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文化渗透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2018-03-31 10:07杨明杰
青年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大学

杨明杰

摘 要: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是双向的,通过交流一方面要把国外的先进思想、技术与方法引进来,另一方面还要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出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学会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与国情,进一步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就非常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于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传授主要集中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上,而对于中国文化却鲜少涉及。笔者认为,在传授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国文化的传授,要加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二、中国文化及渗透的含义

本文中所指的中国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历史和语言文字等。二是指中国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协商制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所谓渗透,是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它不能取代专门的中国文化课,也不能改变英语课程的性质,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当今社会的表达方法,比如使用英语介绍孔子与儒家思想,诸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中国经典著作及“和谐社会”“精准扶贫”“党总支”“经济特区”“小康社会”等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等,进而能够使用英语介绍与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英语课程要“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城乡建设、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以“高铁技术、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为代表的新四大发明独步世界,傲视全球,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正在显著增强,面对当今国际秩序复杂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南北经济发展失衡,局部战争不断的纷繁困扰,许多西方学者也主张从中国文化中寻找答案。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推行“一带一路”,不少西方人认为我们是在推行“新殖民主义”。要满足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求知欲,消除他们的误解,仅仅依靠专门机构的宣传与介绍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大家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文化,让他们明白我们建设“一带一路”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目的就在于推动实现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向一方面学习,应该至少包括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两个部分,而英语文化掌握也要立足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只有充分地掌握中国文化,才能准确地理解西方的文化,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一方面不会有民族自大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不会有自卑、媚外的心理,从而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

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都处在形成过程中,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又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在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中,如果不善加引导,很容易会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很容易疏远甚至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化鉴别力,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盲目崇拜和接受西方文化,树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增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实现中西文化交流的

双赢。

四、中国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从政策制定的层面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我国就应该在“课程要求”中明确地表明这一要求。现行“课程要求”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达到的3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只是在“更高要求”一部分的翻译能力中规定学生要“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这既与“要求”中所描述的教学性质与目标不符,也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不衔接之处。

(二)更新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意识不到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不少大学没有为学生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因此,高校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可增加有关中国饮食、民俗习惯等选修课程,把中国文化纳入教学体系,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输入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

(三)统筹兼顾教材、教学与课外活动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要充分发挥英语教材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功能,通过吸收母语文化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教材的内容,加入一些与中国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文章作为课文,帮助学生在中国母语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中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同时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也应考虑加入一些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训练活动。在现行教材体系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合理选材,增加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英语语料。BBC、China Daily等内容中不乏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语料,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切入点,结合所授单元的主题,拓展知识,把中国文化的渗透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要通过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认知。例如,在单词层面上,英汉两种语言具有很大的差异。以“龙(Dragon)”为例,在汉语文化里,“龙”总含有褒义的语义,蒙有一层极其尊贵、神秘的色彩,是帝王之称,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像“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藏龙卧虎和望子成龙”等带有“龙”字的成语,无不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民族还素以“龙的传人”为自豪,但是在西方民族文化中,与汉语“龙”相对应的“Dragon”引起的联想意义基本上都是贬义的。西方人认为“Dragon”是生性凶残的动物,是十恶不赦的妖怪,是邪恶的象征。“Dragon”被用来指“凶暴的人”,甚至作为“恶魔、凶神恶煞”的代名词。例如:Iwill starve him to death, the son of a dragon.(我要饿死他,这恶魔的儿子。)If you call a woman a dragon, you mean that she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残,令人讨厌)。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设母语文化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专家介绍各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可以是英语,可以是中文,通过各类讲座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社团活动也是母语文化学习的有效渠道。

(四)在翻译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学习英语的目的首先在于对外交流,而要进行对外交流就势必牵涉翻译,因此翻译在英语学习中历来受到重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主要教授英译汉的单边教学,而应强调英汉互译的双边教学。同时,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选择优秀的中国文化,让学生翻译有关中国优秀文化的材料,无形之中就向他们灌输了中国文化,而他们学会中文的英语表达,势必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既要知彼,更要知己。英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及对学生实施直接母语文化教育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母语文化传播,才能增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自信和对外传播意识,使他们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正光,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2]杨红英.注重中国文化导入与渗透,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當代教育论坛,2008(5).

[3]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2009(3).

[4]于鸿雁.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海外英语,2012(6).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