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儒家耻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它内涵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当今一些人耻感意识淡化,荣辱观颠倒,儒家耻感文化面临危机。研究儒家耻感文化,积极探寻遏制儒家耻感文化弱化的对策,推动儒家耻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遏制人们耻感意识弱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文化责任。
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耻感”意识,把“耻”看作内在的道德要求。《论语》先后16次出现“耻”一词。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来,孟子在其著述中也充满“耻感”意识,他认为“仰俯不耻于天地”,他提倡的“礼、义、廉、耻”四德思想,成为立国的四大支柱。“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他还进一步强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荣辱之大分,安危利言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延至宋代,张载提出:“宁身被困辱,不徇人以非礼之恭;宁孤立无助,不失亲于可贱之人。”即崇义轻利,以符合义礼为荣,以不合义利为耻。清代大儒阎若琚说:“耻乃根于心之大德也。”儒家耻感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内容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以“不义”为耻。在儒家思想中,“义”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最高境界。孔子强调:“义以为上。”“义者,事之宜也。”孔子认为见利忘义是耻辱的,是小人所为。他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去也。”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入仕为官必须遵循义的原则,“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他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就是说,憎恨丑恶之心,是正义的基础。孟子以羞恶来界定义的内容,是对儒家之义的贡献与发展。所谓羞恶之心,朱熹解释道:“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这说明羞恶之心是一种防范错误的意识,能够促使主体控制自然欲望和负面感情,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朱熹说:“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陆九渊从荣辱的角度解释说:“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由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轻重荣辱惟义与否。”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儒家之义,既是主体品格又是行为品格,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把道德的价值原则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从而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历久弥新,成为影响中国人道德修养和性格品质的主导力量。
3.以“不诚”为耻。儒家把“信”作为“五常”之一,“诚信”是儒家所一向倡导的道德规范认为君子人格就是讲诚信。《论语》中提及“信”的言词约有35次,是仅次于仁、礼、知、道、学、德等六个概念的第七位。孔子在教学中把对“信”的教育列为主要内容之一,《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后亦耻之。”“君子耻言而过其行。”儒家诚信思想主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主张做人要讲诚信。认为“诚信”作为道德范畴,即诚实,这是为人的基本素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因此,“诚”与“信”的结合,正体现了儒家所强调的为人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道德思想。孔子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言必信,行必果。”强调要把“信”作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曾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身体力行。有一回妻子哄孩子说要杀猪,曾参真的杀了起来,并对妻子说,如果你现在向他说假话,不是在教孩子说谎吗?荀子说无信之人可谓小。他说“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他把那种说话不算数,行为没有一定准则,无所不为的人看做是小人。二是主张交友要讲诚信。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的学生曾参将“信”列为每日自省的三个重要内容之一,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和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言而有信的人,虽然身处荒蛮蒙昧之地,也能行动自如;不讲信用的人,虽然在自己熟悉的家乡,行为也会处处受阻,甚至难以立足。孟子也把信作为朋友之交的重要规范,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此五伦中,父子、君臣、夫妇、长幼都是非平等关系,只有朋友是平等的主体,认为“信”是平等主体之间相互帮助和协作的基本原则。三是主张为政要讲诚信。《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回答说:“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回答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从政者能“取信于民”,国势就强,否则,国势就弱。他认为在上位的人有了好的品德、讲礼、公正、守信,百姓就会信任他。他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其意是说,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讲信用,百姓就没有敢不说真话,全社会一旦形成诚信的风气,国家的政策号令就会顺利实施,如果社会充满弄虚作假的风气,令人忧虑狐疑,百姓就会用假话来欺骗上级,这样,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因此,孔子认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一定要“主忠信”,即在全社会提倡“忠”和“信”两种道德。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就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必须信而无欺,具有公信力。四是主张经商要讲诚信。《孔子家语·柏鲁》说:“贾羊豚者不加饰。”《礼记·王制》说:“布帛挟精粗不中数,幅广不中星,不鬻于市。”认为要取信于顾客,就必须做到“价实”、“量足”。自古以来,恪守儒家信德的商人往往事业日旺,“诚信为本”成为中国人经商的秘诀。
4.以“不勤”为耻。儒家历来都主张勤劳。一是提倡勤政治国。儒家经典之一《尚书》说:“克勤于邦。”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二是提倡勤劳创业。三是提倡勤奋求学,颜真卿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传诵千古,催人奋进。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悬梁刺股”、“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感人故事。儒家倡导的勤奋价值观念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
