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018-04-01 01:22王尚君
世纪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尚君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品质,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和融合互动的过程。在新时期和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深刻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又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实坚持和创造性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传统文化的革命性扬弃和提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新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即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现代化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深刻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封闭的理论,它的丰富和发展得益于吸收借鉴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资源和智慧结晶而得以形成的理论成果。同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它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既是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深入发展必然要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实现创造性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众多国外思潮的影响下被我国人民所接受、认可和应用,并用于指导中国的实践,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取得了理论和实践建设的伟大成果。毛主席曾指出,1917年,“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1](P.147)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全新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结晶,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革命性扬弃和创造性提升的结果。它的群众观点、实践精神、辩证法思想、共产主义理想等美好愿景都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绝知此事要躬行”、《周易》中的“简易”“不易”和“变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等思想的精神实质相契合。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对其进行了现代化的转型和创造性发展,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扬弃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些传统思想,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将“实事求是”思想发扬光大,将中国古代“小康”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深刻价值更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使“故纸堆”里的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更好地中体现出中国的话语优势。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的思想文化精神更是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离不开对世界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借鉴。同样,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积淀。历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时刻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并在实际行动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土壤、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因此,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相同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不仅要博采世界之众长,更需要批判的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需要借助这一文化资源来实现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和创造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之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科学、宗教等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巨大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各个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来充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体化和民族化,才能扩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更充分的体现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从而开辟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时刻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进一步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和整合力及感召力,进一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进一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和独特魅力。运用传统文化来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将传统文化的精神简单的移植过来,而是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和互动,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内涵,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要求,更具面向世界的全球化视野,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充分发展,为世界文化的繁荣贡献出中国的力量。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趋向与途径

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必须在坚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这一前提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根本性契合和辩证性结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真正实现二者的互动与融合,并不是用一个理论改造或兼并另一个理论的问题,而关键是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现代性阐发,认清我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要对我国数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的态度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扬弃”这一层次,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时,在综合分析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力,并结合全球形势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汲取世界文化发展之精华,加强与西方文化的良性互动,从而来实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结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1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彻底的理论,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拥护、所掌握、所运用,从而彰显出理论的物质力量,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和现实社会发展。所以,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结合新的实践发展需要,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民族化和大众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综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磨合的过程。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状况直接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精神财富,对于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引领作用。面对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进一步影响和渗透,新形势下只有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新一旧”的互动性融合,才能使思想更具指导实践的力量,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提高中华文化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从而才能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互动和创造性发展,为推动世界文明历程做出历史性贡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 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