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辉 杨斌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剖宫产的12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麻醉(对照组,64例)与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64例)的麻醉效果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了上述麻醉方式后,其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14.06%,对照组为29.6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应用于剖宫产产妇,能够尽快起到麻醉阻滞效果、延长阻滞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关键词】剖宫产;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2..02
临床上在对剖宫产患者实施麻醉往往有着较为特殊的要求,产妇在接受麻醉后将会发生低血压,同时增大的子宫也将会在丧失韧带支持后压迫下腔静脉,使得回心血量下降[1]。因而,临床上在实施麻醉及手术之时确保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将是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所在。本文探讨了在剖宫产中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实施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所选取的目标对象均为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所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将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5±3.2)岁;体质量51~72 kg,
平均(60.1±8.2)kg。对照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9.2±3.4)岁;体质量53~71 kg,平均(61.2±8.0)kg。两组患者的各项常规统计数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可开展对比研究(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均采取常规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取左侧卧位实施腰硬联合穿刺,于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再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导入蛛网膜下腔麻醉针,观察到脑脊液后于鞘内注射麻醉药。对照组:选用10 mg浓度含量为0.75%的罗呱卡因注射。观察组:选用7.5 mg浓度含量为0.75%的罗呱卡因与5μg舒芬太尼注射。两组患者均添加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达到2 mL,注射完成后采用针刺法判断麻醉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并记录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采用Bromage评分评判其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②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在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了相应的麻醉方式后,其中觀察组产后共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情况,其中有6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了尿潴留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6%。对照组产后共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情况,其中有13例出现恶心、呕吐,6例出现了尿潴留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69%。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x2=4.571,P<0.05)。
3 讨 论
鉴于剖宫产手术的特殊性,在临床上需达到诱导期短、麻醉效果明确、肌松性好、无术后麻醉残留等要求[2]。因此常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产妇在接受麻醉后将会发生低血压,同时增大的子宫也将会在丧失韧带支持后压迫下腔静脉,使得回心血量下降,并也将由此发生低血压情况,导致冠状动脉出现供血不足胎儿将会面临缺氧危险。因此为保障母婴安全,多采取蛛网膜下腔麻醉方式[3]。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应用于剖宫产产妇,起到了较快的麻醉阻滞效果、且阻滞时间较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鸿莉,晋雅玲,李玲霞,等.高低比重罗哌卡因的联合应用对脊髓麻醉剖宫产孕妇血流动力学特征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45(12):2015-2018.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