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亮 李晓津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需求趋向多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由单个企业之间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間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落后的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如何有效提高供应链的管理就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本文从改造传统供应链管理为出发点,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剖析,指出其问题所在,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对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契机,并利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一系列新的思维方式和改进工具提出了对供应链管理的改善措施。最后以牛鞭效应为例进行了重点介绍。
关键词:牛鞭效应 互联网模式 供应链管理 云计算
供应链管理发展以来,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各种资源就一直受到三方面的主导,主要是客户服务的满意程度、资源方面的整合成本和整合后运营的收益。所以,发展中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其中牛鞭效应一直是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
牛鞭效应的存在和研究现状
(一)牛鞭效应的存在
牛鞭效应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宝洁公司发现的。宝洁公司在对它们的一款畅销的婴儿尿布产品——“帮宝适”的销售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零售商店的销售统计虽然存在着波动,但并不强烈,然而分销商的订单却存在着强烈的波动,而当宝洁公司进一步检查自己给供应商的订单时发现波动更加强烈。这表明市场上的需求信息在被向上游企业传递时,它的波动变得越来越大,产生了信息扭曲现象,在图形上呈现时很像一根甩起的牛鞭,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描述的是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最终所接受到的订单比终端的客户实际需求具有更大的方差的现象(即需求信息现象)。
(二)牛鞭效应的研究现状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发展中的长久存在的一大难题。国内外对于如何有效减小或弱化牛鞭效应带来的影响的研究也一直是持续不断。Towill(1991)等认为供应链中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偏向独立进行是导致牛鞭效应的原因。Yu(2001)等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供应链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包含单个零售商和制造商。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了分开进行控制的情况、协调多种信息的情况和集中控制情况三种不同的信息共享模式来优化库存。达庆利(2003)主要是从契约方面进行思考,他认为可以加强整个供应链上的协调,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激励制度,实行有效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甚至消除牛鞭效应。梁宁和张铭锐(2009)对牛鞭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综合以往研究认为可以通过确定合理的供应链层次、提高预测精度和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等措施来减弱牛鞭效应。胡世清(2014)对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信息共享、短期博弈和战略合作三点对策。陈正阳(2016)则对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和构建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下,需求驱动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模式,柔性化将是主要的趋势。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30多年来,全球产业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主要体现在竞争内容上,其根源是技术的发展革新和全球化下的产业分工,使得许多企业由单独的经营者转变为链条组织的组织者和集成者。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企业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高效供应链管理作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以至于在学术界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利用已经有效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被看成是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它可以大幅降低运行成本和费用,从优化业务流程出发,在信息的流通和获取上极大缩短时间和加大准确性,减少了人为的失误,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损失,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提高。目前信息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GIS技术、EDI技术、条形码技术、GPS技术等。
在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层次上除了对以上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外,同时也包括运用于链接和整合企业内部、上下游以及帮助企业包括第三方企业的管理者做出实时决策的一些信息系统和工具,包括了ERP系统、B2B业务集成系统、BI系统以及POS系统等。
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一)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多重需求预测。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预测需求信息时,为保证市场供应,再加上需求信息传递不畅和不实,各节点企业在对实际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时都会加上一个安全库存,结果在这种多重预测下形成了牛鞭效应。
批量生产、订购。为了达到生产和运输上的规模效应,一些企业会进行批量的订购或生产,以积压一定库存的方式来获取较低的采购成本和生产效率。其结果是库存量远远大于市场的实际需求量,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产品更新换代,这些节点企业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就此破产倒闭。
价格浮动和促销优惠。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一些企业尤其是零售商,往往会为了吸引消费者和扩大市场份额等搞一些促销优惠活动,而向上游企业传递较大的需求,制造商往往不知道这是促销,可能会以为是销量好以增加产能和库存来应对;一旦促销停止,需求下降而制造商已增加了产能,便积压了大量的库存。
限量配给导致的下游节点企业的博弈过程。当市场上某种产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且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而预计的供应商供应量不足时,下游的节点企业为了争取较大的市场供给量,在向上游企业传递需求信息时往往会人为扩大需求信息,形成虚假的需求信息从而导致各级库存的增加。
(二)牛鞭效应的危害
库存积压。供应链会产生大量的库存,其中由牛鞭效应引起的为多。一般情况下,零售商在预测顾客需求时会加上一个安全库存向其上游的分销商发出订货,而分销商在向上游企业发出订货时又会加上一个自己的安全库存,再加上链上信息传递失真就会进一步加大各个上游节点企业的库存水平,以应对缺货现象的产生,因此导致过量库存。
运输成本的增加。由于牛鞭效应的存在,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运输需求会随着订单的波动而波动。在不同的节点之间,企业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或者运力剩余,或者运力短缺,但是无论哪一种,都会相应的增加运输成本。
导致实际的需求小于制造商设计的生产能力。整个链条的平均需求如果保持不变,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直接受到需求波动程度的影响。牛鞭效应扭曲了需求信息,需求信息被放大,制造商根据放大的信息制定生产计划,增大生产能力,结果是实际需求小于生产量,生产能力利用率不高。
