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英
厌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受,进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学生一旦产生厌学情绪,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苦闷感,甚至抵触学习;与此同时,对教师和家长也会呈现逆反心理,甚至抵触情绪;厌学的学生还会时常伴有一些品行问题,严重时还会出现例如不乐意上学、旷课、逃学等现象,因此,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学生厌学的表现
1. 在思想上呈现出厌学的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通常情况下,孩子到学校学习知识,接受老师的知识上、思想上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质。而一个厌学的孩子在思想上会表现出不把学习当成是求知的课堂,从而认真对待,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烦恼、负担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他个人从心里是本不愿意学习,不乐意来到学校的,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又不得不勉强地去应付学习,即使人在教室,却心不在教室。这种在思想上就已经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有厌学心理障碍的学生,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是不可能学到较多知识的。
2. 在行动上呈现厌学的表现。一个人思想上的厌学必然会导致行动上的厌学,而行动上的厌学则主要表现在“懒惰”上,在学习上的任务都是应付对待甚至置之不理。例如当老师讲课时他没兴趣听,做一些小动作,不是在跟别人小声讲话就是自己在乱涂乱画;当老师向他提问时,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他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不知所言;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要么找出各种理由进行推搪和拖延,忘记做了,做了忘记带回来了,假如实在隐瞒不了的就敷衍一下。有的把字写的歪七扭八,潦潦草草,字迹很难让老师看明白,经常作业抄一些漏一些,错字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做作业根本不去动脑筋思考,总是抄袭别人的来应付老师、家长。这些孩子的学习根本是一种被动的表现。正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二、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1. 学生自身因素导致厌学 “定力”不足。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尚未完全,对于外界的好奇心比较重,好动且贪玩,这样的心理发展与严肃枯味的学习氛围相矛盾。
性别差异。在调查时还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厌学,这主要因为男生的学习目的往往没有女生明确,更容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没有女生集中,而且男生的“要面子”心理比女生严重,不善于同父母和老师交流。
自卑心理。由于缺乏周边人的鼓励,许多学生的自我认知力无法发展,不懂得如何自我肯定,导致认知内驱力不足,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学习能力不足。有些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有的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导致学习状态较差,学习效率低下。另外,有些孩子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人际关系紧张,感到在学校没有朋友,找不到归属感,厌学情绪也会产生。
2. 家庭因素导致厌学
据班级调查数据得知:一个班单亲家庭占9%,单亲家庭中厌学孩子占绝大多数;有些父母工作太忙,孩子由爷爷奶奶带,这部分留守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会出现厌学情绪。另外,由于父母工作需要,有的孩子跟从父母从外地转学过来,加上各地区各学校教学要求、教育方法不一致,所以造成部分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困难,能力差,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考虑孩子的自身能力,盲目进行超前教育,课余时间学英语、学书法、学舞蹈、弹琴……安排得紧紧张张,总认为不多学点东西就会落在别人后面,结果造成正式课程要求的知识学不透,自学能力差,考试成绩不好,强大的高压圈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3. 学校教育因素导致厌学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导致有些孩子跟不上节奏。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心理。教学内容不丰富,讲课照本宣科,听了收获不大,听着没劲。学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量化学习成风,不能全面地考虑学生的情绪反应。
4. 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厌学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大环境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电子产品的大规模呈现,如果引导不当,孩子很容易受到侵蚀。另外也有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例如认为学习无用,知识不重要,没读几天书、不识几个字的人步入商海,却通过各种手段赚大钱,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影响是巨大的。
三、学生厌学的辅导方法
1. 尊重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厌学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有偏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可是,在一些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厌学的学生当成“后进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厌学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厌学孩子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爱心融化厌学孩子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梁。
班里有个女同学李嘉仪可能家庭是单亲,家长平时管教得比较少,所以各科成绩都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从对她几次谈话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特别笨,智力不如人,老师、同学会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学。针对她的思想,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对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常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她感受到“老师关心帮助我,爱我”的温暖;从而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在班里又听到了她和同学玩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2. 热情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是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他们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作为施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厌学孩子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厌学的孩子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厌学的孩子会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厌学的孩子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厌学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厌学孩子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张同学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管教,从小养成说谎和偷钱的坏行为,常常受到斥责和打骂,在班上也受到同学的讥笑、歧视而抬不起头,但他却曾主动为班级体打扫课室。抓住这个情况,我先对他进行耐心的谈话,既肯定他的优点,又指出存在的缺点;用《狼来了》的故事对他进行启发诱导,让他懂得小时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孩子,长大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鼓励她勇于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再同家长统一要求,配合教育,还安排班里干部对她关心帮助。使这个同学既明白道理,又深深地感到老师、父母和同学对她真情善意地关心、爱护,从此痛改前非,改正了不良行为,在班上更加热情地为集体做好事,期末被评为班里“学雷锋,做好事”的积极分子,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走上了进步的道路。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