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接受研究 促进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

2018-04-01 01:22
世纪桥 2018年1期
关键词:接受者传播者马克思主义

张 曼

(红河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理论的意义在于能成为指导群众的武器,如果理论不能掌握群众那么其意义就难以实现。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和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任何作用的。”[1](P.1515)当下的中国,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埋头苦干,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有助于团结人民,凝心聚力。当今世界,信息交流频繁,各国文化相互渗透,各种思潮互相激荡,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认同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加强马克思主义接受研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

一、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才能成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一个理论的诞生必然伴随着怎样掌握群众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掌握群众是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1872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写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十年后,马克思在给劳拉·拉法格写信时再次提到“我的理论正在那个国家迅速传播。不论在什么地方我所取得的成就都不会比这更使我愉快了。”[2](P.399)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一些怀揣救国救民梦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并将其付诸实践,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但决不是他们二人单纯的思维演绎和逻辑推理,更不是二人的闭门空想,他们是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实际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而来的。可以说,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欧洲工人运动,没有大英博物馆的庞大历史资料作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产生。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的西方思潮一起进入中国,但并未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政治生活中,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没有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没有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苦干实干,就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要回归人民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公开宣称自己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出生证的《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P.283)马克思主义不为少数人代言,始终表明无产阶级的立场,始终立足绝大多数人,正因如此,它对无产阶级,对绝大多数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号召力,也只有回归到绝大多数人中才能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才能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才能改造世界

“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不只是要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理论都是从解释世界开始,解释世界是理论的基本功能,理论也只有能彻底地解释世界才体现其科学性,同时只有在解释世界中才能看到现存世界的优势与弊端,从而找到改造世界的途径,对过去和现在的解释是通往未来的必经之路。但解释世界只是理论走完了一半历程,改造世界,才是理论的终极目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去和现实,揭示了丰富物质财富的来源,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秘密,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揭示的同时为无产阶级找到了创造新世界的途径。但理论本身无法改造世界,必须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P.9)群众是物质力量的来源,理论以文化形态存在,理论掌握了群众,才能通过影响人的思想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才能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接受才能掌握群众

(一)接受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关键

理论掌握群众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群众知道理论,这个层次是最低层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介绍,使群众接触理论,使理论进入群众的视野。这个层次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第二个层次是群众认识理论,这个层次需要对群众进行理论教育,使群众能较为深入地了解理论,准确、完整地掌握理论。这个层次是解决知多知少、知真知假的矛盾。第三个层次是群众接受理论,群众将新理论融入自己已有的思想体系中,成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新理论与旧有思想实现“融合”,这个层次是解决认同与否的矛盾。第四个层次是群众信仰理论,群众将理论作为自己分析问题的方法,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个层次是解决知行合一的矛盾。比较而言,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工作较为简单,主要涉及的是传播者或宣传者单方面。如果只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矛盾还远没有达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标和要求,而第三和第四层次才是理论掌握群众的关键,因为涉及到传播者与接受者两方面,涉及到受众的理解能力和对理论的价值判断。只有解决了第三、第四层次的矛盾,才能说理论掌握了群众。

也就是说,如果将理论掌握群众看作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的话,第三层次的接受和第四层次的信仰才是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理论掌握群众的核心是群众接受理论,并将理论融入了实际行动,而且不是理论在群众实际行动中的偶然体现,而是能体现在群众的长期活动中。

在整个理论掌握群众的系统工程中,最艰难的跨越是从第二层次的认知向第三层次的接受跨越,实现这个“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必须考察矛盾的转移。第一和第二层次主要是传播者传播和解读内容,主要矛盾是传播者和传播内容的矛盾,第三和第四层次主要是接受者接受和信仰内容,主要矛盾是接受者和接受内容的矛盾,而传播内容和接受内容是相同的,那么矛盾的转移就体现为从传播者向接受者的转移。因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关键就是实现研究范式的转移,从研究传播向研究接受转变,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接受者为中心转变。也就是说研究第一和第二层次矛盾的解决,应该坚持传播范式,研究围绕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虽然受众也会涉及,但是受众研究成为了考察传播效果的一个子内容。研究第三和第四层次矛盾的解决,应该坚持接受范式,围绕接受者、接受原因、接受者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接受者原有的思想体系等,在这里,传播也会涉及,但是对传播的考察主要是放在了影响接受的因素中。

