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春,林茂辉,林清坚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福建 福州350007)
现代医学的多汗症,是以机体过度出汗为特征的临床疾病,属中医学的自汗、盗汗。自拟方止汗合剂为我院骨科治疗术后多汗症的协定处方,自上世纪7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确切。笔者10多年来不仅把该方用于治疗骨科术后患者的多汗症,还辨证加减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多汗症的患者,取得很好疗效。现将近1 a来笔者院内会诊及门诊诊治的72例多汗症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和院内各科会诊患者共72例,其中住院患者57例,包含骨科26例、神经外科13例、外科7例、妇科3例均为术后患者,呼吸科8例为肺炎患者,门诊15例为笔者门诊患者。72例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15岁以下7例,20~30岁9例,31~50岁 32例,61~70岁16例,71岁以上 8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3岁;病程:2~10 d 70例,1~2 a 2例;重度出汗56例,中度出汗16例,轻度出汗0例;盗汗40例,自汗并盗汗24例,自汗8例。所有患者排除因结核、甲亢、风湿病、发热等引起的疾病及具有严重心血管、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
1.2 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气阴两虚型伴神疲乏力,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出汗程度判断:因为目前尚无判断出汗程度轻重的标准,我们自拟的标准是:可见汗流淌,汗出如珠者为重度出汗;汗液湿透衬衣者为中度出汗;稍有汗出,皮肤有湿润感为轻度出汗
1.3 治疗方法 治以自拟方止汗合剂,组成:党参30 g,炙黄芪 30 g,女贞子 30 g,生地黄 15 g,麻黄根 10 g,煅牡蛎 30 g,浮小麦 30 g,白芍 10 g,炙甘草6 g,大枣10 g。阴虚甚者用太子参30 g易党参,加麦冬10 g,玄参10 g;术后气虚明显、大量出汗者加大党参、黄芪用量达50~60 g,或太子参、党参同用,以加强补气作用。服药方法:均选用广州一方制药厂的全成分颗粒剂,每日1剂,开水冲泡,分2次服用,3~7 d为1个疗程。
2.1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治愈68例,好转4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达100%。
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上世纪70年代我院骨科主任林清坚发现骨科手术尤其是较大手术的患者术后常并发多汗症,术中出血量越多(2 000 mL以上),自汗、盗汗愈甚,年轻人尤为明显,故联合当时的中医内科医生,制定了院内协定处方“止汗合剂”应用于骨科临床,取得很好疗效。林清坚主任与笔者于2002年曾共同发表论文,总结止汗合剂治疗318例骨科术后气阴两虚型多汗症患者,认为术后尤其是术中大出血的患者更易出现自汗、盗汗,是因术后气血阴津大耗,气随血脱,致气血两亏,阴阳失调,气虚不固表,阴虚不敛藏而致自汗、盗汗[2]。本文骨外科术后患者以盗汗为多,是因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术中大出血,更易耗伤阴血,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汗泄。《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指阳气蒸发津液达于肌表而为汗,汗出不仅伤阴,且气随津脱,终致气阴两虚,故当气阴双补。笔者经过10多年临床实践发现:止汗合剂不仅对于骨科术后患者多汗症有效,对其他各科多汗症属气阴两虚型的应用疗效亦佳。
自汗、盗汗属现代医学的多汗症,是以机体过度出汗为特征的临床疾病,本文所报道的病例为继发性全身性多汗症,病程短,多为术后当天或术后2~3 d的中重度出汗。现代医学对于多汗症的认识,在病因病理生理方面都有相关论述,但大多数医家认为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其具体病因尚未明了[3]。治疗上以对症处理、营养神经及抑制汗腺分泌等方法为主,如谷维素与胆碱能受体阻滞剂的合用,因疗效短暂、毒副作用多、易于复发而少用,故现代医学对于多汗症的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研究表明:约有90%以上的骨科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汗症状[3]。本文病例以骨科及重症颅脑外伤及外科等手术病患为多,术后常见中重度出汗,尤其骨科、颅脑外伤患者多数年轻,发病前身体素质好,因术后损伤、出血量多导致自汗、盗汗,故一般服用止汗合剂3~7 d即可见效。呼吸科住院患者肺炎发热,经多联抗生素静滴后,正气大伤,气阴两虚,肺卫不固,亦常发生自汗、盗汗,此类患者多数要服药2个疗程。门诊患者多为感冒后致肺卫不固,气阴两虚的自汗、盗汗,病程短,疗效好。故止汗合剂的治疗有效率可达100%。但对于其他病变所致的多汗症疗效如何,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2] 林清坚.止汗合剂治疗骨科术后气阴两虚汗证318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3):10-11.
[3] 王艳艳.止汗灵颗粒治疗小儿多汗症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C].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9-10.
[4] 徐卫平.中医治疗骨科术后汗症的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66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