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毛泽东留下的治国智慧
——《论十大关系》的现实意义探究

2018-04-01 01:22李荣君
世纪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和国理政治国

李荣君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中心内容乃以协调发展促进治国理政,他将其分解为如何协调治国理政中的十个关系问题。围绕着如何统筹这十个关系,毛泽东阐述和开创了协调发展理论。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治国智慧,是以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为总目标、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根本方针、以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为基本方法、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的发展模式。因此,《论十大关系》的现实意义即在于运用协调发展的治国智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协调发展规范治国理政的价值目标。目标问题是原则性的问题,其实质是建设什么样的共和国的问题。《论十大关系》中所要协调的“十个问题”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P.23)的,所要实现的总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P.44)。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是二位一体的,两者互为前提,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协调发展;只有全面的协调,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协调发展必然以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价值目标。所以,这目标对于我们党治国理政意义重大:

其一,坚持治国理政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就在于提高效率和公平分配[2](P.147)。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广大人民的各方利益得以协调的和谐共和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偏离社会主义,那就会走上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要避免的。因此必须一手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本性,一手落实我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针对性地协调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其二,坚持治国理政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P.411)。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的归宿,必须全面部署实现“中国梦”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如果发展的成果为少数人独占,甚至这部分人还凌驾于社会主义共和国之上,就会背弃社会主义的本质,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目标,这样才能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如何实现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便要具体从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基本方法和根本保障着手。

二、协调发展的调动方针

协调发展造就治国理政的力量。力量问题是关于共和国建设主体的关键问题,其实质是治国理政的依靠力量和动力问题。《论十大关系》开篇便提出,协调十个问题的根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1](P.23)。只有协调各方利益,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治国理政服务;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为治国理政提供依靠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最重要是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以汇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4](P.1031)。人民群众才是治国理政的力量之源。所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

其一,治国理政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作为共和国建设的重要法宝,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力量的大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将群众组织起来,才能将“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1](P.23-24)。这样必须讲究团结的方式,要用“团结——批评——团结”[1](P.210)的公式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还要讲究团结的艺术,团结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要在团结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

其二,要调动人民群众去解决治国理政中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不仅是共和国建设中受益者,更是共和国建设的主人公。新问题的解决必须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也只有依靠人民才能为治国理政提供智力支持,才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协调发展。

三、协调发展的平衡方法

协调发展开创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方法问题实质上是用什么模式治国理政的问题,其中最关键是治国模式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毛泽东在文中提出要对苏联经验要引以为戒[1](P.23),走自己的路,从中国国情出发,协调好治国理政中的重大关系。协调发展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治国模式,便是“走自己的路”。毛泽东还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5](P.73),并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1](P.227)和“统筹兼顾、各得其所”[1](P.186)的思想。也就是说,他主张用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的方法来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所以,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为协调发展的基本方法。

其一,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对治国理政有重要意义。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治国模式。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指出:“没有全国的平衡,就会搞得天下大乱”[1](P.55)。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加强人民团结,让人民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让人民内部各方皆能均衡发展,从而促进共和国的协调发展。当今,我国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情况,我们党适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协调发展理念”,是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方法的时代体现,是党的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

其二,治国理政中要注意反对两个极端。平均主义和过分悬殊是与协调相对立的两个极端。平均主义表面看起来很“协调”,但无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无法解放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背,造成了不协调的状况;过分悬殊则是部分对整体的垄断行为,根本就没有协调,也妨碍着群众积极性的发挥,还制约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共有共治共享。两者皆无益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过分悬殊,正好处于两端的“中间”,是“那个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适度”[6](P.46)。平均主义和过分悬殊必须通过“协调”的方法来克服。

四、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协调发展彰示治国理政的根本保障。根本保障问题是共和国事业的核心问题,其实质是治国理政的领导力量问题。毛泽东在文中强调:在治国理政中,党的领导是“现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不可”[1](P.35)。协调发展是全方面的发展,要协调的问题格外的复杂,只有我们党有能力有力量做到全国的统筹兼顾,做到“全国一盘棋”[7](P.73)。因此,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所以,党的领导为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一,治国理政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上。总揽全局,就是党要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协调各方,就是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做到“全国一盘棋与地方积极性相结合”[8](P.641)。我们党是“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9](P.386)。中国国情格外复杂,只有我们党才有能力解决中国问题,我们党是唯一能有效联结和发动群众的枢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协调治国理政中的各类矛盾,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形成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合力。

其二,治国理政中要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和坚持党的领导同样重要,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和党的领导方式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党的领导必须要通过党的领导方式具体体现出来。党的领导方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在新时期,应该更加注重完善我们党领导各项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简言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协调发展”是《论十大关系》留给我们的治国智慧,也是社会主义共和国建设的根本法宝。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协调发展”,就能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张翼飞.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1993.

[8]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1992.

[9]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共和国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向共和国最闪亮的星,致敬!
共和国历次特赦钩沉
共和国的春天
共和国的春天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