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几次大的思想解放,解决了当时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未知领域和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但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而且需要我们努力把握新时代解放思想的时代内涵和现实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综观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我们能够发现一条清晰的线索: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都伴随着解放思想的重大实践活动,同时都带来了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解放思想。
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关于解放思想,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论述,至少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解放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习惯势力、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解放思想必须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做到实事求是。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既是一个特定的政治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作为政治概念,解放思想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要求人们打破“习惯势力、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注重从观念形态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解放思想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要求人们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注重从人的本质上解决问题。
那么,在新时代如何解放思想?这里要说的是解放思想的依据问题。的确,解放思想不是爱怎样想就怎么想,也不是奇思怪想、胡思乱想,而是要找到科学依据,按照科学依据来破除旧思想,确立新思想。解放思想的依据,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统一,这既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也是解放思想的依据。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体现着实践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的合规律性,但实践不仅具有合规律性,还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在新时代,解放思想不仅仅是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而且还要根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和目的,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有条件的超前意识来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中来进行,这也是新时代的历史特征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必然。
因此,新时代的解放思想具有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现实针对性。解放思想不可能一劳永逸。人们任何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某一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某种程度上的正确反映。然而,由于客观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就不断具有新的内容和特点,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因此,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超时空的、永恒的。
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遵循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来解放思想。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而不是现象的、偶然的联系。找到了客观事物的必然联系,就是找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破除和抛弃旧思想,确立什么样的新思想,不是随随便便、主观任意的,必须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来进行。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实际上就是思想认识要真实、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形成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实现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统一。而实事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如此说来,解放思想就不是片面的敢想、奇想、空想、乱想,而是要以发现规律、追求真理为目的,以既有的现实条件为依托,大胆实践,求真务实,敢闯禁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敢想的确是解放思想的一个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如果连敢想都做不到,也就谈不上解放思想。但是,敢想的前提和基础是找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这样的敢想、敢干,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科学的敢想、敢干。因此,遵循唯物辩证法关于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让解放思想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过程和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始终遵循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研究和把握事物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才能使我们的认识具有坚实的时代内容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防止理论成为僵死、抽象的教条,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根据人们特定的目的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仅仅强调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人们特定的目的来进行,这是新时代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必然。目的由人的需要引发,人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目的,目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内在固有尺度”的集中体现,目的也可称之为理想。人是一种现实性存在,也是一种理想性存在,是理想性存在和现实性存在的辩证统一,这个统一点就是人的实践。由于新时代的历史特征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特定内涵,人们解放思想必然会根据这一特定内涵和自己特定的目的来进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普遍追求“美好生活需要”,但是现实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阻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社会各阶层间利益发生分化,传统利益格局和分配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利益格局和分配体制,跳出现有空间格局分割,跳出现有阶层利益分割,进行全局统筹,重新调整社会利益布局,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关注人们特定的目的需要,通过思想解放,探索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新途径、新方式,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是新时代解放思想的当务之急。当然,这样的解放思想,相比于以往的解放思想,无论是在理论的层面还是在实践的层面都要深刻和艰难得多,因为它不但要触动一些阶层的既得利益,还要导致社会利益格局深层次的调整。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社会上因“懒”而不想为,因“怕”而不敢为,因“难”而不去为,因“庸”而不能为,“不想解放思想”“不愿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等问题,以及“雷声大,雨点小”“光说不做”等直接影响思想解放实际效果的问题难以避免。由此可见,新时代解放思想不但需要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且需要努力体现出解放思想的时代内涵。
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中来解放思想。新时代的解放思想,既要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要根据人们特定的目的来进行,就是说要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中来进行。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认识、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解放思想的首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就只能无所作为。如果把规律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人在规律面前就会成为奴隶,这是一种静止、片面的机械规律观。实际上,人不仅能认识、利用规律,也能改变和创造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自从人出现以后,由于人的实践,人们生存的这个自然已经由自在的自然变成了“人化了的自然”,世界从自在的世界变成了属人的世界。规律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人们这种认识、利用、改变和创造规律的活动,实际上已体现、包含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实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即:尊重和利用规律,是合目的性对合规律性的肯定;改变和创造规律,是合目的性对合规律性的否定。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这种矛盾运动中解放思想,找到目的和规律的具体的、现实的结合点,是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新时代解放思想成效和是非得失的试金石。这个具体的、现实的结合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来说,意味着解放思想的要求能否真正反映和体现时代特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体现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实现思想认识的多元与一元、分散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才有可能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才有可能创造出合于现实的新理论,才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