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中华 潘 静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许多重要场合对爱国主义作过全面深刻的论述,这构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和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在实践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用文化凝聚爱国主义共识,用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仪式涵养爱国主义志向,用法治保护爱国主义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在许多重要场合对爱国主义作过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这构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意蕴,而且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深入探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重要特征与实践向度,对我们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这一重大论断不仅表明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且标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作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最新呈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2]这一重要论断明确把中国梦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正确把握中国梦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尤其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
中国梦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7,这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理论内涵的深刻呈现。中国梦是国家梦想,富强是其基本维度,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彰显了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国家富强,即国家富且强,富是物质上的雄厚,强是综合实力上的强大。爱国主义作为中国精神的核心维度,国家富强是其重要目标。爱国就要让国家富强起来。国家富强为新时代爱国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国家富强,就不会有国家尊严,也不会有国际话语权。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厚植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爱国主义的价值观自信。中国梦是民族梦想,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长久而深沉的追求。中华民族曾经创造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使我们深深地懂得民族复兴的意义,并深深地渴望民族复兴。民族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振兴,尤其中华文化的振兴更具根本价值。爱国主义作为民族振兴的精神元素,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爱国首先要让民族振兴起来。民族振兴为新时代爱国主义增添了自信的基础和气度。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弘扬、拓展、深化、践行爱国主义的过程。只有民族振兴起来,才能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人民素来就有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和伟大的梦想精神。人民幸福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归宿,是党的宗旨和性质的根本体现。爱国主义作为调节人之行为的伦理规范,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道德要求。爱国就要爱人民,就要让人民幸福起来。只有解决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等问题,才能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才能凝聚起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激发人民的爱国奋斗精神。中国梦也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这是爱国主义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爱国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4]237。
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总任务,它把国家、民族和个人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和人民的期盼的有机统一,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引领力。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化、大众化表达,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蕴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中国梦是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而《复兴之路》展览的核心精神就是爱国主义。《复兴之路》展览通过众多的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清晰勾勒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并接续奋斗的艰辛历程,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价值目标。因此,中国梦是在爱国主义语境下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其始终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积极培育者、先进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当前,我们要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党在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核心和示范引领作用。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创新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力量。人民虽然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但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人。作为具体的个人,身处不同的行业与领域,需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铸就爱国主义信仰,实践爱国主义行为,作出爱国主义业绩。每个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结合起来,就会汇聚起强大的爱国主义力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让国家更加富强、民族更加振兴和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价值归宿。爱国主义作为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理性呈现,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天下情怀。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爱国主义是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逻辑主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指向和精神支撑。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动力助推作用,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我们正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会遇到国内和国外、宏观和微观、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困难险阻,亟需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和支撑。面向未来,中国梦不仅是激发人民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引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价值目标。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与作为时代精神核心的改革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4]235,“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5]58。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作为一种炽热的情感,爱国主义要求国民永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情感动力;作为一种价值观,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核心、最基础的地位,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价值共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爱国主义使人们明晰善与恶、崇高与低俗等的道德要求,为实现中国梦增添道德力量;作为一种政治原则,爱国主义要求人们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的政治保障;作为一种法律规范,爱国主义能够启发人们理性表达爱国情感,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彰显爱国主义的法治权威;作为一种行为实践,爱国主义要求人们崇尚实干、力戒空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优、做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行动力。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大好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82。但是实现中国梦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甚至遭受挫折。但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牢牢抓紧历史发展的接力棒,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5]58,正确处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一代一代接续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最新呈现,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气神,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动力支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和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的统一。
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我们强调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爱国主义,是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主义;我们强调的社会主义是内蕴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我们强调的中国共产党是积极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无产阶级政党。
