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道德建设工作的历史回顾

2018-04-01 01:22王勃然
世纪桥 2018年1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道德建设

王勃然,安 然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在研究事物的现状并讨论其未来道路时,梳理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关注那些曾经发生的重要事件,思考其中有怎样的规律可寻,从而更好地进行当下的研究,研究道德的问题也是如此。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道德建设历程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后两个阶段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历史回顾,发掘其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道德建设以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道德作为主旋律。共产主义道德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是建立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其具体内容包括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以及我们长期作为道德体系核心的为人民服务等等。革命道德是对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和组织行为习惯的总结,其基本内容包括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共产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等等。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道德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倡导,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其建立起了牢固的社会基础,在建国初期的道德建设中不断得到践行与评价。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勾画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蓝图。1954年,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宪法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在建国初期的道德建设工作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和集体主义的原则被尤为着重的强调,在各种各样的党内文献和宣传材料当中,为人民服务的说法随处可见,并逐渐被提高到了道德建设内容的核心位置。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也是当时道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的理解利益是所有道德的原则,如何处理利益关系是道德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集体主义体现的就是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态度和回答。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专门强调了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关系的问题。集体主义的原则也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理解与支持。1952年,民主人士楚图南在讲话中曾强调:“新社会是集体主义的,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专做个人打算,计较个人得失的旧思想会妨碍国家建设,妨碍我们自己的发展,也妨碍社会的进步。”建国初期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宣传提倡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三大改造”的阻力,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得到践行与评价。毛泽东尤其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在净化党的队伍问题上,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措施。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模范人物的表彰,道德楷模的类型主要是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以他们为基点采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的道德宣传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社会关系和基础条件的变化对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样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资本等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政工作方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将伦理学等学科作为伪科学进行了取缔,以共产主义道德宣传取代之。当时的观点认为,伦理学的内容是旧社会的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把戏,其观点方法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道德发展没有借鉴意义,需要和旧道德彻底决裂。文化领域工作的影响同样颇为重要,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始终要求让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在道德层面育人的作用。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就提出了改革旧戏剧的任务,要求传统戏剧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需要。人民政府在1950年7月公布了《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等,对电影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筛查。三大改造开始之后,在文艺创作工作方面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准则,周恩来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出了明确定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结合起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对文艺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1956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放宽了对文艺领域的管制,随后,文艺工作领域曾度过了一段充满创作热情的时期。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开始,文艺领域的工作被要求和政治运动结合的更加紧密,对文艺创作主题的限定变得更加严格。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道德建设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道德和政治的联系始终非常紧密。道德宣传往往成为某项行政命令或政治运动的引导机制。但是,我们决不能将建国初期的道德建设工作看作是虚假宣传,党和国家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功绩是不能否认的,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道德的内容也足够深入人心。道德与政治的紧密互动,实际上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意识形态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道德建设工作也要与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在这样的社会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间的关系应当是毫无利害关系的同志关系,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社会主人翁,那么每个人也应该时时刻刻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去考虑,作为人“私”的那部分诉求要为“公”的内容让路,强调的是一种奉献型的道德。

奉献型的道德,承认每个人的平等地位,但不以道德主体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也不以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通过道德宣传,我们希望使作为最先进阶级的广大国有企业工人发挥最大公无私,最有纪律的奉献精神,希望集体经济中的广大农民热爱劳动并将集体放在第一位。而实现这一切的现实动因并非根源于道德主体的现实需求,而是根源于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公有制体制。奉献型道德在价值选择上是把正义放在比善更优先的位置上的。正义要求首先着眼于社会公共领域,具有强制性,善则着眼于私人领域,不具有强制性的价值选择。我们认为道德宣传将有助于美好政治制度的实现,并认为只要良好政治制度实现就会带来每个人的快乐幸福。而在这个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善”的概念所能起到的调节作用。《孟子·尽心上》中有一个典故,舜的父亲瞽叟面临追捕,舜并没有干预司法的公正,而是选择“窃负而逃,尊海滨而处,乐而忘天下”,背着父亲躲到天涯海角,因此忘却了天下事的烦恼。因为对正义的追求,舜没有干预司法运行,而真正让他感到“乐而忘天下”的是亲亲相隐的行为,是关乎私人领域的“善”的选择。忽视对“善”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当下社会很多道德滑坡现象的根源之一,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如果只追求正义的概念而忽视了对善的追求是不完整的。

三、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道德建设的总结与评价

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我们国际采取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曾经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但是在道德领域,笔者查阅的文献当中还没有明确的类似的说法。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使道德建设符合于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已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社会经济领域的状况必然会反映到道德建设上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存在抛弃了道德传统和科学研究的倾向。因此,笔者认为,对建国初期道德建设的总体评价应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评价相一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超越社会现实的情况。在当下,社会的道德建设工作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继续采用理想主义的道德宣传和道德教育绝非最佳的方案,道德建设遵循当下社会道德状况的发展实际。

[1]吴奕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3.

[2]丁业鹏.“正当优先于善”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两个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4,(3).

[3]梁宇,朱金瑞.当代中国道德功能的研究历程及若干热点问题述评[J].道德与文明,2010,(1).

[4]曹光章,林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及其启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6).

[5]刘云林.道德的结构、层次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J].探索,2005,(6).

[6]滕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J]. 人民论坛,2016,(8).

[7]葛坤.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困境和出路[J].焦作大学 学报,2012,(4).

[8]杨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发展的历史与逻辑[J].道德 与文明,2014,(2).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道德建设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