5.以“不俭”为耻。儒家提倡生活节俭,爱惜财物,反对奢侈腐化。儒家经典之一《尚书》说:“克俭于家。”《论语》记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又:“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十分赞赏弟子颜回节俭生活:“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对于富贵,孔子坦诚地表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儒家“崇尚节俭”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熏染是广泛而深刻的,如《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过去两千多年间,中国民间普遍形成了节俭的风尚,视浪费行为是“暴殄天物”。
儒家耻感文化在中国历代社会实践中产生过积极作用与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发展与进步。古往今来,因为人们有了强烈的“耻感”意识,才是非分明,弃善扬善,从而创造了崇高的中华道德文明。中国历史上先后涌现了许多具有崇高荣辱观的先进典范,他们身上体现的知荣明耻的荣辱观,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永远令人景仰。
1.儒家耻感文化激励人们以爱国爱民为荣。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种思想说到底,是为了培养能够担当国家使命的精英,其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情怀,可以忘却一己之得失,把自己融入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去。中华泱泱数千年,多少朝代枯荣兴衰,涌现忠君爱国的贤良之臣,美名流芳千古。苏武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者,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仍然不屈服,坚守节操。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呐喊声中英勇杀敌,冲锋陷阵。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兵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难于燕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充分体现了为国捐躯的壮士气概,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之壮举令人感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擅长画竹的著名画家郑板桥,任曹州县吏时写下这样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板桥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还有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先生一身重病,宁肯饿死,也不愿食美国的救济粮。这些名垂青史的爱国爱民的历史人物成就了自身完美的人格和事业辉煌的业绩。相反,那些卖国害民的奸佞之人,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2.儒家耻感文化激励人们以清正廉洁为荣。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古往今来,儒家廉洁思想铸就了许多以清正廉洁为荣的清官。西汉大臣黄霸善于治理郡县,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并称为“龚黄”。东汉名臣杨震当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曾受他举荐的昌邑令王密,黑夜私自拜访杨震,送上十斤黄金。杨震当场拒收。王密说没有别人知道,杨震义正言辞的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可说无人知道?”后来人们把拒收贿金称“四知金”。杨震为官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私自请托。有些亲朋故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唐朝徐有功是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他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北宋名臣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明代清官海瑞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清初名臣于成龙为遏制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古今。
3.儒家耻感文化激励人们以刚正不阿为荣。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种不屈不挠的思想意识对后世影响至深。东晋陶渊明做了县令,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这反映了他有骨气和羞耻心,不趋炎附势的品德。唐代诗人李白不畏强权,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喟然长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不甘屈于权势、董道直行的高洁情怀。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景皓云:‘岂得弃本宗,遂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宋代欧阳修在《与高习谏书》中斥责革新派反对者高若讷道:“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文中猛烈抨击了高氏寡廉鲜耻的丑恶行径。在中国现代,鲁迅先生是最具“耻感”意识的典范,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章士钊罢他的官,他不怕;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通缉他,他不怕;直至持枪特务要在美术展览会上暗杀他,他还是不怕,鲁迅不愧为我们的“民族魂”。
4.儒家耻感文化激励人们以勤政为荣。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勤政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官员有了它,国家便拥有了昌盛之道。西汉名臣萧何早期追随刘邦就不予余力的支持和拥护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这段时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这一举措赋予萧何极大的权力,萧何不负重托,事必躬亲,政绩卓著。汉朝建立后刘邦把萧何推举到丞相的职位,他兢兢业业,积极作为,功勋显赫。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除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功绩之外,尚有人格、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垂范,其精髓就是勤政廉政,为当时的官员做出了表率。在他的理想追求和其率领下的行政作为的效果,使蜀汉政权被称之为清明的治理,为后世所敬仰。他受刘备之托孤辅佐幼主。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年仅年五十四岁之时就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仰。唐代宰相房玄龄,唐太宗在位时,他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明代官员于谦在任期间,兴修水利、筑路铺道、植树挖井、贷粮济贫、施药救难等,政绩显赫。
