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三重特性*

2018-04-01 00:36: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资本价值观国家

李 健 吴 波

[内容提要] 当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具有理论本质的抽象性、价值标准的双重性和实践逻辑的扩张性等三重特性。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当代西方主流价值观披着“普世价值”的外衣横行世界。在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价值观推销,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服务。只有深入剖析当代西方主流价值观,透视“普世价值”的实质,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提出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性。

主流价值观是在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信仰的价值观念,是维系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纽带,蕴含于指导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之中。主流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25要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本质特点,就必须深入了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因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2]。在阶级社会里,主流价值观永远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和诉求的反映。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把自己的主流价值观描述成“普世”的,而这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惯用的一种障眼法。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资产阶级为了与广大无产阶级结成同盟共同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便将“自由、平等、博爱”等作为天赋人权进行舆论宣传。然而,当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资产阶级便将国家机器对准无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平等的运动进行了血腥镇压。究其实质,当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具有理论本质的抽象性、价值标准的双重性和实践逻辑的扩张性等三重特性。

一、理论本质的抽象性

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第一个特性是其理论本质的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抽象人性论出发进行理论演绎,而忽略了人的现实性;另一方面是从物象化的社会现实出发,而遮蔽了人的现实性。

一方面,西方主流价值观从抽象人性出发,经抽象逻辑演绎,不考虑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推导出来的价值观是没有时空条件的。但事实上,人是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价值观都是带有阶级属性和历史、时代特点的。在唯物史观看来,虽然抽象人性论的出现有其合理之处:它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作为商品货币关系的承载者所表现出来的自利性;因其强调人性共同而且平等,还具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意义。但它的缺陷是将带有资本主义印记的人性抽象为一切时代和一切地域共有的人性,进而将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了非历史的绝对化解读,将之一般化为自然合理的制度。为什么柏拉图在奴隶制条件下提出的人性论将不同等级的人赋予了不同的人性,而抽象人性论却能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断言人性平等?商品交换中的平等关系代替了奴隶制中的主仆关系,才是抽象人性论代替等级人性论的现实基础。将典型人抽象出来上升为一切时代和一切地域的人的标准,是抽象人性论的一般路径。“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3]人性不应该被独断或假设,而应该加以唯物主义的研究。既要研究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历史,以总结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性;又要研究人类自身的发展史,以探讨各个时代各种社会关系下的人性之间的区别。恩格斯详细研究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他发现对象性的劳动是将猿变成人以及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关键:“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4]没有劳动这种物质性的实践,就没有工具、语言、意识以及抽象人性论所强调的人区别于动物的自由意志。人用对象性的劳动满足自己的需求,动物只能利用现成的自然物来生存,这便是人性区别于兽性的根本所在。这一人的一般本性会在历史的发展中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形式,因为劳动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以及树立在此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全部社会关系下进行的。要想真正理解现实的人,就必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将特定性质和形式的社会关系添加到对象性劳动这一抽象本质上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从此结论出发,就必然得到这样的认识:不但不同时代的具体人性是不同的,而且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下的具体人性也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西方主流价值观从物象化的社会现实出发而遮蔽了人的现实性。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也为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所遮蔽,表现为一种物象化的社会现实。在这种物象化的社会结构下,资本成为社会运行的支配性力量,不仅资本家沦为资本的人格化,工人也被贬低为一种“交换价值”。在这种物象化的社会现实之中,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被遮蔽,人的生存状态体现为“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6]。自由对于劳动者来说,只不过是出卖劳动的自由;平等,只不过意味着作为劳动力商品的拥有者即劳动者,与作为资本的这种“物”的占有者即资本家的交换关系,即“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的形式上的平等。随着生产大发展所带来的交往的普遍化,生产领域的形式上的自由与平等,在社会生活中,演绎为自然而成的、不言自明的真理。于是就有了“天赋人权”的口号和“生而自由”的理论预设。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也衍生出虚幻的“普遍性”,这种“自由”与“平等”的“普遍性”正是基于物象化的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忽视了劳动者的现实境遇,其所倡导的自由与平等,与劳动者为资本所支配的实质内涵,恰成悖论。因此,资本构建出来的自由与平等等主流价值观的普适性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它必然包含了一个特殊情景,该情形将打破意识形态的普遍的统一,暴露其虚假性……通过‘随意’出卖其劳动力,工人失去自由——这一自由出卖行为的真正内容是工人遭受资本的奴役”[7]。在物象化的社会现实之中所产生的理论体系,不过是“虚假”社会的理论观照,在本质上忽视了人的现实性,所得出的也是高度抽象的理论观照。

