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根由在人
——学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几点体会

2018-04-01 01:44:08鹿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供给发展

鹿 林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 250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丰富内涵,对于指导我们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人人的集合,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美好生活的总称。由于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向往不同,其需求也就不同,因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极为庞大的需求汇集。其中,既有大多数人共同需要的,具有共性的东西,比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需要的美好生活,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向往和夙愿。也有一些是少数人需要的,具有个性的东西,比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青年政治人才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人的追求,相对于人民而论,就是少数人的需要。对于个别人的需要却是千变万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企业家,是许多青年学生的向往;当一个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展现人生的美等等,都是美好的向往;吃一顿好饭、穿一件新衣、睡一夜酣觉等等,是有人某一时的需要,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个别人,无论是终生追求,还是一时的需要,只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应该得到尊重和努力满足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符合共同价值观要求,在共同的价值遵循中,又充分展现着人人需要的多样性、多重性、动态性、多变性等特点,这就揭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极其广泛的、是无止境的。正是在追寻着人们无穷无尽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过程中,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相对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的社会主要矛盾论述而言,“美好生活”的范畴就大大扩展了“物质文化需要”,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需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扩展,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指导思想的一贯遵循。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浩瀚的美好生活需要来自于人民,而实现对美好生活需要也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幸福是永远等不来的,需要去奋斗,“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人民的历史伟业,要用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虽然,人们所从事的行业不同,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都应该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够创造出不断丰富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昭示着人们,人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地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益,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而只有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释放劳动者智慧的能力,才能够提高劳动的质量和效益。美好生活不仅是享用,更是人人的奋斗。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需要与供给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应该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一侧,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去推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另一侧。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市场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难得机遇。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现在哪里?

一是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壮阔,变化丰富,增长迅速。由于供给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存在,导致了商品或服务还不能够有效的满足需求,才形成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不能有效满足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不充分,尤其是市场发展的不充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的不充分。资源有哪些形态?主要是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物质资源容易理解,而非物质资源却往往关注不够,尤其是对人的智慧释放和开发不足,造成了闲置、浪费。人的肉体是物质的,而依存于其中的思想、能力、智慧等因素是非物质的;体制机制、法律规章的明文规定是物质的,而在人的头脑中发挥作用,则是非物质的。人是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的共融体,身体健康是基础,而思想和实现思想是核心。在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新时代,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其根本途径是不断地解除对人的思想、智慧等非物质资源的约束,通过不断提高人的创造力,来提升人对资源配置的水平。现状是人的智慧释放不足,人的作用发挥不够,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也是人全面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尤其是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智力资源所普遍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以,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深层次的考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需求趋势越来越个性化,所以对供给方的要求就会不断升级。只有供给方能够全面、深刻、超前、充分地认识需求,不断地进行理念创新,并实现理念的创新,才能够进一步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解决供需不平衡的关键是解决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不充分。

二是需求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区域之间需求的不平衡,并且,这种不平衡将长期存在。从邓小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的战略部署,到“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宏伟壮举,都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有自然条件客观环境的问题,更是由于人才状况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导致的,“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样,人自身也存在不平衡问题。由于人的知识、阅历等因素的差异性,造成了人的需求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有些是物质条件所限所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认知不足而造成的不平衡。如:高等学校经常发生物资采购活动,其中就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一般的做法是在校园网上发出个招标公告后,就坐门待客,有三家以上投标的商家就开标,其采购商品的选择范围小,又缺少了对市场的调研,就很难做到优化,难免存在价格和质量上的问题,也难以做到物有所值,结果就不一定令人满意。如果我们能够在制定标书之前,对市场做一些了解,可能就会对采购商品的行情有更充分一些的认识,采购商品的针对性、准确性就可能更好。我们家庭的采购也是如此,对一些家庭的日常开销,不同的家庭成员,其开销的节俭情况也就不同。全职太太去市场买菜,知道市场的大体行情,习惯了货比三家,采购成本就低一些;而对于不常去市场的人,其采购成本可能就会高一些,这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对市场信息掌握的不平衡不充分所造成的。同样的商品自己比别人花钱多,常常是今天买了明天就后悔,有的商品可以退换,而有的商品不能退换,于是,就留下了长久的遗憾。如果是为了一些不值钱的小物品去花很多功夫进行比较,就占用了可用于其他方面的时间,又带来了时间的不平衡。对于那些开支较大的商品,如果是我们缺少了对市场的较好认知,就可能造成不应有的开销。孰重孰轻关键是消费者自己的抉择。解决物质丰富的问题,在于加快经济发展,而解决认知问题,在于加快认知提高。“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是党的自我提高的时代要求,而加快全民族的自我提高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更加紧迫的考验。