(二)马克思主义满足群众需要才能被接受

马克思主义从进入中国开始就面临与中国人相结合的问题,能不能被中国人接受,能不能进入中国人的观念系统,能不能成为中国人行为的指南,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满足中国人的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P.11)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自主性的普遍增长,群众不会因为信任传播者就一定会接受他传播的理论,也不会因为排斥传播者就一定会远离他传播的理论,群众对理论的接受与否,与群众对传播者的判断有关系,但并非直接的正相关。群众对理论的接受与否越来越趋于理性的判断。理论的科学性、群众的需要都是影响人们接受理论的决定因素。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群众受到各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群众见之于行动的理论一定是群众接受的理论。理论的完善与受众的需要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群众往往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内在需要驱动下选择并接受某个理论,满足群众的需要是理论被群众接受的根本原因。

群众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需要,既有长远的需要,又有当前的需要,既有追求发展的需要,又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相结合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期都能被接受,都是由于与人们的需要相契合。

三、转变研究范式,加强接受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

没有群众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就不会有群众在行动上的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就无法生成。促进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要跳出传播范式的研究,转变为接受范式的研究,即加强接受研究。

(一)接受研究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的研究

接受研究是关于人对理论的接受的研究,接受源于人的需要与理论价值的吻合。但接受并非是群众与理论相遇的唯一选择,理论接受研究主要围绕接受者展开,以接受者为主体,以理论为客体,把接受过程作为考察对象。群众在面对理论时可能出现接受、反对或中立,接受只是其中一种态度。马克思主义接受研究是以群众为中心的研究,分析群众在面对马克思主义时的态度和反应,比较接受、反对、中立群体产生的原因,聚焦接受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倾向和文化结构,分析接受之后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并总结经验,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二)接受研究是系统研究

马克思主义接受研究是系统研究。研究围绕接受过程展开,涉及接受者、接受原因、接受起点、接受内容、接受渠道、接受环境、接受后的变化等。主要包括接受者的需要、接受原因、接受内容三个主要部分。

接受者是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象中分化出来的群体。马克思主义是面向大众传播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具有广泛性,但不是所有的受众都能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接受者,只有自身内在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的群众才会接受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对接受者的研究关键是对人的需要的研究。人的需要是决定能否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决定性因素,人的需要由人的物质条件决定。人的需要具有个体特征,由人所处的微观物质环境所决定;人的需要也具有群体特征,由人所处的宏观社会背景所决定。因而对接受者的研究可以分为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对接受个体中代表人物进行分析,也可以是对群体进行分析。

接受原因多样且宽泛。接受原因主要包括接受者的主观需要和影响接受者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他人的影响、某个事件的影响、文化传统的影响、社会思潮的影响、接受渠道和接受环境等。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是会有差别的,对此进行研究,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找到真正的抓手。

接受内容研究主要分析接受者面对马克思主义时的选择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在现实中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一次性完全接受所有接触到的内容,而是选择性、分阶段地接受。接受内容研究就是厘清接受者先接受什么内容,后接受什么内容,总结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借鉴。

(三)接受研究是过程研究

马克思主义接受研究是对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不同的,群众的需要是多样的,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是参差的,群众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应和态度也是多样化的,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保持不变,群众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群众对理论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研究就是将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动态的、多样的互动过程加以研究,探索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过程。接受作为过程就必然涉及接受起点问题,需要探索接受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研究,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的结合,有利于促进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下团结奋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凝心聚力。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瑞丰.尊重规律必须学习理论——论理论掌握群 众的重要现实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8).

[5]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6]李兴建,王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政治家用理论 掌握群众的一种政治活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2).

[7]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 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猜你喜欢
接受者传播者马克思主义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