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扶贫的系统化建设

2018-03-31 19:53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三处处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群众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三处处长

文化扶贫工作历来得到国家高度重视,云南在文化扶贫方面也作出很多努力。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以“金木土石布”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产业,创造了几百亿元的经济增加值,带动农村上百万人就业。一些文化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残疾人、农村妇女等群体就业,有的还发展成为文化产品出口的重点企业。一些地区文化产业带动上百户农村家庭从事手工制作,形成“文化+旅游”的模式,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地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文化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扶贫在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良好成绩,逐渐形成了包括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建设。然而在实践中,文化扶贫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

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的原因有多方面,核心是文化扶贫理念存在偏差,重经济扶贫、轻文化扶贫,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的现象突出,根本问题还是急功近利。一些地方政府更愿意在扶贫上获得真金白银、项目工程,满足于扶贫工作有形象、考核有政绩。一些地方的文化扶贫虽然在形式上热热闹闹,但在倾注精力方面则做得不够。

文化教育资源缺乏。文化素质低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资源缺乏,是导致贫困地区学生难以享受良好教育的重要因素,以至于教育资源缺乏加剧贫困,贫困更加无法强化教育。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快,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条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且多数人员身兼数职,文化工作开展难以取得成效。

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一些硬件设施建成后,使用、管理和服务滞后,群众参与度低,供给与需求不相称,文化惠民项目无法落到实处。比如,农家书屋的使用率不高,书籍长期没有更新,借阅人数很少,平时开放的时间也比较少。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滞后。贫困地区大多偏远,而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不足,面向市场的开发利用程度低,一些“文化+旅游”项目策划水平低,项目投入不够,同质化严重,当地群众参与度低、收入少,积极性不高。

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文化扶贫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牵头部门,统筹协调工作不到位,各部门建设自成一体、各搞一套,互不衔接,资源整合不够,统筹监管缺乏有效手段。一些地方出现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难以实现综合效益。

加强文化扶贫的系统化建设

文化扶贫涉及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需要因需而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提高文化扶贫的绩效。因而,文化扶贫必须加强系统化建设,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知识技能,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思想认识。扶贫先扶志,要鼓励贫困群众坚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树立“人穷志不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思想,继承和弘扬“勤劳”“朴实”“进取”的中华传统美德,真正从思想根源上脱贫。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消极自卑、闭塞保守、安于现状的落后贫困文化得以消除,更不能让这样的贫困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延续。通过文化扶贫,传播先进文化,树立开拓进取精神,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现状,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提高其文化素养。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总体要求,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已建成的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要不断提高有效利用率,精心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让贫困群众积极参加文艺演出、文化活动,感受优秀文化成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动贫困地区群众广泛参加文化活动,贫困群众不仅要成为文化活动的欣赏者,更要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生产者。让文化活动启发人的觉悟意识,活跃人的精神状态,成为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内在动力的有效方式。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面貌,增强其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逐步根除贫困地区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传承弘扬贫困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乡规民约的制定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引导并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使群众制定的乡规民约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相互监督的规范内容。

加强文化教育培训。发展教育是提升文化素质,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方式。对贫困地区群众开展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汉语教育,是促使贫困地区群众开阔视野、开发思维、开放心态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座谈讲座、展览展示、现代生活方式培训等形式,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素质。抓好贫困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提高就学率,加大中小学教师培养力度,保障并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产业帮扶,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致富。

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存量,收集、整理、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非物质文化,开发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旅游资源。重视和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并进行合理布局、差异发展、科学管理、规范运营。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不能照抄照搬,要体现资源特点,又要符合市场规律;要体现原汁原味,又要提炼升华;要积极推进,又要充分论证。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的因素在扶贫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对发展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扶贫队伍的文化素质对扶贫工作的成效有直接的关系,而贫困群众的素质提升又对脱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重要的关系。加强文化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充实基层文化队伍,也要盘活乡土文化人才资源,还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从而解决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加强组织保障和统筹协调。建立文化扶贫的统筹协调体制机制,突破部门界限,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使文化扶贫从更广阔的领域进行系统化建设。建立县、乡、村文化扶贫统筹协调组织,围绕文化扶贫的总体目标,制定各级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责任落实单位和责任人。统筹协调好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文化组织的建设和有效利用,形成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工程的合力与协同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

加强文化扶贫精准度。文化扶贫同样需要精准。要广泛征求贫困群众的意见,引导贫困群众参加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内容,提高文化扶贫的成效。提高文化扶贫的精准性,必须进行文化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影题材、戏剧内容、体育器材、图书报刊、互联网信息等,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村户、不同性别、不同代际的需求。要改“供给导向”为“需求导向”,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

加强监督考核。对文化扶贫工作的贯彻落实要进行监督检查,对落实的有效性进行绩效评价,为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