三是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比比皆是。为什么发展不平衡?主要是资源优化配置不充分所致,而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创新创意创造人才。有些地区曾经有过耀人的发展,而今却失去了昔日的光芒;有些企业曾经风靡一时,一夜之间却出现了重大危机;有些曾经很有成绩的人才,现如今却无所事事。问题主要不是出在存量的基础上,而是出现在创意与创意实现的增量发展上。创意哪里来?从人的头脑中来。而影响人的头脑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既有头脑本身,又有影响头脑的外部环境。所以,解放思想成为时代的重大命题。解放思想,是指解放对思想的束缚,是破除那些限制着智慧迸发的桎梏与藩篱。这既有影响人的思想解放的外部约束,如:那些落后了的条条杠杠,那些习惯了的灰色文化,那些各自为政的运行方式等等;也有内在的自我禁锢的约束,如:那些习惯了的因循守旧思维方式,那些人云亦云的随众心理,那些不思进取的懒惰心态等等。其实,无论是外在的约束,还是内在的约束,都表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果我们能够创新出激发民众智慧的体制机制性的外部环境,可能大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就会喷涌而出;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创新力,也会汇成起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之力。今日之我就非昨日之我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今天,在供需矛盾中,看似是需求侧占据着市场的主动,而实际上,影响供需矛盾变化的却是供给侧的主动作为,供给侧的能力决定了需求侧的水平。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供给侧中的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

四是需求与供给之别。供需是市场活动的两个方面,在一项市场交易中是相伴相生的双方,而在整个市场活动中,每一个市场主体又都是需求与供给的角色交替。例如:到饭店吃饭,吃者是需求方,店家是供给方,顾客满意,就可能再来。但同一个店家,相对于蔬菜、肉蛋、米面、锅碗瓢盆等商家而言,就又成了需求方,商家是供给方,合适则实现交易,不合适则另行选择。在店家的不同市场行为中,实现了供给到需求的角色转换。同样,对于那些在店家吃饭的顾客来说,吃饭时是需求方,而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按照岗位要求供给自己的劳动,又成了供给者。其实,任何市场主体都既是供给方,又是需求方,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其角色不同而已。就一次市场交易来说,需求和供给是不同的双方,而放在市场主体持续发展的活动中,却又是供给和需求的交融,供需之别只是所处市场活动的位置不同而已。在供给和需求过程中,由于资金和物流的走向不同,造成了不同角色扮演时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无论是价廉物美,还是物有所值,都是市场主体自我心理活动的不断转换,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认知能力和实现能力的提高,即:人的全面进步。

三、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全面进步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商品或服务的内容和形态如何,隐含于之中的都是人的劳动价值,供需双方依附于商品或服务实现了价值的转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人的劳动价值实现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思想解放的不平衡不充分,包括了依托于思想解放的行动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依托于行动的思想解放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式,意义极为深远。现实中,每一次市场活动都会有供需两个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就是推进每一次市场交易的供给方的改革。在整体的市场活动中,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不断角色转换,也就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对整个市场主体的结构性改革,是市场主体的价值链中每一个价值活动的改革,是每一个人素质的结构性改革。最终,汇成了全社会的结构性改革。“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成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更高形态,也就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目的所在。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由人人的全面进步汇集而成的,只有人的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提升人的劳动价值;只有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更好地释放人的价值,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在市场活动中,当我们站在需求者的角度上,往往是过多地看到供给者的不足,这是人之常情,也正是由于需求者的永不满足,才不断地推升了供给者的进步。当我们充当供给方时,又往往难以做到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需求方的诉求,放低了对自我改革的要求,滞缓了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需求方、供给方思考角度的不同,其心理体验也就不同。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思考自己的工作,其敬业心、创新力就会增强。当然,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对自身进步的懈怠,也就是对自己被淘汰的加速。因为,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过程中,谁能够敏锐地发现需求的变化,并抢得先机,谁就赢得了发展的机会;谁错失了发展的机遇,就失却价值的青睐,甚至于被市场所遗弃。在当代,速度往往比基础更重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既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推进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推进人的全面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我们应该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为载体,引申为自觉地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事业的进步促进人的进步,以人的进步升级做事的能力。

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市场活动中,也是处在为国家、社会、家庭培养人才的供给侧,也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供给侧,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也是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最鲜活的理论源泉。我们要将这一思想根植于人才培养体系,将立德树人真正地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将教书育人的职责实现到位。教授课程的知识是立德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知识,只要是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身就是立德。教育青年学生按照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就是树人。仅有专业知识的传授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真正做到成才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在课程建设中,既要充分展示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要求,更要将青年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使命,融入到课程体系的构筑之中,从不同的方面锤炼和强化“不忘初心跟党走”这一坚定的政治信念在青年学生成长中的养成。把立德树人变为师生的日常行动,并成为根植于心灵的意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人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进步中的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供给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发力供给侧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