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雨明 胡婉谊 李雅财 谢嘉飞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将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换的核心,又是评价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教学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将课堂教学与电影类比,得出课堂教学三要素中教学活动实施更为重要的结论。再根据调研数据,分析不同教学模式下上述三环节重要性的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电影 区别与联系
【课题项目】广东白云学院经济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粤教高函[2016]233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38-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已成功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许多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开始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但由于处于转型发展过渡阶段,这两种教学模式还将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并存。有的教師一边在部分班级采用传统“讲授法”授课,一边又在其他班级采用“项目教学法”或“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背景下,许多教师困惑于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下,这三个环节孰轻孰重?也就是我们目前把教案检查作为最重要教学检查手段是否妥当?二是在“新老三中心”教学模式下,这三个环节重要性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问题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三环节和电影三要素的类比
教案内容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前期准备的重要部分,是一节课延续的“剧本”;教学设计是针对教案内容去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活动,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组织”和“领导”。 “课堂教学”也是展示教学的一系列“影片”。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三环节和电影三要素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有下面更深一层的关系:
1.课堂的“教案”就是电影的“剧本”。教案作为课堂教学的文本,如同电影剧本。好剧本是影片制作的基础,好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编剧创造剧本只是对人物和故事进行构造,教师编写教案只是为了实现教学目和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2.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一节课的“导演”。教学设计好比导演在影片制作过程对剧本、选角、选景的研究和调控进度等的设定。老师作为一节课的“导演”,作用表现为对课堂整体把控,对课堂气氛提前“预热”,在课堂教学上宏观调控教学进展,适当引导学习方向。
3.教学活动实施就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表演”的过程。教学活动实施好比拍摄好的影片通过播放机展示在我们眼前,观众直接面对的是演员的表演。教师和学生都是每节课的“演员”,不过和电影不同之处在于电影有NG的机会,而课堂一节课按照“剧本”和“导演指挥”走下来,几乎无法“重演”,这相当于对“课堂”上师生“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每节课成功与否同样关键在于将它呈现出来的“师生”有没有高度完美的配合和恰当的演绎。
(二)一部电影三要素重要性的分析
在电影的三要素“剧本”、“导演”、“演员”中,那一要素才是最为重要的呢?早在电影《表演论坛》2003年会中,杨亚洲作为一名资深导演和演员发表了“我始终感受到演员是最最重要的”的观点,一个演员的成功,实际上是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目前中国票房效应中,影响力最为明显都是演员,演员在电影市场上吸引观众的眼球,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的判断。
依据池建宇的《演员与导演谁更重要——中国电影票房明星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国票房受导演和演员的显著影响,导演和演员都具备一定的票房号召力,其中演员号召力尤为突出。由此我们在票房和观众关注度上可以看出演员在影片制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一席之地。另外从国内的“金像奖”、“金马奖”、“金鸡奖”,到国外“金熊奖”、“金狮奖”、“奥斯卡奖”,总是把“最佳男女主角奖”作为重头戏放在最后一刻颁发,而“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安排在前面,重视程度已见分晓。
(三)“新老三中心”模式下课堂三环节主导者的分析
1.“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三环节主导者分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较少关注甚至忽视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案编写过程中,忽视备课学生这一环节。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只注重把教学上认知目标定为教学任务的完成。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教师在借助多媒体的同时,过分依靠电子课件灌输教学重点,忽视了和学生面对面之间的教学交流。这种做法让教师重教案准备,轻视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极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思维。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案的确定者,也就是“编剧”就是教师;教学设计者,也就是“导演”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也就是“演员”,主要还是教师,教师是唯一的“主角”,课堂教学重要参与者学生一律都是配角,也就是一众“群演”而已。
