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刘驰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强调青年人的发展,特别是将立德树人的高校工作理念与文化自信相结合,做好当代师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提升高校办学的新要求和新高度,指导和帮助学生将“三生”教育在新环境中落地生根,对于高校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落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过程是漫长的,特别是在人的成长方面,包括对人的思想、道德、价值、个性、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和形塑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教育必须立足于德育教育、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时刻不忘“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思想影响思想”,这也是新时代的教育新要求。教育部在武汉召开高校工作座谈会上陈宝生部长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二是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三是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四是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1]这就是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质性阐释,也体现出目前教育存在缺失的地方。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是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对教育本质的诗意表达。[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掉队的,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已经进入深水区,针对部分学生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明确、功利主义影响的现状,新的思想要求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即立德树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践行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引导人,因而立德树人不仅仅在于受众是学生,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对新时代辅导员自身能力和育人理念也有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高校对辅导员岗位培训大多从师德师风、思想教育、依法治校、素质与能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特征、新媒体运用、素质拓展等方面进行。特别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时,应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载体,“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聚人心的作用”[4],这对于第一线的辅导员就尤为重要。
第一,更新自我,学会思考与创新。树立大局观,要想做好学生工作这个大蛋糕,不能总是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看。正确的方向、正确的导向以及服务学生的方式方法都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些都需要辅导员自身通过不断地学习、交流、思考、培训等来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处理好学生面临的问题,而不能是不讲求方式方法的胡干蛮干,学生工作往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头绪很多,如何穿好这根针还需要辅导员静心思考和创新。
当然,辅导员自身的观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新媒体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对于新技术的掌握也是很关键的,辅导员不能死守传统观念,关起门来做工作,这样面临的必然是与时代脱节、与学校脱节、与学生脱节。因此,创新学生工作新方法、寻求学生工作新路径、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变得尤为关键,这也是服务学生、做好人的工作的重要保障。如果思想不解放、方法不更新,跟不上学生的理念和需求,我们的学生工作就可能举步维艰。
第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更是呈多样性,尤其是95后大学生群体,具有个性鲜明、独立性比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甚至部分学生患上抑郁症,时常焦虑、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强。这必然会给辅导员带来工作上的压力和焦虑。当然95后大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善于思考、创新、思维开放,特别是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比赛,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当然也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个肯定。高校在育人方面要更加突出从“情”与“理”方面去引导和关心学生成长,特别是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比赛,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第三,撼动灵魂,做有信仰、有理想的人。学生的成长发展在于不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核心素养,这也阐释了学生思想工作的精髓,要明确为谁服务,怎样服务?要想做好人的工作,必须撼动其灵魂,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从内心接受辅导员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外在气质、秉性和辅导员息息相关,有着辅导员的影子。所以,辅导员必须自身就是一个有朝气、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只有辅导员自己斗志满满、激情四射才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才能让学生扣好步入社会的第一粒扣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教育思想充分地反映了党对教育规律、教育主体责任和育人立场的科学判断。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明确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数据与小数据遍布校内外,网络媒体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育人理念的提升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思维、理念、思想高度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而辅导员作为人才培养最直接负责人和引导人责任重大。一方面,辅导员应该把学生工作当做愉快的事情去做,而不是任务和负担。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学会不断地提升自我,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汲取立德树人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有责任担当必须把理念、技巧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让育人的种子生根发芽。一是工作要贴近学生实际、接地气,带着感情去想去做。二是对待学生的事情不能简单化,要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的需求,精准问题导向。三是全方位了解和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做好日常记录和跟踪,采取阶段性辅导。四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学生现在的状态就像小麦还处于灌浆期很关键;管理学生就像生活中放盐一样,如何放盐、如何吃盐、放多放少都要做到精准。
第二,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急剧膨胀,这对学校的育人格局也产生巨大的挑战。多元媒介交织,导致多元的育人格局,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理论理念也要紧跟其上,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把最新的主导思想和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新时代新的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辅导员在网络时代同步跟进,通过网络平台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和新思想。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不再是单一发展模式,已日渐突显出多样化,包括对历史、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有了新的界定,这些成为了大学生自身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微信、微博的广泛使用,一方面便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也向师生群体传输着铺天盖地的信息流。特别是经济社会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物质财富日益迅速积累的同时,精神食粮的汲取出现了滞后,表现在重大历史节点重温和纪念的时候,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日益淡化,功利和拜金主义滋生蔓延。历史认同感的缺失大到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小到影响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班级的团结和个人的归属,因此作为辅导员在提升自身的历史认同的同时应该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以历史事件、重大时间节点、民族英雄故事等为题材,通过喜闻乐见的图文、视频设计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灵魂的塑造和感染才是育人最高的境界,而与精神相伴的大多数是所接触的文化环境和成长环境,如生活习惯、民风民情、校园文化等等,因此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学校、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十分关键。辅导员应该通过传统的优秀文化教育和主流文化融入,使学生对正确、优秀的文化有所认同,并且通过不断的后天习得和积累这样才能达到质变,否则一味任其自由发展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对社会的适应。
现阶段大学生基本上处于95后,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没有经历过艰辛生活的磨练,缺乏社会阅历。在学校学习、生活相对比较安逸,而手机已然是他们生活中的必备之物,大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在对各种网络思想接触和选择上缺乏辨别力,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和全面的认识,盲目地网上发帖评论和跟从,这很容易诱导学生不良思想滋生,长期会导致思想扭曲、精神萎靡。总之,辅导员应该以学生最为关注和关系到学生本身的问题为引线,通过科学、理性的思维和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静心修炼,不仅仅对于辅导员是这样要求,对于学生也是这样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和行行色色的诱惑,学生信仰缺失或者没有信仰,充斥的利己主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观念,极易导致学生浑浑噩噩、不求上进、消极应对等不良心态和情绪,严重影响到工作和学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阐释了我们的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作为辅导员应该通过日常的辅导、班会、主题活动等把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里面,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巨大魅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同。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来说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要实现应有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而这其中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自我发展规划、学生管理制度是基础。当然也离不开高校自身的环境和氛围,只有结合自身才能发挥立德树人的最大效应。
[1]陈宝生.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6-10-18.
[2]石友佳,陈流汀.人生教育: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J].江苏教育,2017(11).
[3]卢春龙.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环节[J].红旗文稿,2017(20).
[4]郝 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求是杂志,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