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的本质特征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有着清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爱国与爱党相统一,一方面是由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其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除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外,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弘扬、培育和践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爱国与爱党统一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由党的爱国主义实践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典范,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在当今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也是统一的。从近代以来的历史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因此,谈爱国就不能忘记历史,就要爱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初步结合起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最终结合,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历史巨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与爱国主义的相遇,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有了更坚实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与社会主义的相遇,也使爱国主义得到了新的升华,产生了质的飞跃,成为一种崭新的爱国主义即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6]在新时代,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其缘由在于: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既具有社会主义的特质,又蕴含爱国主义的特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不同主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结晶;此外,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新时代一切爱国主义者报效祖国的最优途径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舞台。坚持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也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总之,在历史的进程中,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强化。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区别于其他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品格。诚如习近平所言:“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这个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2]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既坚持中国立场,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突出国家核心利益,又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的统一。正如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中外记者联合采访时所说:“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7]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蕴含坚定的中国立场。中国立场是国家立场,表明的是在事关我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国家核心利益上的鲜明态度,其实质是独立自主,也就是不由外部力量左右。基于此,我们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5]29,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时,要高度警惕,树立战略思维,增强政治定力,“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8]。特别是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9],“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1]57,“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0]。对那些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坚决反对“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1],“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2],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在充分彰显中国立场的同时,又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承继着党的国际主义情怀,否定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党的使命,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2]202在这样一个希望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我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密切关注和无私帮助仍然生活在战火、动荡、饥饿、贫困中的有关国家的人民,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13]11。“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将继续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主张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13]12可见,我们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以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为己任,力促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发展,这是爱国主义在国际范围的拓展。
概言之,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鲜明的中国立场,又蕴含独特的国际主义精神,彰显宽阔的世界视野,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所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我们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此,就要用文化凝聚爱国主义共识,用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仪式涵养爱国主义志向,用法治保护爱国主义行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而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价值内核,其鲜明底色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当今社会中有一些人对爱国主义这个主旋律不认同,对其不断妖魔化、污名化,要么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么把爱国主义等同于极端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要么把爱国与卖国混淆起来,企图抹黑爱国英雄人物、为卖国人物翻案,要么把爱国主义当作世界主义,等等。这些对爱国主义的曲解、歪曲、否定、误解,不仅误导人们对爱国主义的认知,歪曲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且伤害真正爱国者的感情,侵蚀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文化自信,从根本上否定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面对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亟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矫正。这是因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文化认同是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认同,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文化凝聚爱国主义共识,一要梳理总结自古以来那些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人物和文化典籍,充分挖掘这些人物和典籍体现和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涵养人们的文化心性,增强文化认同感。二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加深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要使不同文化主体积极承担文化发展的时代责任,特别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4],凝聚爱国主义共识,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根基。
教育是塑造人之灵魂的德政工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的崇高情感不会自发产生,需要用教育来培育。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5]这一重要论述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明确了在学生心中筑牢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路径。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对象是所有中华儿女,重点则是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以激发、引导爱国情感为基础。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是从对家庭、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热爱开始的,但这种自然之爱要上升为理性自觉之爱,还需要将深厚的爱国之情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知基础之上。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解决“知”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关键。诚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当前,用教育厚植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需要用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成就,激发人们的爱国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需要用厚重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历史教育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其获得精神鼓舞、完善优良品格、养成浩然正气,反对各种否定党史、国史、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言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增强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培育国民的理性精神,使其树立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爱国心态,恰当抒发与表达爱国之情,听党话、跟党走,做一个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人。
仪式是活动,也是象征。人是仪式的主体。作为软实力的表征,类型多样、功能各异的仪式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涵养人们的爱国主义志向有着重要作用。爱国主义志向是个人心向祖国发展的意图和决心,其实质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一个人的爱国主义志向,是其成长成才的最持久动力,直接决定着人生境界的高低。当无数个体确立了爱国主义志向,就会产生社会发展所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逐渐熔铸于民族精神之中,培育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下人谋永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名言警句都是先人爱国主义志向的真实写照。在新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部分人的爱国主义志向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有的完全丧失了爱国主义志向,只关心自己的私利,不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发展,甚至侵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因此就需要用仪式涵养人的爱国主义志向。习近平强调:“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12]110我们既要通过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宪法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活动仪式帮助人们树立爱国主义志向,又要通过国家荣誉授予仪式、各种节日纪念仪式等来涵养人们的爱国主义志向,同时还要通过致敬、礼赞英雄等仪式来启迪人们的爱国主义志向。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爱国主义是情感,是志向,也是行为。作为行为层面的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感的直接显现,也是爱国主义志向的外化,其实质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理性反映。爱国主义行为不仅折射了个人或群体的精神风貌、道德素质,而且还映照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国民的差异化心态。爱国主义行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类型。用法治保护爱国主义行为,既包含以法治来支持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也包含通过法治来否定非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16]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明确规定“爱祖国”是一种美好的公德,并强调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国家”的义务,而刑法、国家安全法、国歌法、国旗法等法律对什么是合理正当的爱国主义行为、什么是非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等内容进行了纲领性的规定。尤其是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并于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表明了我国捍卫英烈精神、弘扬爱国价值观的鲜明态度,并明确了以法治手段对污蔑英烈、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的坚决态度。总之,用法治保护爱国主义行为,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各环节,要体现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的各方面,要体现在国际场合用国际法捍卫我国国家利益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