语文阅读不受重视,是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多数小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无论在课上时间还是在课下时间,不仅小学生都缺少有效阅读,教师对阅读也缺乏一定的重视。小学语文课堂一般在40分钟左右,教师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平均只有5—10分钟。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本身正处在词汇积累的时期,想要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并理解全文十分困难。学生的课下时间大多数被用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如果小学生的自制力不足,家长不严加督促,小学生的阅读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其阅读能力自然无法提升。
1.借鉴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塑造社会主义新型人格。儒家理想人格,以“仁爱”为情感基础,强调“仁者爱人”具有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的朴素人道主义内蕴,有利于个人自律和社会协调运转;它强调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内化能力,强调对使命的自觉,气节的保持。当代中国人,是烙有历史印记又展望未来的现实的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迫切要求我们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一代新人。所谓社会主义新型人格,就是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上能够体现新时代精神的人格。构建这种人格,要求真、知耻、向善、进取。儒家优秀文化要素能充实人、发展人。我们要在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找到契合的生长点,找到“新其故”的张力。儒家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也就是人格现代化的过程。今天,市场经济使人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种主体需要具备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完备的人格素质,也就是要有独立性、创新性、社会性、规范性、道德性等方面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需要人们成为一个个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现代人。这种现代人才能自觉抵制“粗俗化”的侵蚀,从而实现人性的升华,把一切可耻的、丑恶的东西逐出人类文明的家园。
2.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修身正已。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耻感文化传统,它为人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时刻以“荣”作为积极奋进的目标,以“耻”作为防微杜渐的警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修身正已,摒弃头脑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经受住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诱惑的考验。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物质荣誉和精神荣誉的关系上,既不要忽视物质利益,也要重视精神荣誉,特别要重视培养正确的荣辱心理。有了正确的荣辱心理,就会形成一种建设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二是在个人荣辱与集体荣幸的关系上,既要重视个人荣誉,也要重视集体荣誉。如果离开了集体荣誉,甚至不顾国家和民族尊严,一心疯狂地迷恋个人荣誉,势必遭到人民的唾骂,走向荣誉的反面——耻辱。当然强调集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并不否定争取正当个人荣誉的社会主义价值和意义。人们关心个人荣誉,实际上是关心社会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的评价。三是在获取荣誉的途径上,应该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去实现,反对违法乱纪、不择手段、沽名钓誉、损人不利己、骗取荣誉的行为。
3.党员干部要做知荣知耻的表率。弘扬儒家耻感文化,重在深入民心,而欲深入民心,党员干部带头是关键。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从做人、做事、做官入手,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首先,要做认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学在先,认真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真正懂得何为荣、何为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次,是要做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时时处处都要做模范,维护自己的官德,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党员干部带头知荣辱,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自己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去,才能带头扭转歪风邪气,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4.完善赏善罚恶机制。赏善罚恶是一种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要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分明,在各条战线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1)赏善。一是奖赏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雄。他们面临巨大危险仍义无反顾,为他人的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赏善显得尤为必要和意义重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行为主体的后顾之忧而将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激励作用。二是奖赏长期持有高尚道德的人,这种人几十年如一日,以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行为履行着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以其令人敬畏的人格力量教育、感化和影响着重周围的群众,垒起了一座座崇高的精神丰碑,对他们奖赏体现着对社会高尚道德价值的充分肯定。(2)罚恶。一是依法惩罚见死不救的人。二是依法惩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利欲熏心、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164.
[2]党的十九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3]文选德.论语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68-191.
[4]李申.简明儒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2-131.
[5]闫惠,闫寒.儒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35-121.
[6]周建华.信用文化: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理性杠杆[J].湖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