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来源于抽象人性论的理论传统,另一方面与其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在抽象化的理论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双重作用下,西方主流价值观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因为这种抽象化的表达能够遮蔽其内在价值体系的虚假性,从而更具隐蔽性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二、价值标准的双重性

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第二个特点是价值标准的双重性。这种价值观内在地包含双重标准,而且选择抨击对象时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民主与自由的内在矛盾使西方主流价值观可以攻击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替任何一个国家辩护。

当代西方主流价值观批判标准的双重化,源于其所遵循的利益导向原则,其内在逻辑是资本的增殖本性,而这种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8]269它在追逐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8]683。《共产党宣言》对资本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认为资本首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高度,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9]34。这种奇迹只不过是在资本逻辑控制之下,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对于人力的野蛮使用的基础上取得的,这种“远征”也不过是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而打破生产限制的一种全球扩张。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控制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总体运行过程,从而控制了整个经济领域。资本在引领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也逐步控制了政治领域,“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9]33。寻求政治权力,是资本运行的重要条件。在发展的初期,资本的力量比较弱小,它总是借助于国家机器的力量进行原始积累。当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时,生产资料和财产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时,“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9]36。这种“政治的集中”便促成资本对政治权力的影响,并使其在政治领域中强力推行自己的意志,从而实现对政治的控制。同样,资本的控制也涉及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中,资本将利己主义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抹去了一切受人尊敬的职业的神圣光芒。与此相适应,资本试图将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价值”来对待,并迫使其他民族推行自己的文明,获得文化霸权。这是资本逐步成为社会控制力量的基本路线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利益原则逐渐成为其价值标准的重要原则:对凡是符合资本发展的体系加以扶持,使其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对违背利益原则的势力,则加以打击或诬蔑。

价值观上的双重标准在根本上是服务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外交和国家利益的,成为其在国际上打击异己的惯用策略。尽管西方领导人总是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自己的主流价值观为傲,指责其他国家的政治、外交不符合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但从近代历史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将自己的一己私利置于自身所宣扬的价值观之上的丑陋事例数不胜数。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者通常批评其他国家宣扬民族主义,高喊自由、民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但其国内的许多政策、宣传却都是民族主义的。又如,在国家问题上,自由主义者主张自由的个人通过契约形成自由民主的国家,但没有哪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向其他民族成员开放国籍资格。典型的自由民主国家,如美、英、法等国,在国籍问题上要么奉行血统主义原则,认为国民的子女才是国民;要么奉行出生地原则,认为本地出生的人才是国民;要么最多也只能接受这两种原则的某种混合。但无论是血统主义,还是出生地主义,都高度符合亲缘或祖地这些民族主义的价值及观念,与契约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在历史上,在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国家,如美国,也是典型的民族国家。自由主义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外一套;表面上是独立的理论,但其实是蒙着面纱的民族主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双重标准反映了其所谓“普世”的虚伪性。从国际政治的现实来看,西方的许多外交政策和他们所宣扬的价值观都是自相矛盾的,特别是在处理中东问题时尤为明显。比如,作为美国盟友的沙特阿拉伯似乎是美国政治话题的“禁区”,其原因无非在于沙特阿拉伯在世界石油生产和美国中东战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富有的沙特贵族还是美国造价高昂的武器和国债的大客户。尽管沙特实行的仍然是君主专政政体,没有宪法,也没有所谓的政党政治,在人权问题上甚至要求女性在银行开户必须取得自己男性监护人的同意。然而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几乎视而不见,甚至在国际舞台上为其政治体制和人权问题唱赞歌。但同为伊斯兰国家并且还实行现代议会制共和制的伊拉克的命运似乎就悲惨得多。美国布什政府以“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罪名,悍然出兵伊拉克,使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战火和动荡之中。

以利益为导向是西方主流价值观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以此为基点,将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体系和民族国家视为“友邦”,而对不符合的则采取敌视态度。这种以资本增殖为原则的狭隘利益导向,所着眼的是利益优先,最终所带来的只不过是极少数人的真正受益。

三、实践逻辑的扩张性

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第三个特点是扩张性。由于其具有抽象性而似乎可以应用于一切地方,由于其具有模糊性而好像拥有能够剥夺任何敌对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于是西方主流价值观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性。凡是与西方价值理念有异的国家,特别是与西方利益有冲突的国家,总是受到其价值观扩张渗透的压力。

