甚至重点追求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以项目成功来代表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这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了面向部分学生的职业教育,甚至成为学校的点缀。这不可能承担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使命——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开创性个性,重视学生的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从狭义上说,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4]报告还指出:狭义的创业教育“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后来,狭义的创业教育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即“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广义的创业教育发展成为素质教育,即“主要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指导思想里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所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的是广义的“素质型”理念。因此,正如意见所要求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树立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强调把创新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素质教育,这充分表明创业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战略性作用。换言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让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5]
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创新创业为教育特征、为教育追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超越。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教育”,而非“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不是培育“项目”,而是对“人”的教育,“人”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心,是提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而不是单纯追求大学生创业。
正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的那样:高校一定要厘清自身和社会、企业的区别,“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让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创业技能等方面,而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6]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泛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转化能力。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关注有特长、想创业的学生,也要关注整个学生群体,应覆盖全部学生,贯穿所有培养周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实利教育,而是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贯穿的素质教育。
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高校大都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过程,增设了创新创业学分,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不仅传授相关知识,而且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的相关报告与讲座,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看起来创新创业教育似乎受到了高度重视,但实际上,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游离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隅,一直处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边缘,——因为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调查发现,目前多数高校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辅助性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就业的无奈之举,这是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和就业指导中心的事情,与一般教师无关。这必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各行其是,严重脱节。
高校通过增设一些课程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必要的,以突击培训、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创新创业教育就不可能深入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不能与专业教育教学相融合,这会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教育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7]。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相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必然要求。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新内涵”[8],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和有机构成”[9]。《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0]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关系到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学科与专业,而且关系到所有学科与专业。因为,即便大学生创业会受到专业与学科的制约,但创新却是全方位的。创新既可以是理论上的、观念上的,也可以是方法上的、技术上的,既可以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既可以是工商业方面,也可以是文化艺术教育等各方面。所以创新创业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面向那些与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与专业,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科与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不能仅仅面向有意创业的学生,而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学生即使不去创业,也可以时时处处创新,创新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专业教育教学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阵地,专业教育教学需要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培养基,脱离了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只能是某种技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寓于专业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11]专业教育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教学的深化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教学而孤立进行,只有根植于专业教育教学的深厚基础之中,面向专业发展的深处,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专业素质凝为一体并相得益彰。
大多数高校都能认识到,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因此组织设计好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的确,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学习训练,所以改革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和保证。但是,改革课程体系只是第一步,只是改革课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不仅与课程的组织设计相关,更与课程的实施——即教学过程相关。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都要进行根本变革,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这不仅涉及高校的教学管理层,更涉及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其意图更宏远,涉及内容更全面,变革也更深入。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以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科技能为目标,不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灌输式教育、被动式学习不能使学生形成乐于思考的习惯,更难以形成怀疑批判能力和开拓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师生具有开拓创造的精神特质,要求发挥个性与智慧,不拘一格地思考与解决问题。这必然要求突破以传授知识理论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超越简单复制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创新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的潜力。
必须肯定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的支撑,专业理论是创新创业的基石。但同时也必须要改变“重学轻术”的传统教学理念,突破单方面传授知识理论的讲授模式,更多地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大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项目研究式、参与式与案例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课外阅读、网络浏览、交流讨论等方式,立体化获取学习信息,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其次,倡导以问题为切入点强化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现实问题,分析思考并解决现实问题,引导激发其创新性。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要慎重评价,要弄清学生的观点与常规方法的异同,师生共同进行理性分析与探讨,鼓励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方式。
再次,必须突出创新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减少单纯验证性的实践,强化设计性、创新性的实践;要增加实习实训,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增加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分析问题与识别机会;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总之,教学要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创新性实践,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敢想、敢做,经历从思维创新到实践创新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尚阳.袁贵仁: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EB/OL].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10/content_37990026.htm.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105/xxgk_120174.html.
[3][10][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 //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创业教育”[N].人民政协报,2014-09-12(4).
[5][6]易鑫.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5-05-27(3).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8]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9]栾培新,盛春辉.STS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6,(3):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