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三物理课本所说,试电笔氖管发光是由于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与生活中现象不太符合,于是经过多次实验探究和查阅大学物理电磁学后,得出问题的完整解释和对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试电笔 电容 孤立导体
在初三《家庭电路》这一课中,判断火线和零线时,使用的是试电笔。书上说,当试电笔笔尖接触火线时,氖管发光,是因为电流经过笔尖、电阻、氖管、弹簧,再经过人体流向大地,流到零线,与电源构成闭合电路,氖管就会发光。
课后马上就有学生就向我提问:如果人站在干燥的椅子上,氖管会发光吗?于是我带着学生做了以下实验:1)穿着鞋站在地面上,试电笔笔尖接触火线,手按住笔卡,观察到氖管发光。2)站在干燥椅子上,试电笔笔尖接触火线,手按住笔卡,观察到氖管仍发光。
学生惊讶地提出疑问:干燥的椅子不是绝缘体吗?为什么会有电流流过呢?
根据平行板电容公式:
可知,其他因素不变时,极板(导体)面积越大,电容越大,充放电能力越强,因此人的手没有按住笔卡时,笔卡的面积很小,与大地形成的电容很小,充放电的能力很弱,氖管不发光。当手按住笔卡时,人成为极板,人的面积大得多,与地形成的电容大得多,于是充放电能力强得多,氖管发光。但有学生提出新的疑问。
疑问1:通过氖管的电流大小,跟人与大地的距离有关吗?
当人手按笔卡,跳起来时,发现氖管的亮度并没有减弱。当人手按笔卡,站在更高的干燥木椅子上时,发现氖管的亮度没有变化!所以通过氖管的电流大小,跟人与大地的距离无关,此现象不符合平行板电容公式!
恰恰形成对比的是:人与笔卡之间形成的电容,对氖管的发光影响更明显。我将橡胶手套套在笔卡上发现氖管不发光。然后我又隔着橡胶手套将手指按在笔卡上,发现笔卡发光了,我将它折叠,当折叠到8层时,试电笔就不发光了。这种现象就符合平行板电容的公式。
疑问2:通过氖管的电流大小,跟笔卡所接触导体(人)的表面积有关吗?
其他导体与笔卡接触,一般不会出现氖管发光的现象,是不是由于生活中的导体面积远小于人的表面积呢?下面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要控制质量不变,能方便改变表面积的材料,我想到的是锡纸。我先用一小块锡纸做实验:裁了一张边长为30cm正方形锡纸并铺开,用细绳吊起来(如图)。细绳我用试电笔测过,不会让氖管发光。然而这张铺开的锡纸却可以让氖管发光(如图)。再把锡纸折叠成一小块,这样氖管发光的亮度明显变暗了!
为了再次确认和对比,我把5米的锡纸拉开吊起来,用试电笔笔卡接触锡纸拍照记录氖管亮度(如图),用手直接接触笔卡,拍照记录氖管亮度,进行比较,亮度相差不大。可以说明,氖管的亮度,也就是通过氖管的电流大小跟笔卡所接触的导体表面积有关,导体表面积越大,通过氖管的电流就越大,氖管越亮。
然后,我又查阅了大学物理电磁学[1]关于电容的概念得知,孤立的导体也有一定的电容,其定义为:
C=
其中q表示电量,U表示电位(电势),那么电容的物理意义是使导体每升高单位电位所需的电量。如果将孤立导体看作是一个半径为R的球体,那么其电位:
U= =
那么代入孤立导体电容定义式,就得出C=4R。说明孤立导体的电容只与导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
虽然,我做实验时的导体不是一个球状的,但我只改变了锡纸的形状,第一次是张开,第二次是折成一小块,这两次的形状的对比很极端,可以反映出形状的改变,其实是带来了表面积的变化,而带电体在静电平衡时的电荷分布是在导体的表面上的,因此不难理解电容在充电动态过程中电荷分布趋向于导体的表面。这样推想而知,表面积越大的导体,容纳电荷的本领就越强,因此电容就越大。
总结上述,在日常生活中,人穿着鞋,拿着试电笔测火线时,试电笔氖管发光,电流一般不会经人体流入大地。而是因为人体就可以看作是一個孤立的导体,孤立的导体就有电容,而且人体的电势比氖管另一端的电势要低,所以电荷就会作周期性定向移动,从人体流进流出,从而消耗了电能,使试电笔有持续的电流通过,于是氖管发光。而一般的导体,表面积远小于人体,电容就很小,就没有足够的电流通过氖管,因此氖管就不会发光。
到此,试电笔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在这过程中教学的思考还意犹未尽。一方面是教材的处理,另一方面是实验的改进。
首先讲教材的处理。初三课本P37页第四行,这是初中阶段的电流定义。在P38第三行,这里讲的电路中的“电流”,电流方向是不变的!在这一节的学习里,往往学生只会理解成:“闭合电路,才有电流”。由于学生知识架构的局限,要在这一节里把电流概念一步到位讲清楚也不太可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找机会把学生脑海中的电流概念打破和再造!
在初三课本P88,图18.1-1中,写到“50~”表示这个电能表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说明有些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是会周期变化的,例如生活中家庭电路。这时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电流概念:电流的形成是由于电路中的电源(电压)给了自由电荷一个方向的推动力,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如果电源所给这个推动力的方向周期变化,那么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就会周期改变,从而电流的方向也就周期改变的。
在这个教学思路下,我制作了一个可以类比电压周期变化情况的装置,如图,两个水瓶,其中一个瓶子A装上水,用手拿高一个瓶子,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水就会从一个瓶子A流向另一个瓶子B,同时,我慢慢抬高瓶子A,直到A中的水几乎流完,于是把B抬高A下降,结果B中的水又流回A,这样反复操作,水流方向就周期变化了
用这个实验可以类比说明,只要电容足够大,就有足够的电流使试电笔上的氖管发光。
参考文献
[1]赵凯华.电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3.
[2]崔元顺,周淮玲.给定形状孤立导体平板电容的计算[J].大学物理,1995(04):10.
作者简介:黎永全(1979.01-),男,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