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扩张性,是由资本不断寻求空间扩展而实现增殖的本性所决定的。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只有不断地扩大交往范围,并使这种交往普遍化,才能够存活。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这是因为资本只有不断地拓展价值增殖的空间,才能够不断延续。正如列斐伏尔所言:“资本主义是通过对空间加以征服和整合来维持的。”[10]《共产党宣言》形象地刻画了资本在全球扩张的图景,资本通过开辟新航路和建立大工业,形成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9]35。在这里,《共产党宣言》论述了资本空间扩张的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生产的全球化,以资本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大工业,消灭了古老民族的工业,“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9]35。资本生产的全球扩张,在客观上促进了落后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汲取了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而一旦其生产优势被赶超,甚至不惜转向逆全球化,这也是与资本逐利本性密切相关的。当前,以美国为首的逆全球化的兴起,在本质上是资本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本能反应,而这也是资本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是消费的全球化。资本的生产与增殖,是在消费顺利进行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的。为此,资本不断打破一切阻碍扩大需求的限制,“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9]35。世界消费市场的确立,是资本增殖的内在逻辑和要求。在资本逻辑的支配性结构下,日常的消费活动不仅仅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更变为资本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活动。为此,资本逻辑一方面宣扬超前消费等观念,不断突破消费的时空限制;另一方面不断制造新的消费需求,在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同时,将人们“献给一种神奇的经济和原封不动的物,以及作为物的其他所有东西(观点、娱乐、知识、文化)”[11],进而衍生出以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人与人的关系的拜物教逻辑。然而,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不仅意味着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扩展,更重要的是资本内在矛盾的扩张,即资本蕴含的对立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这也使得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更具全球影响力。资本在空间范围上的拓展,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生产体系,同时也不断输出其价值观念,为资本增殖服务。这是西方主流价值观在全球扩张的根本逻辑。

西方主流价值观事实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干涉别国内政、谋求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马克思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过:“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1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所谓的“普世价值”来谋求自身利益是资产阶级的本性使然,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552。在近代世界历史上,如果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认定哪个国家或民族不符合他们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对外不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那么他们就有权对之进行武力干涉。作为自由主义发源地的英国,就是最早对外奉行帝国主义扩张的国家。鸦片战争中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就是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并得到了自由主义代表作家之一洛克的狂热支持。在21世纪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所大肆鼓吹的价值观外交就是这种扩张性的当代表现。所谓价值观外交,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和处理国际关系时,以反映其自身价值诉求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为准则指导其外交活动,确保其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秩序中的领导地位和绝对话语权。以美国为例,输出美国价值观已成为美国领导人的竞选口号:“美国要履行世界领袖责任,首要的就是要把美国的价值观变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13]对于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理念有异甚至冲突的国家,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渗透和打压。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渗透和打压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二战结束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下,为了遏制所谓的“共产主义扩张”,美国主动出击,从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攻势,以瓦解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攻势中最突出的,就是对苏联历史和苏联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进行污名化宣传,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西方主流价值观,以反对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即便是在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依然在不断地利用价值观外交来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

苏东剧变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面旗帜。西方加强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输出和渗透的力度。我们以美国中情局制定的针对中国的“十条诫令”中的部分内容为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地向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14]如果不能认清西方主流价值的扩张性,就很难避免苏联那样的颠覆性错误。

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的抽象性、模糊性和扩张性特点,就不难理解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实际上是为西方利益服务的,其终极目标是迟滞以致终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其主要做法是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消解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社会和同胞的价值认同。例如,在国家层面,西方主流价值观宣扬“无民主,不爱国”,说只有“民主”国家才值得公民去爱,才是“理性之爱”。再如,在社会和公民层面,西方主流价值观宣扬“无自由,不敬业”,说只有在“自由”国家里财产权才有保障,敬业才是有意义的。实际上,西方国家在本国宣传爱国、敬业这些价值观的时候,也是从自己的历史出发并且通常不附加任何条件。在考察西方发达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逻辑结构、特点性质和实践结果等的基础上,不难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在将其资产阶级主流价值观进行输出时,往往披上“普世”伪装,离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共识,试图干扰民族复兴。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

我们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应对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另一方面是要在回击这种挑战中加强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积极建构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建构价值认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特点是民族性。这种价值观源于对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百余年民族复兴传统、近七十年社会主义传统和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价值共识的历史考察,而这些历史是现实的而非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特点是时代性。也就是说,这种价值观凝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共识。这与西方“普世价值”自称适用于人类历史各个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特点是自主性。一方面,它不会屈服于其他价值观的压力,不会脱离自己的民族和时代条件;另一方面,它也不会构成对其他国家价值观的威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在于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改革事业的发展,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资本价值观国家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资本策局变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第一资本观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VR 资本之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