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丽 刘淑花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9)
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及早进行,在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我国人才的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大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节,也包括范围更加广阔的第二课堂。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的前人进行伟大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而这些发明创造的核心和基础就是突破前人、有所创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在世界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创新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的新要求,句句不离“创新”二字,可见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对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这个新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也同样适用。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大学阶段最为重要。因为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去提升,才能在毕业之后完全胜任工作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管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要想在工作上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是哪里来的?只能是从学校教育中逐步锻炼、逐步提升,才能最终掌握。
因此,面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在大学阶段,势必要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神圣的使命,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在大学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的。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第二课堂中也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阶段,“传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起创新过程所需的理论储备,但其教学内容普遍存在艰深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等问题。”[1]这种授课模式是第一课堂的性质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思维的启发和互动为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毕竟面临的是大量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尽管有课前的预习,也有部分内容是由学生自学完成的,但是就整个知识体系、知识结构来说,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用讲授的方式来传递给学生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课堂上,当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讲课、和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往往能够带来新思想、新观念,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有许多学校在讲授之外还设置了不少实践实训的课程,还有一些课程增加了现场操作的内容。这些教学方式都是非常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事实上,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也确实学到了大量的新知识,通过不断的知识储备,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固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有止境的。面对全球化、国际化的浪潮,面对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大趋势,创新人才越多、越高端对国家的发展就越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依靠教学过程,即“第一课堂”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场所的第二课堂,也应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据教学大纲在教室内讲授既定的教学内容,是第一课堂。除此之外,学生还参加了各种各样丰富的课外活动,这些课外互动机动灵活、内容丰富,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随意性,被称为“第二课堂”。需要第二课堂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开展高等教育。其中,第二课堂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不拘一格的活动空间以及多维发散的活动形式,都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第一课堂——课堂教学来说,第二课堂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首先,第二课堂的活动地点不固定。第二课堂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只要是学生在听的讲课堂之外的其他场所,都可以是第二课堂开展活动的有效场所。比如家庭、野外、操场、展览馆、博物馆甚至旅途中、宿舍里都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第二,第二课堂的时间不受限制,只要是条件允许,不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都可以进行。第三,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不受限制,活动主办方和参与活动者都可以在活动中作为主导,参与到活动的策划、执行等工作中,活动的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定、合理安排时间,一切都非常灵活。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大家通过各种灵活便利的条件来积极参与活动,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照顾到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这样的活动形式中,人们的思维能够无限活跃,思想能够充分自由,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特别容易迸发出创造性和思想的火花。因此,“第二课堂内容形式,强调互动交流和发挥创造,相较于第一课堂,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
当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的目标都是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二者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之一。因此第二课堂的设置是对第一课堂,也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要将课堂上所学内容巩固下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第二课堂在培养人的目标方面,在课程设计的内容方面,和第一课堂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第二课堂的设置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天马行空,还是要紧密围绕着高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和需求来设定。“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区别主要在于育人的内容、手段、途径之不同,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目标却是相同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2]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把握住高等教育的总要求,既要使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紧密配合起来,也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灵活性的特点,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径和土壤。
在第一课堂学习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之后,第二课堂的内容将会对第一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这种巩固和深化,不是对第一课堂所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饶有趣味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完成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不喜欢死板和中规中矩的事物,而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参与性、互动性等都与青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相适应,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锻炼创新能力,是非常恰当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第一课堂在教学之外的一种拓展。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正规的教学活动进行完毕之后,大学生急需继续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创新能力。因此需要高校在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中,充分围绕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要使第二课堂的活动具有实践性、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要使每一次活动都能有所收获,每一次活动都能触动学生去思考、去创新,从而带动学生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高校第二课堂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根究刘奇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模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模块、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模块等五种模块,每种模块下面又有若干个具体的内容。[3]在这几个模块中,每个模块都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通过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的种种训练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直接、更为具体,也更能让学生们接受。尤其是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在此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过程中,需要根据第一课堂的内容,灵活安排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与第一课堂的培养目标、培养任务衔接起来,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的活动必须有一个活动载体。第一课堂活动的载体是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如果缺少了这一个载体,教学活动就无所依傍。第二课堂同样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活动载体。高校的第二课堂可以把学生社团作为其有效载体。“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学生社团以它特有的属性,成为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2]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成立的学生组织,从一开始创办就和大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密切相联系。通过大学生社团作为载体来开展第二课堂的有关活动,天然地具有可行性。学校应该积极加以引导,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衔接,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开发创新能力。学校要适当地给予学生社团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场地保障,同时也可以选派负责人的社团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社团的发展不至于盲目性和随意化。学校还应该重点扶持在创新方面做出成绩的学生社团,让这些学生社团成为其他社团开展活动的表率,积极引导其他社团也在创新能力方面开动脑筋,做出成绩来。
第二课堂的活动需要拓宽渠道。在许多人看来,第二课堂毕竟也是学校教育活动,应该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第二课堂的活动是否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呢?我们认为,校园内部的第二课堂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社团所组织的大部分第二课堂活动,都是在校园内部进行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第二课堂的活动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应该延伸至校外。目前各高校都有许多优质的校外活动资源,尤其是在一些新技术企业建立了各种实践实训基地。这些实践实训基地,就是对于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检验和延伸的有效场所。[4]通过校企对接,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尤其是可以在实践中近距离地了解,作为新技术企业,他们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展开创新的。通过校外优秀实践资源的参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寻找灵感和突破,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5]
第二课堂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有一系列的评价机制。建立第二课堂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其他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6]那么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如何,尤其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是否达到了目的,这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来作为衡量的标尺。常规的做法是把学生在一些活动中获得的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在各种赛事中获得各种奖项,会成为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标志。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衡量。[7]如何在第二课堂的教育中衡量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课堂在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对于第二课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重视起来,课堂的活动形式还有待于丰富,课堂的评价体系没有完成,课堂的效果缺乏有效评估。[8]但是第二课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将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不断的总结经验中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方法和理论,来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