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口语训练三步曲 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2018-03-31 09:28熊端群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感口语交际

熊端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47-02

口语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之间产生浓厚的情意,使陌生的人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意见分歧的人互相理解,消除双方的矛盾;可以使彼此怨恨的化干戈为玉帛,彼此友好相处。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口语能力在新课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怎样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成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一大课题。可是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实在令人堪忧。在校园内,如何加强孩子的口语训练,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呢?方法诸多,现在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立足文本、把握课堂、培养语感

农村的留守儿童,从小跟着老人,最早给他们语言的启蒙是这些连普通话都讲不清楚的老人,他们与孩子的交流只有最简单的生活用语,所以有许多孩子到四年级了,表达一句话时,经常会有语序颠倒,用词不当等问题。要想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奠基石。那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学生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之趣的金钥匙,它强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最终达到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的目的。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的。

1.因声求气。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会朗读的学生,他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因为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就必须做到: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触,在记忆中唤起已有的类似的生活经验,具体感受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在朗读、揣摩、领会、联想、感受、体味中受到训练,得到发展。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文中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和采用排比、恰当的比喻,把漓江之水的特点写得如此生动美丽、富有诗意,让人心驰神往。教学时可通过画面,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官认识,感受水的清澈,水的碧绿、水的恬静,再配上优美的轻音乐,把大家带入优美,富于诗意的境界,情至而发,读起来声情并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充分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悟其神的境界。

2.揣摩悟情。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透彻了,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语文课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把握好词的品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情色彩,是语感培养的又一种方法。如《七月的天山》一课中“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我抓住“浮”这个字来点拨学生。 “浮”是“漂在水上或空中”的意思,在这句话中用“浮”字夸张地来形容人在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丛中的画面,就是为了衬托野花的多,野花的密。《触摸春天》一课中的“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抓住“竟然”一词,让孩子们明白一个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敏感的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一下子就将蝴蝶拢住了,这个结果出人意料,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安静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她的身上一定也是花香浓郁,像一个花仙子,仿佛不是她去捕捉蝴蝶,而是蝴蝶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物和谐的画面呀。《乡下人家》中的“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我抓住“探”字,引导学生感悟,这里的“探”字是形容笋芽儿从土里长出来的样子,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就是让人们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这样的关键词句,在每篇课文中都有。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3.想象入境。想象是思维的无限拓展,想象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它让会飞翔的思维把语言叙述文字描写变得生动鲜活,妙趣横生,让儿童原本多姿多彩的生活融入课堂,让孩子们放宽视野,拥有最自由的想象空间,勇敢地去探求大自然的秘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契機,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悟,反复诵读,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的画面。这样,朗读时才会有感情,才能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中,“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这句话是描写没有火时人类是怎样生活的画面。我抓住“只好”这个关键词,让孩子们想象“没有火,你看到了人们都在吃哪些生的东西?”于是孩子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看到了吃连皮带毛的野鸡,有的说看到了吃腥味十足的鱼,有的看到了喝生的水,有的说吃带血的肉……孩子们说着说着,脸上露出了或作呕,或嫌弃,或恐惧等表情。孩子们通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仿佛亲眼目睹了人类没有火的悲惨生活情景,同情之心,愤怒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再读这句话,不再是简单地读出这几个文字,而是在叙说人类的悲惨,在控诉宙斯的无情与残暴。“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孩子们再通过想象人类有了火后,用火做了些什么?孩子说看到人类在用火烤鱼烤肉,我马上问“你闻到了什么?”让孩子们想象到烧肉散发出的香,又问“你来尝一尝这肉是什么味道?”让孩子们想象肉的味美。孩子们说用火驱寒取暖时,我说:“在没有火的时候,有多少人被活活的冻死,现在人类有了火,人们可以驱寒取暖了。你快快走到这堆火旁,能感受到什么?”孩子们通过这种创设的情境,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温暖,体会到有火后人类的快乐。这样两个完全不同,完全相反的画面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火”对人类的重要性,也更突显了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义举的伟大,从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二、巧用文本、读背结合、丰富积累

“厚积言有物”一个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人,一定是腹中有书的人。郭沫若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也道出了积累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意义。可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阅读的习惯,阅读量非常少,知识面窄。我们要想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只能利用好教本,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积累语言的兴趣,培养他们积累语言的能力。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积累,这一年中,我主要采取课读背结合的方式。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些妙词佳句,精品文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的范例,又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此外,语文园地中也安排了许多成语、格言、警句,熟读成诵,不仅是一种认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因些上好语文课,利用好教本,多读多背是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语言积累的坚实基础。

1.夯实字词。小学语文字词学习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关键和基础,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字词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关注课后的复习和积累。对每一课的生字,我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检测;每个语文园地中的“读读写写”“读读记记”,我会学生在周末期间先进行自我检测过关,在周一课堂上再进行全员过关。过关的方式多样化,有时老师报听写,有时在一段话中读拼音写词,有时同桌相互抽查……对于满分的同学,我会颁发“满分奖”的奖状。

2.积累好句。在一般的记叙文中,如《七月的天山》中的“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而下,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的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万年牢》中的“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麦哨》中的“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秀花。”“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些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语言生动优美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我让学生画出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3.背诵美文。对于课后要求背诵的文章,如《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生命生命》等诗歌、散文,我会要求全文背诵,主要采用课堂理解背诵,课后继续练习,组长检查过关,课堂随机亮相等方式以求得背诵记忆积累。

4.日积月累。“日积月累”的内容多为成语、歇后语、格言警句、对联等,内容简单,但含的中华文字的内涵却很丰富。因而“日积月累”不能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教学环节。我在“日积月累”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还有进行内容主题拓展,提升积累的量;由点及面,延伸阅读,让学生的积累变得更加厚实。

从一句一段一篇开始,长持以往,日积月累,孩子们对文字逐渐有了厚度,有了温度,有了自信。

三、挖掘文本、活跃课堂、加强训练

留守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薄弱,关键在于他们的交际心理存在一些障碍。他们羞于与陌生人打交道,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声音显得很胆怯。课堂教学成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师与生、生与生的口语交际实践。

1.依托语文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如《夜莺的歌声》一課,从课文的对话入手,教材演变成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分小组进行对话训练。如《普罗米修斯》一课,从“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从省略号入手,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进行拓展,说说还会看到人们还会用火做些什么。同学们可以先小组说,再选代表说,还可以开火车说,让人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有机会得到锻炼。教师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便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

2.注重教学过程,强化口语交际实践。在课堂上,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3.营造民主环境,做实口语交际训练。只有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敢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应把创设环境放在首位,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在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际。多一些“民主与平等”,多一些“和谐与融洽”,多一些“赞赏与鼓励”。

总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的训练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认清其实质,才能摸索、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语感口语交际
情景交际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