2.“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三环节主导者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前期作用是把课堂气氛“预热”,事中要把学生引到主角位置,让学生主动去入戏,去学习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主导、学生主演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有主动权,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案的确定者,也就是“编剧”还是教师;从教学设计者角度考虑,教师职责转变为“总导演”,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也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因此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副导演”;最后从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角度分析,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角,走上讲台的“学生”才是真正“主角”,教师充其量只是个配角,最多排在“男(女)二”、“男(女)三”的位置。
从以上比较和分析不难得出:无论是那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三环节最重要的都应该是教学活动实施,而在不同模式下,教学活动实施者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学生重要性以及教学参与度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下均大大提升。
三、结论的验证
为说明以上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设置了问卷共四个问题进行调查。问题一:一部电影中剧本、导演、演员谁更重要;问题二:一节课中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谁更重要;问题三:一节课中老师、学生、师生共同体谁更重要;问题四:电影三要素和课堂教学三环节是否具备可比性。
根据统计可知,针对问题一,在电影的三要素中,老师群体中认为剧本更重要的占绝大多数,比率为65.71%,学生群体中认为剧本更重要的占绝大多数,比率为42.86%,但并未超过半数,而且在这个问题中,演员这一选项中占比第二,为35.71%,和占比第一的剧本相差并不远。这个答案说明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持有的态度还是有一定差距。分析一下其间的原因,教师在年龄上更显心智成熟,考虑电影更看重其故事性和内涵,而学生相对年轻,考虑这个问题标准并非单一,很多从自己的喜好出發,这也许就是为何年轻人中追星人数多、影视明星粉丝更多以年轻人为主的原因。
统计可知,针对问题二,老师群体中认为教学实施活动更重要的占绝大多数,比率为57.14%,学生群体中认为教学实施活动更重要的占绝大多数,比率达75.71%,说明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对这个问题意见虽然一致,但是差距明显。实际情况是,现实中很多课程是教研室共同备课,也就是编写好的教案是统一的,但是为什么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得到学生的肯定(评价)高低相差较大呢?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实施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差距,教师降低了课堂上教学实施的重要性,从而也就轻视了课堂上师生共同体表现,而学生的统计结果说明一节课成功与否完全从师生共同体课堂表现,也就是课堂效果来评断。
针对问题三,老师群体中认为师生共同体更重要的占绝大多数,比率为82.85%,学生群体中认为师生共同体更重要的占绝大多数,比率为88.58%,说明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对这个问题意见也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基本都是教师一言堂,基本忽视学生的存在,这也说明许多教师思想和行为具有矛盾性,一边内心清楚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像个“戏霸”,只顾自己“表演”,完全不给“群众演员”更多的表现机会;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重视自己的表现,提高自己在课堂上“分量”,角色无论大小,能完美表现才是最佳。
调查统计可知,针对问题四,老师群体认同电影和课堂教学具有可比性的占绝大多数,比率为91.43%,学生群体认同电影和课堂教学具有可比性的占绝大多数,比率为84.26%,说明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一致认为一节课的教学就如同一步电影的制作过程,这是一个特别关键的结论,不然前面三个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数据却暴露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大家把它和问题一、问题二的结果对照一下不难发现,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同意电影三要素和课堂教学三环节具备可比性,另一方面却最看重电影中的剧本,最不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教案编写,几乎可以说师生态度前后具有自相矛盾性。这一结论说明教学过程具备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容易摇摆,从比率上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容易迷失自我。更进一步说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想要一下子将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必定困难重重、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而在这个转变过程处于关键位置的教师,需要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角色定位,其次才能够有能力去引导学生思想和角色的转变。
四、小结
本文引入电影制作过程,和课堂教学相类比,分析课堂教学三环节重要性,及教师、学生、师生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旨在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得出重要结论:课堂教学不应以教案作为最重要的环节,而是要回到教学活动实施这个根本上来;应用型技术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尤其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下,更应该考虑学生学习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围绕学生学习主动性展开。
参考文献:
[1]朱卫娟.优化课堂教学的“三环节”教师之友[J].1996,(03).
[2]彭雨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工程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