客户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服务水平差。牛鞭效应导致的扭曲需求信息会使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很难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企业的生产能力被过度使用和闲置、浪费,从而产生剩余短缺的现象,导致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大幅降低,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下降。
互联网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互联网模式的概况
互联网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深入到人类的方方面面,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互联网模式开始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和倡导,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新常态”时期,互联网模式成为企业进行变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线化和数据化,且主要是针对传统产业的,同时也是对传统产业的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它是从内涵上重新定义了信息化的概念。互联网模式下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基于“云、网、端”的基础设施。“云”主要指的是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生产效率要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商业模式要进行不断的创新,都需要依赖对数据的利用能力。“网”不仅包括现有的互联网,还进一步拓展到了物联网领域,网络扩展其承载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其所在的潜在价值也被持续挖掘。“端”包括了用户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传感器、可穿戴的设备,乃至以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端是数据的收集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面。
基于数据资源的生产要素。人类社会中各项活动离不开数据,人类产生数据、使用数据也传递数据。在这个时代下信息共享突破了组织和地域的边界,信息总量爆炸,同时信息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究其本质都是对数据在个体上的依附进行了松绑,使得数据得以充分流动和使用,最终极大提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基于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分工体系。信息(数据)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的提高,加速在各个产业中的渗透。由此产品在生产和交易时的成本被有效降低了,从而深刻影响了经济的形态。信息技术上的革命为社会分工协同提供了必要、高效、廉价的信息工具,也改变了消费者的信息能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的格局替代了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和销售格局。
(二)互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提升
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依然比较明显,特别是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充分暴露了我国供应链在管理上的问题。其中信息化水平问题是目前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上的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对原有的纸质化处理方式进行了信息化改革,采用电子化方式建立起了信息化平台和集成系统,更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先进技术的采用方式和信息化技术的先进程度。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链条上各个企业没有得到有效的信息共享,一旦需要和外部进行信息交互和共享时就会产生问题,形成“信息孤岛”。
有效的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缓解牛鞭效应的必然选择,而传统的信息技术和系统搭建的信息共享平台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了。互联网的普及和模式的发展,真正为供应链上信息的共享搭建了一个统一的平台(见图1)。
互联网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对牛鞭效应的弱化
随着“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弱化牛鞭效应的设想模式即形成以“云”为信息共享平台的第三方信息共享模式。
在该模式下,由相对独立的、未参与供应链交易的互联网“云”企业承担信息汇集和共享的角色,以提供信息服务为其主要的业务方向,不对业务流程进行擅自再造,仅根据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企业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这样的第三方的“云”,就是把供应链上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储存、分析和计算,形成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所需的信息,像公共资源一样,通过网络配送给各企业。这种情况下,供应链上的企业就不再需要购置、维护和管理其他的软件和硬件,整个过程就像自来水管道供水、电力网输电一样。总的来说就是把数据托付给服务商,在需要的时候,云服务商再把数据和计算的信息以及能力一并输送给需要的企业。
针对牛鞭效应产生的四个原因,可以利用互联网模式下互联网思维和工具提供具体的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是对于在需求上形成的多重预测,可以利用现在的大数据技术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具体方案是将整个供应鏈上产生的有关需求上的数据和信息上传到云平台上,以后台模式对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有效性分析。以客户需求端产生的数据为标准,主要削弱各个环节上的安全库存,建立一个适用整个链条的标准的库存模型。
二是对于批量生产、订购形成的牛鞭效应,可以利用覆盖第三方物流的云物流服务平台进行物流和库存外包,目前比较成熟的市场模式有菜鸟网络建立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可以利用这种基于云的物流平台进行第三方物流的配送模式,从而将整个物流和库存环节的成本最小化,同时将资源分配在本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提高自身的效益和效率,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是对于由价格浮动和促销优惠形成的牛鞭效应,在互联网模式下首先要改造的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各个节点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合作和共享是有限的,一旦有机会各个企业总是会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危害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所以必须以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的思维进行改造,形成开发、共享、包容的思维理念,着重培养客户思维模式,以消费者为主导,强调融合和共赢。
四是对于限量供给造成的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利益驱动和信息共享上缺失,对此首先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改造,不仅注重短期利润还必须考虑到长期的利益,以加强客户体验为出发点,对市场进行合理的估计和分配,形成小而美的经营理念,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同时加快形成互联网模式下的O2O模式,形成线下与线上的互动,线上和线下的一体化运作,各个节点企业都应该以有效的线上对接线下的实体。
参考文献:
1.陈明蔚,陈福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20)
2.赵云燕.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07(8)
3.于晓霖.供应链牛鞭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4.丁俊发.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2013)[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5.厉嘉玲,马国龙.供应链管理[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6.达庆利,张钦,沈厚才.供应链中牛鞭效应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3,6(3)
7.胡世清.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失真及应对策略研究[J].才智,2014(17)
8.孙淑生,刘会颖.供应链管理中有效实现信息共享的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