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甫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助推器”,是引领时代发展的“源动力”。
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必须突出在把握时代内涵、创新培育路径、抓好末端落实等关键环节上聚焦发力,着力推动“忠诚担当、求实创新、精雕细琢”的现代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精神”已成为工匠精神的时代主旋律。因此,现阶段弘扬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积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需要,始终扭住“创新精神”这个核心,通过大力实施万众创新战略,使工匠精神在创新的驱动下不断升华,与时代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源泉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摇篮,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性支撑。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要充分发扬民族企业家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大批既具有国际战略视界、又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新型企业家人才,全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历史性转变。
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石就是“班墨精神”。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在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更加迫切需要把“班墨精神”发扬光大,使“以岗位为平台、以职业为事业、以极致为品质”成为每一名劳动者的行动自觉,努力营造人人追求匠心的生动局面。
要科学制定目标计划。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使培育工匠精神到底怎么干、具体干什么等有章可循。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做法,理清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人才选拔竞赛、专技队伍建设等工作思路,确保培育见实效。
要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土壤与社会环境,因此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催生工匠精神。这需要从制度的上提高工匠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重点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从业时存在的学历认可难、工资底薪低等诸多歧视性障碍,提升技工的社会认同感与个人获得感。同时,要切实强化“当工匠光荣”的成才导向,改良培植工匠精神的文化生态。
要积极拓展培育渠道。始终把握教育先行这个根本,把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企业行业的岗位需求对应起来,创建“入学即入行、毕业便专长、工作即工匠”的培育体系,不断激发企业追求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还要广泛开展技能人才选拔竞赛活动,在多样化交流合作中推动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末端落实是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最终目的,是各项事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关键所在,必须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
一方面,要把工匠精神的标准立起来。要从大力倡导敬业、专注、精细的职业态度,坚持把倾心尽力、无可挑剔、尽善尽美作为工匠精神的根本标准,体现在平时工作的各方面,贯穿落实到每项工作的全过程,始终做到检查督促以此为标准,考评奖励以此为尺子,努力营造事事讲求工匠精神、人人践行工匠精神的生动局面。要将“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基本要求根植社会各行各业,使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共同准则,推动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的主流价值观念扎根民众。要及时发现和大力宣扬各个行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搞好导向引路,始终保持工匠精神培育的正确方向。
另一方面,要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工匠精神最佳平台。弘扬工匠精神不能脱离本职岗位空谈,而要把热爱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作为践行工匠精神的主战场。要始终保持一颗锐意进取的“匠心”,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强化技能锻炼,着力提高自身胜任岗位职责和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努力把自己锻造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要不断强化精雕细琢的“匠意”,自觉做到“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注重在工作实践中以精益求精精神,把本职岗位的每项工作干到完美无瑕,努力使自己成为本行业、本岗位的“能工巧匠”。