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明]洪应明
出版社: 中华纺织出版社
《菜根谭》,是一部语录体小品文集,为明代隐士洪应明所作。书中的文字简练隽永,充满了古人的智慧与哲思。它犹如国学经典中一朵常开不败的花,不紧不慢地散发着香气,拯救了那个浮躁、空虚的我,成为我的精神寄托。
初读《菜根谭》,因为内心烦闷而无所事事。看到书名,我心下琢磨:菜根,菜根,入口微苦,咀嚼后方知其淡而有味。又读了几句,斟酌良久,菜根不正是人生吗?此时我已毫无倦意,一口气读了十几页,但终究因年岁太小,心智不够成熟,看着注释,才略懂其中一二。
再读《菜根谭》,是抱着对国学经典的渴求,明白了书里原来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它教我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成为一个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忍、处世恬淡的人。在细细品味字词之时,我已渐渐褪去了原本的稚嫩,如一朵漂泊的蒲公英,在《菜根谭》中寻觅到了灵魂的归属。
三读《菜根谭》,是为了坚定自己的意志。我轻轻拂去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老师。我最喜欢其中的一段话:“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唯有“栖心元默”,唯有沉下心来,静静品读《菜根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才算得上真正体味了《菜根谭》的良苦用心,才对得起我与《菜根谭》的一次次邂逅。化用鲁迅先生的话,人生得一“好书”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倪萍在《姥姥语录》中曾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
我相信,总有一天,菜根也能熬成美味的汤。
[指导老师 吴巧阳]
《第七天》
相信很多同学都读过余华的《活着》,对主人公福贵苦难的一生感慨颇深。而《第七天》带给我的震撼,绝不亚于《活着》。
在《第七天》中,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杨飞在死后七日的见闻,其中有涉及亲情、爱情、友情等诸多方面的故事。余华曾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第七天》取材于现实生活,内容涉及广泛,譬如贫富分化、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食品安全、城市“鼠族”等各种社会问题,由主人公杨飞在另一个世界把现实世界的种种像倒影一样娓娓道来。“和现实不同的是,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从死而平等。”余华试图通过对死者世界的塑造,与现实世界相对比,从而反衬出现实的荒诞与无情、残酷与冰冷,讲述生命的幸福和苦难。
但全书最吸引我的部分不在于对现实世界的残酷揭露,而是那藏在冰冷背后的人性的温情。读到杨飞与养父杨金彪的故事时,我仿佛感到人物近在眼前。养父给杨飞量身高的场景让我不禁回想起从前,父母让我贴墙而立,发现在我头顶上划下的划痕又高了的时候,也会露出由衷的笑容。原来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即便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亲情,这份爱的重量却一点也不轻。
又如伍超和鼠妹这对生活在最底層的情侣之间的爱情也让人动容,让我明白原来爱就是相互之间毫无保留的付出和最大限度的宽容。再如写现实中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李姓男子和警察张刚,“他们之间的仇恨也没有超越过生与死的边境线,仇恨被阻挡在那个离去的世界里”。他们俩在另一个世界里一笑泯恩仇,竟成了最好的棋友,让人不禁为他们的结局感到欣慰。唯愿天下所有的仇恨皆是泡影,在那一边都可以释怀……
书里的一个个故事都包含着温情的桥段,就像身处黑暗中,哪怕只有一束小小的火苗也能驱散黑暗,照亮人们的心田。
我捧着那束小小的火苗,在晨光里看到了希望。
[指导老师 郑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